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历史照片:抗战中的国际名城重庆中国历史真相|史海钩沉☀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珍贵历史照片:抗战中的国际名城重庆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皇子赵敦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内禅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格命名为重庆府。于是“重庆”在嬉闹欢愉中诞生。   赵宋末造,天不佑汉,人自佑之。蒙古“上帝之鞭”,只投入几万兵力,在欧洲攻城陷地,黄祸蒙古致使欧洲哀鸿遍野。蒙古在南方战事却屡屡受挫,投入几十万兵力,却久久不能攻取重庆孤忠之城。一二五八年,酋首蒙哥借着亚非欧战事胜利之余势,发兵三路攻打大宋,他亲带一路攻打四川,次年二月兵至重庆钓鱼城。守城主将王坚副将张珏顽强抵抗,是年七月击毙酋首。他们不但延续宋祚,而且大大鼓舞了其他各国抗蒙决心,缓解了他们受的蒙古攻势,蒙哥既毙,众酋次首争权,直接导致蒙古分裂成几个汗国。欧洲人尊称草根钓鱼城为麦加。重庆三台寨、龙岩城、皇化城、天子城、磐石城、天赐城等,同样在抗元战争中英勇顽强,都是历史上不显赫的草根城池。   有明末造,重庆石柱女总兵秦良玉两次率兵赴山海关抗清,平奢崇明叛乱,解成都之围,克重庆擒斩叛将樊龙。她一生万里请缨,三次勤王,战功卓著,被明思宗加封“太子太保总镇关防”。   重庆草根邹容,弱冠时著有《革命军》,倡导推翻满清帝制,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激奋的青年,最有见识的重庆青年,为辛亥革命预先埋下革命的种子,他下狱死年二十,至今也有一百零二年。辛亥革命,重庆率先响应成立革命军政府。  

 

抗战中的重庆,历史不容忘记!


  迁都重庆,定四川为总根据地,是中国抗日战争最重大的抉择之一。“以空间换时间”、“持久消耗”和“苦撑待变”的对日战争总方略得以实施,中国内部兵不血刃地完成了战争条件下的军政统一,中国正面战场与大后方的战略纵深得以建立,一场民族解放圣战的时空格局得以形成。
  
    四川以其“人口之众多,物质之丰存,教育之普及”成为抗战中国最强固、最辽阔的大后方。302.5万川军奔赴抗战前线,266,991人马革裹尸,356,267人负伤,24,025人失踪,其中刘湘、饶国华、王铭章、李家钰、许国章、王澜波、李成烈忠勇殉国。
  
    以重庆为中心的国防军工企业生产了步枪320万支,火炮8万余门,枪弹8亿5千万发,炸药包370万个,各类军用器材75万吨,四川提供的粮食、生猪、生丝、桐油、茶叶、食盐奠定了中国抗战物质基础。
  
    重庆从一个农副产品集散港埠,跃升为中国军事、政治、外交、经济、文化、法律中心,从一个内陆山城跃升为与华盛顿、莫斯科、伦敦并列齐名的国际反法西斯名城。两千余万沦陷区人民在巴蜀大地栖息繁衍,其中三分之一成为永久住民。
  
    抗战是中国亘古未有的民族解放圣战,四川是这场圣战不可逾越的屏障。抗战八年,除了俘虏,没有一个日本兵、一辆日本战车踏上过巴蜀大地。
  
    日本对重庆、成都等地的轰炸,成为人类战争史上“无差别”轰炸的滥殇,“重庆大轰炸”成为与“南京大屠杀”一样惨烈而悲壮不屈的名词。日本犯下的最大战争错误,正是放弃了1942年的“五号作战”,错失了攻掠四川、占领重庆的天赐良机,待到1944年发动“一号作战”,即使打到贵州独山,日本也无力进攻重庆,而只能望蜀兴叹了。
  
    都云"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抗战之于四川,根本呈现了另一番景观,四川成了中国的盐。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那段血与火的光荣岁月!
  
  下面这些照片出自美国时代杂志,真实再现了抗战中的重庆!



1941年,三峡地区的民众搭乘江船前来重庆志愿从军

1942年冬,江防前线,国军部队移防穿过高山大川,场面蔚为壮观

1942年冬,江防前线移防的部队搬运辎重越过险峻的山崖

1944年11月,重庆各界欢送青年军出征,场面热烈。

抗倭战事,以重庆子弟为主的川军43军和20军血战淞沪,喋血大场。面对装备占绝对优势的日军,43军伤亡高达70%而未后退一步,20军血战大场伤亡7000余,亦未后退,两军中仅团营长就牺牲过半,诚如颂巴蔓子将军一样“头断头不断,万古须眉宛然见”。还有以一人之力成功组织了一次影响整个民族生命的大撤退,大富无私的卢作孚先生

吴越男女和滇黔川康渝之同胞个性迥异而气节仿佛,向来秉承先烈“丈夫不怕死,怕在事不成”之遗训,忠义卫国、铁血救民,大节所在、万死不辞,其3000年悠悠之慷慨豪侠,今日也必为国族贞下起元、光复自由宪政之血气所在、命脉所在、希望所在!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郑浩中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