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国内楼市又热闹了。六个部门,还是九个部门——说实话我都记不清了——联合发布了一份通知,坊间俗称“金融国补”。昨天我也聊过这个政策的细节,它的核心就是贴息贷款。
简单说,如果你之前有一笔消费贷,利率是3%,现在政府帮你贴1%,你只需要还2%。看上去很美好,但很多人发现,这背后的用途未必真是“让你去消费”。
一、贴息贷款的“隐形”用途
我在网上看到不少人的评论:这种消费贷并不是鼓励你多买东西,而是让一些人进行债务置换——用现在2%的低息贷款去还掉之前4%、5%的高息贷款。听起来很熟悉吧?
没错,去年中央搞的那场10万亿地方债务置换,就是同样的逻辑——用低息的钱换掉高息债。
但这里我有个疑问:
如果真想给“韭菜”减负,为什么不直接下调存量房贷利率?为什么要绕这么一大圈,从消费贷走,再贴息,再限制用途?
结果今天,金融监管总局又发通知:严禁贴息贷款资金流入房地产开发、投资理财等套利活动,银行要按规定审核,确保资金合规兑付。换句话说,现实中确实有人在用这笔钱去还房贷、做债务置换。
可这让我替很多房东感到不值——毕竟,大家是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危难时刻,本应被拉一把,却被优先安排给消费贷,而不是房贷。
二、恒大退市:一个时代的终结?
除了金融国补,楼市另一大新闻就是恒大退市。
8月12日晚间,中国恒大发布公告:
8月8日收到港交所的摘牌信函;
因未达成复牌要求,且未能在期限前恢复交易,将于8月25日正式取消上市地位;
不申请复核,不上诉,直接躺平。
恒大曾是国内房企的头号玩家,许家印也曾风光登上城楼。如今,“尘归尘,土归土”,它的退市也被视为中国房地产时代彻底结束的标志。
不过,知名评论人“刀总”却有不同解读:
“恒大退市是旧时代的终结,也是新时代的开始。9月美联储降息,中国房地产四年新周期将启动,有产者的光明时刻来了。”
我听了两遍,依然没完全理解这逻辑。恒大退市和新周期之间的因果链条在哪?所谓“新模式”又是什么?
三、“新模式”在哪里?
中央这几年反复提“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可落到细节上,大部分仍是老路:
地方政府拍地
开发商建房
预售卖房
唯一变化,也许是容积率、配套规划,但这不是本质创新。真要称为“新模式”,必然在融资、土地出让、销售机制等核心环节发生根本性转变。否则,“旧瓶装新酒”而已。
刀总口中的“四年新周期”,很多人听到就条件反射:房价要涨了?那我现在卖房是不是成了“韭菜”?
我个人的答案是:未必。
四、一个卖房者的现实选择
我自己就遇到类似抉择。
目前住的是结婚时买的90平米婚房;
2011年买了套新房,去年已交付,但为了孩子上学方便,一直没搬;
看到房价下跌,今年和家人商量,决定卖掉老房子,搬去新房。
为什么?因为这一年下来,这套老房至少跌了几十万。如果再拖,亏得更多。
上周末挂牌,我打算看看,从挂牌到成交要多久,再跟大家分享这段经历。
五、深圳楼市:以价换量
深圳的二手房市场给了一个窗口。
8月初以来,两周录得量连续小幅增长;
8月4日~10日全市成交1,216套,环比+2.7%;
但中介反馈:除了优质学区房、低总价刚需盘,其他房源成交仍难。
关键词:以价换量。
政策放松的效应在减弱,购房者在等“新药”,市场的信心依旧脆弱。
六、房价收入比:数据的迷雾
临平居住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
2025年上半年,百城房价收入比为10,比2024年下降2.9%;
自2019年起已下降近三成;
一线城市依然高企:深圳34.3,三亚28.8,上海25.7,北京24.8。
乍一看,购房压力在缓解,但我认为这个指标被平均数掩盖了真相。
中国的平均收入被高收入群体拉得虚高,而中位数收入才更接近真实水平。前总理曾直言,全国有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这部分人根本无力买房。
如果按中位数计算,一线城市的真实房价收入比恐怕在40~50倍,即不吃不喝40~50年才买得起一套房。
七、国际比较与下跌空间
国际上比较合理的房价收入比:
美国:5~6
日本:10~13
即使考虑中国人“爱房”的溢价,我认为合理区间也应在15~18倍。
那么,从目前25倍(平均数口径)甚至40倍(中位数口径)的水平来看,房价还有很大下行空间。
八、专家观点:调整期至少三年
经济学家向松祚的判断:
房地产拐点在2021年出现;
投资性购房需求几乎消失,只剩刚需;
房价收入比8~10倍才算合理,目前多数城市远高于此;
调整期还要持续至少两三年,最快2028~2029年才可能企稳回升。
他强调,未来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而是缓慢调整趋稳。但对于普通购房者来说,这段“缓慢下跌”的时间,可能仍是巨大的煎熬。
九、结语:楼市的真相与选择
总结下来:
1.金融国补更多是债务置换工具,而非直接救助房奴;
2.恒大退市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但未必意味着新周期马上开启;
3.房价收入比依然远高于国际合理区间,下行空间存在;
4.向松祚等专家认为,未来三年仍是调整期,需做好长期准备。
对于普通人而言,现在的选择不在于预测市场顶部或底部,而在于审视自己的现金流、居住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
毕竟,楼市的“新篇章”可能是一个更漫长、更平淡的故事,而不是一场短暂的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