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普贸易政策的强力影响下,中共国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韩国。据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数据,自2025年初以来,已有40家中企申报外国直接投资(FDI),平均每天一家。这一趋势源于美中关税战,中共国企业为规避美国出口制裁,将韩国视为替代市场和战略跳板。这让韩国忧心卷入美中贸易冲突,面临经济风险。
《BusinessKorea》报道指出,部分中企瞄准韩国消费市场,但更多企业利用韩国绕过美国贸易壁垒。专家警告,若韩国被视为中共国规避限制的管道,美国可能对韩实施更严厉的贸易措施,威胁其经济稳定。大田一家半导体与显示器制造公司去年被中企收购,虽员工多为韩国人,但90%以上股份已属中共国股东。当地企业家惊叹:“我们竟不知它已成中共国公司!”这揭示了“洗产地”的隐秘渗透。
美中贸易战以来,全球供应链变动加剧,韩国成为中共国“洗产地”的重灾区。许多中共国商品在韩简单加工后贴上“韩国制造”标签,销往欧美,以避开高关税和限制。这不仅损害韩国本土企业利益,还使其陷入国际争议。韩国贸易协会统计,自2018年贸易战爆发,中企在韩FDI激增,去年达67.94亿美元,是前年的2.5倍,申请数从2020年的181件猛增至521件。
中共国企业通过伪造文件或简单加工,让商品摇身一变“韩国制”。韩国原产地规范要求一定比例附加价值来自本地,但部分企业钻空子,甚至在韩或东南亚设空壳公司,进一步规避制裁。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墨西哥也成“洗产地”目标。越南因与美国的FTA和低成本劳动力,泰国与印尼因东盟协定,墨西哥因美墨加协定(USMCA),均吸引中企转移产能,借当地标签进入欧美市场。
自2018年美中贸易战爆发后,中企进入南韩的数量显著增加。(资料照,欧新社)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已加强对韩国进口产品的审查,聚焦钢铁、电子和新能源领域。欧盟也启动调查,怀疑部分“韩国制”产品涉原产地造假。若查实,韩国恐面临罚款、关税补缴,甚至损害与欧美的贸易关系。为应对,中共国最大贸易伙伴韩国加强监管,关税厅增派人手审查进口原料合规性,推动供应链透明化,要求详细产地证明,并计划提高违法罚则,避免沦为“转口站”。
尽管韩国力推“去中共化”,降低对中共国依赖,但双方经济纽带深厚,许多韩企在中共国设厂,模糊了制造界限。越南、泰国等国也采取自保措施,如加强原产地审核或提高关税,防范非法“洗产地”。若韩国不遏制此现象,美国可能加征关税或严审产地,中共国低价商品挤占市场将削弱韩企竞争力,甚至动摇其国际信誉。均馆大学教授Park Ki-soon呼吁先发制人,称“更多中资公司将‘洗白身份’避制裁”。明知大学教授Kim Tae-hwang警告,美国或提高产地规则,封锁中资出口。美中摩擦下,韩国如何平衡贸易与合规成关键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