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再合体,三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 阿波罗新闻网
娱乐 > 港台娱乐 > 正文
SHE再合体,三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大约二十多年前,她们首次亮相时,没有人预料到这三个还不到20岁的少女,会成为华语乐坛的传世经典。

凭借“甜妹、假小子、冷艳嗓”这三个鲜明的人物设定,她们成为一代人青春记忆中无法磨灭的印记。

转眼间二十余载匆匆而过,最近一组合影的曝光,让所有人都感慨:她们之间的距离,竟然如此之大。

一、巅峰岁月与三人风采

“再靠近一点点就让你牵手,再勇敢一点点我就跟你走……”这首歌至今仍在各种短视频平台反复刷屏,是SHE出道专辑的主打曲之一。

回想当年,她们第一次在录音棚反复录歌,没有人想到会引爆如此火热的热潮。

Ella陈嘉桦的“假小子”直率、Selina任家萱的甜美歌喉,以及Hebe田馥甄的冷艳腼腆,每个人都各具特色,令人难以忘怀。

这三位鲜明的个性,塑造出一个青春洋溢、漂亮动人的女团形象,深深留在许多人心里。

随着《Super Star》的火爆,她们的歌声传遍大街小巷,全球巡演每场爆满,成为当年“全民偶像”。

无论是《中国话》还是《波斯猫》,那段时间谁都能哼几句她们的歌曲。

二、岁月洗礼与变迁

日前,一位厨师的社交账号上出现了SHE三人合影,大家瞬间感慨万千。那充满朝气的她们,已在岁月中悄然发生了变化。

特别是任家萱的转变,令人唏嘘。她曾是自然甜美、声音暖心的“团宠”,一出场总是满座欢呼、掌声不断。

然而,2010年的那场“爆炸意外”,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那场“火灾”中,意外发生,火焰如海啸般袭来,俞灏明和任家萱衣服瞬间被点燃。她们拼命挣扎,火被扑灭后,她的手臂、腿和背部都留下了严重的烧伤。

身体的伤疤一天一天愈合,但心里的那道创伤,却难以愈合。

她休息了三年左右,放下舞台上的“公主”身份,成为了每天与伤疤抗争的战士。

经过不懈努力,她终于又站回舞台中央,但是因为遍体瘢痕,她不得不放弃演戏,转而做起了主持人。

男友张承中一直陪伴她,曾誓言“迎难而上”,二人最终走到一起,结为夫妇。

然而,这段“火灾”洗礼的感情,终究没能抵御岁月的磨难,于2016年宣布离婚。

此后,她偶尔主持一些颁奖典礼,也参加综艺,生活平静自在。

近日,她遇到圈外男友,两人迎来了孩子“小腰果”,她的日子大多围绕孩子转。

三、陈嘉桦的坚持与蜕变

与任家萱经历的“生死考验”不同,陈嘉桦一直在事业上努力拼搏。

早年她那干脆利落的短发,成为她的标志,也让人记忆深刻。

在团里,她是“低音担当”。那低沉醇厚的嗓音,是许多粉丝的心头好。

在综艺中,她则变身“搞笑担当”,嘴巴特别碎,场场制造笑点。

即使演偶像剧,她也能演得令人印象深刻。与言承旭合作的“情侣”角色,配得毫不逊色。

虽然有人觉得她是“假小子”,但凭借《蔷薇之恋》、《就想赖着你》等作品,她证明了中性风并不代表演技受限,反而增添了角色的层次感。

这些年,她频繁出现在热门声乐综艺中。从早年的短发“假小子”,到如今留着长发,增添了几分女人味。

也许是结婚生子,她变得更加沉静深邃。

一开口唱歌,依旧是那个熟悉的Ella——实力派、稳重又不失可爱。在《乘风2023》中,她一开唱瞬间带回那些年的回忆,稳稳摘得总冠军。

今年5月,她穿着姜黄色礼服亮相王心凌的演唱会,与偶像合唱《恋人未满》,让现场回到了千禧年那段青春记忆。

在这三人中,任家萱一直以“娇美”著称。她经历了不少风雨,却依旧保持优雅。而陈嘉桦,作为“假小子”,早早走入婚姻,迎来孩子。至于田馥甄,她那独特的纯粹与争议,至今仍在公众中激起广泛讨论。

四、现阶段的“标签”与未来的思考

任家萱,象征“疗愈”,温暖治愈;陈嘉桦,则更“鲜亮”,充满青春活力;而田馥甄,则偏向“纯粹”与“争议”。

在SHE的巅峰时期,她以高音震撼舞台。那时,她长发飘逸,话不多,却用动人的歌声俘获心灵。一开口便直击人心。

单飞后,她专注于音乐创作,从《To Hebe》的自我觉醒,到《小幸运》的温暖疗愈,都是用心之作。

然而,随着立场纷争,她的音乐之路蒙上阴影。2024年天津音乐节因态度模糊引发抵制,演出被取消,巡演也暂停。

即便如此,她在港台的巡演依旧座无虚席。舞台上的她,依旧用歌声述说心声,只是如今少了些鲜明的争议,多了份沉静和深邃。

今年6月,她在陈嘉桦生日当天,发出一张久违的合照。曾经那个充满活力的少女,已逐渐走向平凡的幸福。

陈嘉桦则在舞台上继续散发魅力,同时悉心照料家庭,赢得歌迷的喜爱。而田馥甄在音乐与争议间徘徊,孤独坚韧地走着自己的路。

曾经共同站在聚光灯下的她们,经历二十多年后,如今各自走在完全不同的道路上,展现出不同的人生风景。

责任编辑: 赵丽  来源:娱乐一家亲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812/2261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