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跳进冰河仅为了一顿饭中国历史真相|史海钩沉☀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寒冬腊月,跳进冰河仅为了一顿饭
作者:

连队北侧的北横河,宽度至少在50米以上,是崇明岛东西向的最主要的人工河

我在上海崇明××农场生活了六年多,我把它归类为“苦难的岁月”。

六年农场生活,吃不饱是主旋律。

我们当年是如何的吃不饱,现在的年轻人永远不能想象,因为饥饿,为了一顿饭可以干出匪夷所思的事情来。

大概是1968年底1969年初的那个冬天,或者再晚一年的冬天。有一个绰号叫“大西洋”的人与他人打赌,赌什么呢,现在人看来真是小儿科了:“如果我从前面的北横河上游一个来回,你输给我两斤饭票。”

两斤饭票也就是两斤煮熟的大米饭,当时饭堂的米饭是一毛四分钱一斤,现在来看也就是微不足道的二毛八分钱的事情。

我印象中,1968年底1969年初的冬天是那一段时间上海最冷的冬天,记得很清楚,1969年1月6日,气象预报西伯利亚寒流南下,上海市最低温度达零下10度,崇明岛地处远郊无遮无拦温度更低。那天是场休日,我待在屋子里也是嗦嗦发抖,只能靠不停的跳动才不至于冻僵。连队北面的那条北横河早就冻了一层厚厚的冰,一块石头扔上去,滋溜一声滑得好远,冰层不会破。

打赌那天虽然没有那么冷,河面上也结了一层薄薄的冰,要想赢得那两斤饭票必须破冰前行。

要游个来回的不是一条普通的小河,北横河是围垦崇明岛的主要水利工程,东西向几乎贯穿整个崇明岛,很多连队的生活区都靠河而建,是生活用水、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河的宽度至少在50米以上,一个来回少说也有100多米。

那个答应赌一把的人,一看“大西洋”正在脱衣服,准备下水就忙说:你要保证游到对岸,让对岸岸边的草动一下,才算数。

“大西洋”在众人的起哄下,脱光衣服只剩下一条短裤衩,一跃而下;虽然游的是狗爬式,但也游得利索;光滑的冰面上只留下一条,因他划水而破的碎冰……

让“大西洋”在那么寒冷的寒冬腊月破冰横渡北横河,只有一个也是唯一的动力:饥饿。

那时候,我们农场男职工,每月的定量是42斤,粗算也就是每天1斤4两,一般人一日三餐是这样分配的:早餐4两,午餐半斤,晚餐半斤;每天强体力劳动情况下,又没有什么荤菜,这些米饭下肚,半饥半饱是常态。

食堂的饭票与菜票是连队统一在每月底发放的:42斤饭票和六块钱菜票。发放饭菜票后的一小段日子是很多人肚皮的开放日,一串狂吃后,不到月底饭菜票告罄是常有的事;有的人更是有吃的时候,邀来一群狐朋狗友,往往一顿饭就可以把10天半月的饭菜票吃个精光。

那一天具体是几号,我已经记不清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月底,弹尽粮绝的时光。“大西洋”一边擦干身上的水渍,一边洋洋得意地数着那两斤饭票,本来细小的两只眼睛因开心,更是眯缝得几乎看不见了。

我想不起来“大西洋”的本来名字,只记得他很是高大,好像有1米80出头,一双眯缝的细眼,平时不善言语。好像也是1965年去的农场,人称“社皮”的上海知青。

对我来说,每月6块钱的菜金努力不让它透支,也就是每天只有2毛钱的开销,中午如果吃一份红烧肉(1毛3分一两),2分钱炒青菜;早晚只剩下5分钱,早餐一个淡馒头(2两),2两泡饭(昨晚的冷饭烧的),1分钱咸瓜(一种崇明特有的咸菜,用大黄瓜腌制);晚餐的菜金只有4分钱。

在老十五队和后来的二十七连,很长一段时间,食堂(我们当时把食堂按崇明人的叫法:饭堂)小黑板的菜单上往往只有三四个菜,我至今都可以背出来:炒青菜2分钱,冬瓜汤2分钱,或者鸡毛菜汤1分钱,红烧肉1毛3分钱/两。早餐干脆没有菜单,1分钱,一大勺炒咸瓜,咸得要死。

那个时候,几乎人人的胃口都好的出奇,我班里有一个崇明职工,人们都叫他“老瞎子”,视力极差,现在看来可能得了白内障之类的毛病而已。平时异常节约,不舍得随便乱花一分钱。偶尔为托人办事,也只买1毛3分一包的“勇士牌”香烟,是一个很节约很低调的人。

刚到农场的某一天他突然对我说,我们今晚饭吃个痛快吧,看看到底能吃多少。

一个这么节约的人竟然说这种话,挑逗了我的自尊心,好吧。他挑逗我,现在想来,一是我是新人,二是看我比较瘦弱,饭量不会很大,三是他本性是不舍得吃,但是他也抵挡不住大米饭的诱惑。

那天的晚饭,我们先是半斤米饭+2分钱青菜,而后又是半斤白饭,感觉并没有塞饱肚皮;再来半斤白饭,肚皮里有点感觉了,呵呵,那种感觉并非饱胀感。“老瞎子”也是一副没有吃得太撑的样子。

那个时候,我不敢再添饭了,并不是吃不下,而是感觉太奢侈了。这是我在农场唯一的一次,一顿饭吃了一斤半白米饭。

那时各人吃各人的饭,用自己的饭菜票,只是最后谁先投降说吃不下了的比赛,有一个特定的名词叫:“比饭”。

记得第一次去浜镇(我农场南面的一个农村小镇),在镇的十字路口一个拐角的小饭店里,我花费七毛钱点了一份糖醋小排,其味之酸甜油润,很长一段时间忘不了。为什么别的菜不点,偏偏要了一份糖醋小排,理由很简单,农场饭堂可以吃到红烧肉,但永远没有糖醋小排。崇明人对排骨一类的带骨头的玩意儿常常嗤之以鼻,认为红烧肉才是真金白银。

读历史,中国老百姓数千年来饥饿是常态,不愁吃喝也只是改开以来近二三十年的事,有的人已经忘记了饥饿的滋味。

不要忘记饥饿,不要让饥饿重来,是本文想表述的要义之一。

2023年11月02日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吴量

来源:新三届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