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家邹衍的天论与五德终始说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东方文化☀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中国文化 > 正文
阴阳家邹衍的天论与五德终始说

邹衍

 

    像众川到了下游,渐渐汇合入海,战国的思想到了末期有一显著的趋势,是混合。例如以儒家为主,而兼采墨、道的有荀卿;集法家各派的大成的有韩非。最后秦相吕不韦命众门客合纂了一部《吕氏春秋》,那简直是当时的流行思想的杂货店。今以荀卿、韩非,及荀卿的同时人邹衍为主,略述这一期思想界的大势。

       邹衍,齐人,据说做过燕昭王师,死于长平之战以后。他的著作有十余万言,可惜都已亡失掉。邹衍的学说,现在所留传的有“大九州说”和“五德终始说”。邹衍以前的学者想像全世界是一块大陆,四围是海,海尽处与天相接;当时的中国(包括七雄和若干小国)几乎就是这大陆的全部;这大陆相传曾经夏禹划分为九州。邹衍却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所序九州是也。……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各)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不能相通。……乃有大瀛海环其(大九州)外,天地之际也”。

 

这便是大九州之说(约略同时又有一种关于世界的想像,以为“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凡四极之内,东西五亿[十万]又九万七千里,南北亦五亿又九万七千里。”说见《吕氏春秋》)。邹衍以前又有一种流行的思想,叫做五行说。五行说的出发点是认为万物皆由金木水火土二种原素构成,叫做五行。世间事物大抵可以凑成五项一组,和五行相配,如五色、五音、五味、五方……等等。遇着不够五项的事物便割裂足数,例如在四季里分出季夏凑够五时。各组中的任何一项和五行中与它相当的某项之间,有一种神秘的关系。例如五时中的春季和五色中的青同是和五行中的木相配的,所以帝王在春季要穿青色的衣服才吉利,这是五行的迷信的基本方式。当时的儒者又以为一年之中五行的势力轮流当盛。在某行当盛时,帝王除了须穿颜色与它相配的衣服外还有许多应做和不应做的事项:例如仲春应当行庆施惠,禁止伐木覆巢,不应当出兵。凡帝王在一年各时中应做和不应做的事项曾被列成时间表,叫做“月令”。邹衍更把“月令”的思想推广,以为自从“天地剖判”以来的历史也是给五行的势力,即所谓“五德”轮流地支配着。在某德轮值的时代须有某种特殊的服色,某种特殊的制度(关于正朔、数度和礼乐的制度)和某种特殊的政治精神,和它相配。例如周属火德,故色尚赤。某德既衰,继兴的一德,必定是与前相克的;例如水克火,故水德继火德。两德交替的时间,照例有些和新德相应的符瑞出现,符瑞所在,便是新时代的主人的所在。例如周文王时,有赤乌衔着丹书,落在周社(月令和五德终始的思想。《周官》中无之,可见此书似作于邹衍之前)。

       到邹衍时代,群龙无首的局面,已经历五百多年了。悯世的哲人都在盼望统一“偃兵”;苦命的民众都在盼望“真命天子”出现。邹衍的五德说正好给将兴起的新朝以制造符命的方法。这一系统应时的迷信,以著名夸诞的齐国做中心,不久便掩盖全国;而荀卿一派儒者所提倡的严肃的理智态度,竟被撇到历史的暗角里去了。 

    

    班固《汉书·艺文志》论述了阴阳家的来历和社会地位:“阴阳家之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吴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班固认为阴阳家来源于掌管天文历法的官羲氏及和氏。既如此,天论与五行学说便是邹衍学说的主要内容。《史记》集解引刘向《别录》说:“邹衍之所言……尽言天事,故曰‘谈天’。”《史记·孟荀列传》说,“邹衍之术,迂大而宏辩……故齐人颂日:‘谈天衍’。”《文心雕龙·诸子》说:“邹子养政于天文。”同书《时序》说:“邹子以谈天飞誉。”可见善于谈天是邹衍的一大特点。

 

邹衍认为,从天地剖判以来的人类社会都是按照五德(即五行之德)转移的次序进行循环的。而五德转移是仿照自然界的五行相克即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的规律进行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变化同自然界一样,也是受土、木、金、火、水五种物质元素支配的,历史上海一王朝的出现都体现了一种必然性。邹衍说:“五德之次,从所不胜,故虞土、夏木”(《淮南子·齐俗训》篇高诱注引《邹子》)。《文选·魏都赋》李善注引《七略》曰:“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吕氏春秋·应同》讲得更具体:“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上述引文据近代学者考证,应属于邹衍的佚文,至少体现了邹衍的学说精神。邹衍的这种学说为齐闵王称东帝,燕昭王称北帝奠定了理论基础,因而受到他们的礼遇和重用是不难理解的。这种学说后来被秦始皇接了去,为他的称帝及其统治服务。《史记·封禅书》说:“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说:“东莱吕氏曰:‘方邹衍推五德之运,人视之,特阴阳末术耳,若无预于治乱之数也。及至始皇始采用之,定为水德。以为水德之治,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则其所系岂小哉!”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认为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变化的,自有其合理性,然以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来解释,就陷入了机械论。至于秦始皇的“水德之治”,错不在邹衍身上。

    邹衍还有一个重要学说,即大小九州说。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郑浩中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