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8日,武汉市第三届世界健康博览会上的西门子电脑断层扫描仪。示意图。(Getty Images)
近期,中国市场的外资撤离潮引发广泛关注。根据中共商务部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15.2%,这一数字显示外资在华投资的总体趋势正在发生变化。大陆财经人士表示,“你能看到的知名品牌排队离开中国”,他认为外资的撤离并非毫无章法,而是“有组织地、逐步地撤离”。
恶性内卷外资“排队”撤离中国市场
北京财经博主“忐忑的可乐饼”发表评论说,“你能看到的知名品牌排队离开中国”,而且他们是“有组织地、逐步地撤离”。
科技企业撤离易解,消费品牌为何也退出?
对于外资撤离,博主分析道,科技类企业因地缘政治、技术竞争等因素撤离尚属易解,但像星巴克、麦当劳这类纯消费品牌也纷纷出走,则引发了人们的疑问。
他认为,这并非因为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力变强,而是因为国内市场的恶性“内卷”已经失控。他以咖啡市场为例,指出消费者不再看重星巴克的品质和口感,而是转向瑞幸咖啡9.9元的价格,或是蜜雪冰城、饿了么等平台补贴后的低价甚至免费咖啡,因为“喝完都跟打了鸡血一样,能提神”。
这种“不看品质,只看价格和效果”的竞争模式,让外资品牌难以盈利。博主形容这场恶性竞争是“国内的企业,真的拿刀子捅自己,硬生生地把外国人吓跑”,并预测如果这种“内卷”趋势不变,将会有更多外资消费品牌撤出中国。
外资撤离引发的担忧:标准下降与市场失序
对于外资撤离,部分舆论曾高举“爱国主义”大旗,认为这是本土企业的胜利。但博主认为这种论调“不太理性”,他强调外资进入中国时,带来的先进工艺、生产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对中国经济发展曾起到积极作用。而现在国内的所谓补贴、恶斗、内卷,造成外企赚不到钱。
“忐忑的可乐饼”表示,他最担忧的是,这些外企撤离,中国本土的相关行业标准,特别是食品安全的标准也会随之下降,“这才是我们最应该警惕的事情。”
多家外资企业调整在华战略
博主的观点与现实中多个外资企业的动态相符。以下是今年以来,已确认退出或大规模收缩在华业务的外资名单:
三菱汽车:正式结束在华生产,退出中国市场。主要因销量下滑难以与本土品牌竞争。
TOTO:卫浴品牌TOTO决定关闭其在上海和北京的两家工厂,以应对市场变化调整策略。
IBM:持续缩减在中国的业务规模,并传出关闭部分在华研发中心的消息,反映其全球战略调整。
微软(Microsoft)和亚马逊(Amazon):两家公司都已大幅缩减在中国的AI研发团队,这与全球资源配置及市场竞争有关。
上汽大众(SAIC Volkswagen):宣布关闭其位于南京的工厂,显示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面临的压力。
宜家(IKEA)、松下(Panasonic)与佳能(Canon):这类企业从前几年就开始关闭在华工厂、将供应链转移至东南亚或回归本土,其影响仍在持续。
外资撤离中国有迹可循
台湾颇具知名度的财经媒体《今周刊》曾报导,从季度趋势来看,2021年第一季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FDI)曾达1,072亿美元,创下单季历史新高。然而,自2022年第二季起,外资流入开始出现急遽下滑,当季FDI仅377.6亿美元,较前季骤减逾六成。
若观察年度数据,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外资流入曾长期增长。2002至2015年间,年均FDI达1,930亿美元;2016至2021年进一步提升至年均2,215亿美元,并于2021年攀至历史高点3,441亿美元。
然而,这波增长自2022年戛然而止。该年FDI降至1,902亿美元,年减45%;2023年再大幅下滑至513亿美元,年减幅高达73%,创下2003年以来新低;2024年进一步探底至仅186亿美元,创自1998年统计以来最低,年减幅高达64%。自2022年至2024年三年间,外资流入总量骤减逾9成。
为挽回外资信心,中共政府自2023年以来密集推出多项吸引外资政策,聚焦于扩大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及强化投资保障。政策措施包括全面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推动高端制造与现代服务业扩大对外开放、简化投资审批流程、并提供税收与金融优惠。
同时,官方亦强化与外资企业的对话机制,承诺营造更加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释放持续开放的政策讯号。
但是国际投资者的信心尚未明显回升。地缘政治风险、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等结构性挑战,仍是外资观望的主要原因。根据美国商会与欧盟商会的调查结果,部分外企对中国市场的未来展望趋于悲观,对美中关系紧张及政策方向摇摆深感忧虑。
此外,经济下行压力、债务问题及保护主义趋势影响了投资者情绪。外资企业普遍反映,市场准入限制、数据安全法规、以及对公平竞争环境的疑虑依然存在,也是导致外资信心不足的重要原因。
根据中共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数据,2025年第一季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FDI)净额仅为147亿美元,较2024年第四季的340.6亿美元骤减超过五成,单季缩水达194亿美元,反映外资对中国投资仍持审慎观望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