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部办公大楼外墙所挂的标牌。(网络图片)
为应对国内需求疲软及中美关税战带来的冲击,今年以来北京当局推出了系列财政刺激措施,导致前7个月的财政支出超过21万亿元人民币,财政赤字再创新高。然而,加速推出财政刺激措施并没有转化为经济成长的动力,中国7月份经济活动反而急剧放缓。
本周二(8月19日),中共财政部公布了系列金融数据,彭博社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发现,今年1-7月中国财政总支出高达人民币21.5万亿元(约合3万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9.3%,这是自2022年8月以来的最快增幅。而1-7月的广义财政缺口已达人民币5.6万亿元,较上年同期扩大49%。
报导表示,加速出台的财政刺激措施涵盖了从基础设施支出到公务员工资等各个方面,但是这些财政刺激措施并没能转化为7月份的经济增长。7月份中国的经济活动反而出现了显着放缓的情况。
中共国家统计局上周五(8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7月份的工业生产同比增长5.7%,低于接受彭博社采访的经济学家6%的预测中值;零售销售同比增长从6月份的4.8%下降至3.7%;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则从6月的2.8%降至1.6%。
对此,瑞士隆奥银行(Lombard Odier)驻新加坡的高级宏观策略师Homin Lee分析称:“(中国)7月份的主要经济指标表明,该国与关税相关的低迷已经开始,需求和供应指标都明显丧失了动能。”
高盛集团经济学家王立胜则在一份报告中表示,要化解中国房地产市场恶化以及美国关税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北京当局在今年稍后可能需要注入更多财政刺激措施,而这也意味着国家财政赤字会进一步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共当局经常出于政治需要而对统计数据造假,外界猜测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远比这些官方数据所反映的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