青龙寺的僧人和众与韬光是好朋友,韬光是富平人,临回家之前,对和众说:“我三个多月都不离开家,如果您路过我家,一定要来看我。
”和众答应了。
过了两个多月,和众要到中都去,途中正好路过富平,于是便顺道去拜访韬光。
当时天已经快黑了,而离韬光家还很远,和众却忽然遇见了他,韬光对和众说:“烦劳您来看我,因此前来迎接您。
”于是二人便并肩而行。
走了一里多路,就快到韬光家了,韬光对和众说:“再向北走就是我家了,您先到家里去等我吧,我有点事情,要到村东去,不一会儿就回来。
”说完就向东而去,和众感到很奇怪,自言自语道:“他来迎接我,是预知我会来吗?就快到家了却抛下我,又为何这样无情?”和众一边想,一边已来到韬光家,叩了几下门,韬光父亲便哭着打开门,说:“韬光命不好,已经死了十天了,就葬在村子东北,他常说您会来看他,可惜没有等到。
”和众听闻,连忙安慰吊唁韬光父亲,之后和他进到家中,韬光父亲把他安置在从前韬光常住的房间里。
和众对韬光父亲到:“我刚才进村时,韬光亲自来迎接我,一道同行聊天走了一里多路,就快到家时,他指给我家的方向,之后就向东走了,说是要到村东去办点事,很快就回来,我都不知道他是鬼,刚才见到您,我才知道。
”韬光父母听了,吃惊地对和众说:“他既然说还要来,那他拿来你就把他抓住,我想见见他。
”于是到了半夜,韬光果然回来了,进到房间里对和众说:“家中贫穷,客人来了也没有好招待的。
”和众让他坐下,之后便突然抓住他,并呼喊外面的人。
韬光一家人全都赶过来,拿蜡烛一照,那人外形和声音都和韬光一糢一样,但这家人不敢认,便把这个韬光塞进了一口瓮里,并用盆扣在上面。
韬光在瓮里哀求道:“我不是真韬光,乃是一个守墓人,知道您和韬光关系好,所以假扮成了他。
如果我没有太打扰到您,您就饶恕我的鲁莽,放我回去吧。
”但这家人不肯放。
瓮里便一直都在苦苦哀求。
天亮后,这家人打开扣在瓮上的盆,便见有一个东西从瓮里飞出去,不见了,而和众也没多久就离开了。
自此后那个假韬光也再没出现过。
——《纪闻》原文:青龙寺僧和众、韬光,相与友善。
韬光富平人,将归,谓和众曰:"吾三数月不离家,师若行,必访我。
"和众许之,逾两月余。
和众往中都,道出富平,因寻韬光。
和众日暮至,离居尚远,而韬光来迎之曰:"劳师相寻,故来迎候。
"与行里余,将到家。
谓和众曰:"北去即是吾家,师但入须我,我有少务,要至村东,少选当还。
"言已东去。
和众怪之,窃言曰:"彼来迎候,何预知也?欲到家舍吾,何无情也?"至其家扣门,韬光父哭而出曰:"韬光师不幸,亡来十日,殡在村东北。
常言师欲来,恨不奉见。
"和众吊唁毕,父引入,于韬光常所居房舍之。
和众谓韬光父曰:"吾适至村,而韬光师自迎吾来,相与谈话里余。
欲到,指示吾家而东去。
云要至村东,少闲当返。
吾都不知是鬼,适见父,方知之。
"韬光父母惊谓和众曰:"彼既许来,来当执之。
吾欲见也。
"于是夜久,韬光复来,入房谓和众曰:"贫居,客来无以供给。
"和众请同坐,因执之叫呼。
其父与家人并至,秉烛照之,形言皆韬光也。
纳之瓮中,以盆覆之。
瓮中忽哀诉曰:"吾非韬光师,乃守墓人也。
知师与韬光师善,故假为之。
如不相烦,可恕造次,放吾还也。
"其家不开之,瓮中密祈请转苦。
日出后却覆,如惊飏飞去,而和众亦还。
后不复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