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之后,暑气虽然逐渐消退,但天气还是炎热。所以有“秋老虎,毒如虎”的说法。谚云:“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但这个节气之后,秋意就渐浓,气温会逐渐降低。
今年处暑不一般,有几个特点,如今年是“早处暑”、处暑在出伏之后、今年处暑恰逢黄历七月初一“鬼月”。
处暑也是“热燥”的开始,经常会出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症状,这都是“秋燥”在作怪。
综合陆媒报导,处暑养生要根据季节的变化,人们要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保持身心健康,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民间素有“处暑养生三要诀”的说法,即“1要躲,2不吃,3要用”。
处暑时节,养生的首要原则是“躲”,即躲避高温、躲避燥邪。虽然今年已经出伏,但天气依然炎热,尤其南方地区。“秋老虎”的余威不容小觑,需要“躲高温”。
如高温户外工作或活动,务必做好防暑措施,如戴帽子、涂抹防晒霜,并随身携带饮用水,以防中暑。
处暑时节,人体的脾胃功能相对较弱。因此,民间有“处暑不吃两样”的说法,即不吃生冷食物和辛辣刺激之物,以免损伤脾胃或加重秋燥。
处暑后,应减少冰淇淋、冰镇饮料等寒凉之物的摄入,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消化不良、腹泻等问题。此外,饮食应以清淡、润燥为主,如吃银耳羹、百合粥、梨子等滋阴润肺的食物。
处暑时节,民间总结出“三用”原则,即用食疗润燥、要用健脾祛湿之品、要用安神定志之法,这些方法增强体质,预防秋季常见疾病。
要用滋阴润燥之物,如多吃蔬菜、水果、百合、银耳、荸荠、秋梨等。鸭肉也是处暑节气不错的滋补之物,其味甘、咸、性凉,可以养胃生津,滋阴补虚。民间素有“处暑送鸭,无病各家”的说法。
处暑时节睡眠养生重在顺应自然节律,建议调整作息,可较夏季提前一小时入睡,适当午休,既能养心安神,又可缓解秋日倦怠。
处暑后气温逐渐下降,早晚温差较大,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此外,适当进行运动,增强体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除了养生要点,处暑还有许多传统习俗,如“放河灯”“开渔节”等,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如大陆在沿海地区,处暑正值渔业丰收季,人们会举行祭海仪式,祈求平安与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