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川普与普京在美国阿拉斯加的安克拉治举行双边峰会,试图为俄乌战争寻求长期和平方案。 这场“双普会”虽创下普京战争以来首度访美的纪录,但其正当性与排他性引发巨大疑虑。
由于会谈未纳入乌克兰与欧洲盟友,欧盟多国和基辅政府皆公开表达关切,担心在缺席乌克兰的情况下谈判,将严重削弱协议的合法性与有效性。 事实上,峰会前夕《时代杂志》即指出,欧洲对“双普会”表示质疑。 这种绕过当事国、由大国私相授受决定战争结局的模式,让人不禁联想历史上的雅尔达会议。
倘若华府和莫斯科在没有乌克兰参与下私订停战条款,不只是雅尔达的重现,更是让欧洲联想到十九世纪的维也纳体系,单向的大国协调决定国际秩序。 乌克兰与欧洲盟友无法参与协议,将沦为美俄谈判桌上的筹码。
本次峰会的结果也印证欧洲的担忧,川普与普京会谈超过两小时,最终没有达成协议。 俄国则开出停火交换条件,让莫斯科取得更多乌克兰领土,包括全部顿涅茨克州; 川普则转而认同普京主张,在无预先停火的情形下直接谈和。
川普会后甚至直言:“俄国是非常大的强权,而乌克兰并不是”,劝告泽连斯基“非得做出妥协不可”。 这番话不仅道出大国外交的现实,也强化外界对乌克兰可能被边缘化的疑虑。 在欧洲与乌克兰看来,如今自身的处境与旧时代列强宰制的小国相似,甚至联战后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都面临被破弃的可能。
小国如何逆袭?
面对大国协调的模式,小国是否全然只能被动接受? 历史上至少有三种模式,展示小国如何逆转劣势,掌握议程主导权。
波兰模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生的波兰第二共和国,原本在波苏战争中节节败退、国运岌岌可危。 1920年8月的华沙战役成为转折点,波兰元首毕苏斯基率领波军发动出其不意的反攻,以少胜多,大败逼近华沙的苏联红军,缔造维斯瓦河的奇迹。
这场关键胜利让原本不被看好的波兰,一举扭转战争局势,西欧国家的支持也有一定的重要性。 在随后的谈判中,波兰握有主动权,最终于1921年与苏俄签订《里加条约》,将西部的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大片土地纳入版图。 虽然未能如愿成立“海间联邦”,但是波兰不仅保住独立,更趁势将边境向东推进。
波兰模式或许是乌克兰持续支撑下去的期盼,如果能在战场上取得一次决定性胜利,便可打破被动处境,转而主导和平谈判内容。
乌克兰与先前的历史经验提醒我们,小国绝不能把命运完全寄托在大国善意上,而应主动布局,防范于未然。 (美联社)
土耳其模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奥斯曼土耳其遭列强强加《色佛尔条约》,领土支离破碎、主权岌岌可危。 然而,以凯末尔为首的安卡拉政府拒绝认输,于1919年发动战争,号召全民族武装抵抗外来瓜分。
经过连年奋战,土耳其人民先后击退入侵的希腊军,迫使英法军队撤出安那托利亚,推翻旧政府屈辱的协议。 1923年7月,凯末尔政权成功迫使协约国在瑞士签订《洛桑条约》,取代《色佛尔条约》,国际承认新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国对安卡拉和东色雷斯的完全主权。
土耳其模式与乌克兰模式相似,但是波兰有欧洲国家支持,希腊也远不如苏联强大。 相同的是。 综合以上两个模式,取得军事上的关键胜利,以及盟友的支持极为重要。
埃及模式: 第三次中东战争失地后,埃及长期处于对以色列的战略劣势。 1973年赎罪日战争中,埃及军队表现顽强,重振阿拉伯世界的信心。 埃及总统沙达特大胆开创外交新局,1977年11月,他不顾阿拉伯盟国反对,史无前例地访问耶路撒冷,直接在以色列国会发表和平演说。
沙达特抛出的核心议程是土地换和平,即以阿拉伯承认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换取以色列归还1967年以来占领的西奈半岛。 沙达特此举打破多年僵局,在美国卡特总统斡旋下,埃及与以色列于1978年达成《大卫营协议》框架,次年正式签署《埃以和平条约》。 埃及不仅和平收复西奈半岛,还成为首个与以色列缔结和平的阿拉伯国家。
然而,俄国需要的不是乌克兰,而是美国的认同,川普并没有善用此一优势绑定欧欧洲盟友,以整个西方认同俄国回归国际体系为议程,要求俄国返还一部分土地或权力。 现况美俄之间单向的大国协调只能取得纸面上的和平,未能解决本质的危机,成效甚至不如2014和2015的明斯克协议。
乌克兰逆袭还缺哪些条件?
对照上述历史模式,今日乌克兰要摆脱受制于大国协商的命运,尚需满足若干关键条件。 首先,战场上的重大胜利无疑是基本前提。 波兰若无华沙大捷就无从要求里加和约; 土耳其若未击败希腊军就不可能重谈条约。 乌克兰虽在2022年击退俄军围攻基辅、2023年收复部分失土,但迄今尚未取得足以决定战局走向的关键胜利。
相反,2025年夏俄军在顿涅茨克一线仍缓步推进,对基辅形成持续压力。 缺乏华沙或萨卡里亚级别的胜利,让乌克兰在谈判桌上的筹码远称不上优势。 要打俄国的强势地位,乌克兰恐需在战场上创造以小博大的战绩,前提是西方的援助政策能扛的住国内的战争疲劳。
其次,除了军事战果,乌克兰还需准备可交换的谈判组合,巧妙让步换取核心利益。 例如:波兰在里加条约中放弃扶植独立乌克兰以换取稳固边界,土耳其放弃对阿拉伯领地的要求以确保安那托利亚主权,埃及则以承认以色列换回西奈。 对乌克兰而言,现况很难收回所有的失地,可行的谈判组合可能包括:领土安排的租借化弹性处理、是否缓解对俄制裁、战犯追诉的节奏等。 而这种谈判的考量必需双向,像是近期提出向美国和欧盟采购武器,借此换取部分美国与盟国提供正式安全保障。
此外,乌克兰也展现了一定议程弹性,过去基辅坚称不与普京直接会谈,亦拒绝任何割地停火方案; 但在阿拉斯加峰会后,泽伦斯基表示愿在美俄乌三边会谈中由领袖亲自讨论“所有敏感问题,包括领土等”。
同时,乌克兰可透过欧洲盟友争取可信的保证机制,川普已公开承诺若达成和平,美欧将共同扮演安全担保人。 对于乌克兰而言,若是中立化能取得类似一战之前的比利时的条件,得到美欧甚至中国的担保,也不失为一种过渡方案。
普京或许已看到川普的个人野心与政治的压力,即使停火也难保不会如明斯克协议一般很快地被中止。 (美联社)
川普是否给乌克兰空间?
今年2月,川普甚至不惜绕过乌克兰,单独飞往利雅得会谈,早已开下绕过欧盟与乌克兰的先例。 川普眼中首要的是自身的政治考量,甚至是诺贝尔奖,而不是过往美国建立的盟邦价值。
面对乌克兰和欧洲坚持先停火、后谈判的立场,川普态度反而与克里姆林宫步调一致。 乌克兰在军事上并未有突破性的战果,仅剩不多的筹码,像是稀土资源的交易,也早已被川普掠去。 北约参与的议题也被川普先行让步,使得乌克兰的处境更为艰难。
促使川普如此心急的背后,有其选举政治因素。 对内,他需要向支持者证明履行,2024年竞选承诺,快速结束对乌战争,专注对付中国与美国自身利益。 2025年正值其任期首年,他急于在2026中期选举前交出外交成果,以凝聚民意。
然而,阿拉斯加会后,英法德领袖力挺泽伦斯基。 德国总理梅尔茨更警告,乌克兰的领土完整与安全保障不容被践踏。 这使得川普允诺安排普京与泽连斯基直接会谈,并声称美方将协助为乌克兰提供“白纸黑字”的安全保证。
普京或许已看到川普的个人野心与政治的压力,即使停火也难保不会如明斯克协议一般很快地被中止。 回到川普的性格来看,欧洲联手扩军挺乌,以及乌军能有所斩获,川普才可能认识到需要调整交易的内容。
台湾的启示军事与外交并行准备
美中两大强权近年在印太角力,台湾问题愈发凸显。 如果未来美中出现某种“新雅尔达式”妥协也并非不可能,近期美国不分党派专家传出对于台湾的议论,也算是善意的提示。
从台湾的在野党抵制到国防转型的挑战,美国各界苦口婆心的提出各种意见,却仍然无法减少台湾内部的政治恶意。 国防层面,台湾加速提升到GDP 5%的标准恐怕是不可避免的课题,至少不能让美国感受到台湾想搭便车或是消极。
积极面来看,则是思考如何创造台湾能够提供美国实质价值,像是台美无人机产业链合作,或是人工智能和数位孪生等先进领域创新防卫韧性的案例,将能让美国感受到台湾各界对自身生存的责任感。 甚至大胆一点,引进拉丁美洲盟邦的劳工,间接减少非法移民进入美国的压力,或许能让台湾更为国际化。
在两岸议题方面,台湾也可主动设计自身的议程与条件,明确界定国家生存底线与可谈判空间,在维护主权与民主的前提下,不妨研议各种创新的和平架构,并将其转化为一套可被国际理解的叙事。 台湾需要时间整军经武,也需要创造叙事空间,将自身营造成负责任的区域安全维护者。
再如,探讨区域军控机制,台湾可提出愿就台海周边飞弹部署、军演强度等议题进行对话,以换取中国降低对台恫吓和国际支持安全保证。 当然,这些方案未必能为中国接受,但重点是议程设定,台湾必须提前把可能的选项准备好,在国际场合反复阐述。 正如乌克兰推出十点和平计划争取国际舆论,台湾也该有自己的“和平蓝图”,获得更多国家理解,才有机会争取关键时的国际支持。
或者,提供可交换的谈判筹码。 乌克兰以购买美国军火换安全承诺的作法值得参考。 未来若出现美中台谈判可能场景,台湾可以经贸合作、科技供应作为讨价还价筹码,争取安全与国际地位方面的保障。
争取可信的斡旋机制与国际保证也是关键。 历史经验表明,小国若能拉多方力量介入,较不易被单一强权出卖。 埃及因有美国斡旋才能放心与以色列议和; 乌克兰正极力要求美欧签订安全保证协议。 美国1982年提出对台六项保证,以及近年通过的各项台湾法案,这些原则今日更应积极强化。
乌克兰与先前的历史经验提醒我们,小国绝不能把命运完全寄托在大国善意上,而应主动布局,防范于未然。 透过借镜历史,台湾当下就应积极准备,包括关键防卫能力、议程方案和谈判筹码,避免遭受突发的“大国协调”而无从应对。
※作者汤名晖为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博士候选人/东盟经济贸易文化发展协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