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微短剧小演员的身心健康问题,吸引了不少关注。
一是微短剧制作的强度问题。
根据相关爆料,在已经习惯高强度拍摄、平均制作周期约在7-10天的微短剧制作中,不少儿童演员每天需要进行远超8小时、或长达16小时的高强度连轴拍摄,甚至熬夜、连轴转都是常态,许多孩子困到片场打盹、口齿不清。
有小演员家长就对媒体透露,“孩子最久的一次熬了两天,中间只睡了两个小时。”不仅如此,如拍摄雨戏、穿着厚重戏服暴晒,以及吊威亚等工作,使用小演员其实都存在严重的道德争议。
二是微短剧内容对孩子的性格影响。强情绪、强戏剧化内容,包括悬疑、惊悚、车祸、失去双亲等类型,以及扇巴掌、爆哭、发狂等情节,都需要孩子付出极高的情绪浓度;有些剧集台词更是过度,让孩子说出“绿茶”“该死”等。
这些内容显然是不适宜儿童的,涉及小演员的情绪透支以及严重的模仿风险。有家长反映,女儿拍完宫斗短剧后,日常说话习惯性带着剧中宫斗式语调;还有连续拍完50集哭戏后的小演员,由性格开朗变得敏感脆弱。
三是占用正常教育时间带来的成长难题。在高片酬的吸引下,不少家长带孩子奔波于不同剧组,在7-10岁的关键教育阶段错过学校教育,带来的长期影响也不容小觑。
而伴随着萌娃题材短剧的不断增加,此类问题目前还存在进一步扩大的问题。
其背后的原因是,萌娃短剧已经成为微短剧领域的超级热门。从五一期间突破10亿观看量的《穿书之炮灰变身天道亲闺女》,再到《福宝治愈全世界》等登顶剧集,该题材已经成为最近半年的榜单常客。
其主要的卖点,首先是靠着萌娃吸引特定受众的“云养娃”需求。早在2023年就有《天降五宝,千亿爹地快投降》斩获2000万点赞,《小小球神不好惹》更揽获近亿充值。
从去年以来,相关创作进一步丰富,很多作品是以萌娃承担了成人的叙事功能,带来别样爽感和观众认同。比如《选个纨绔当爹,养成皇帝就好了》,重生小女孩辅助纨绔父亲成为权臣;还有天才儿童具有特异功能,如《捡个满级幼崽,全家开挂》《穿到荒年,我靠空间带全家吃肉》等。
越来越多的“萌娃”演员们,由此成为行业小明星。
今年六月,7岁的小演员杨心妍登顶红果榜,参演的25部短剧在过去半年里几乎都在榜单有亮相,如《亡国倒计时,小公主心声拯救皇帝》《穿到荒年,我靠空间带全家吃肉》等都连续多天霸榜,《重生七零年代小锦鲤有空间》更助推她超越众多“前辈”成为榜一。
还有如软萌懂事的波妞、有着成熟气质的赵诗涵、号称“哭戏一条过”君恒小宝等小演员,都不超过10岁,却纷纷成为今年各大短剧榜的热门,甚至片约不断。
根据业内人士介绍,短剧中儿童群演的片酬为100-200元/天,配角演员500-600元/天,能够担任主演的小演员日薪可达2000-5000元;部分头部小演员“顶流”,更是能拿到过万日薪。
在微短剧整体创作跟风严重的环境下,相关内容的指数级增长是可以想象的。而如此收益,吸引更多儿童进入微短剧行业的结果,如果不加以管理,大概率将成为必然。
如何合理应用儿童演员,行业应该确立怎样的相关规范,是需要有关部门、行业平台与公司共同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微短剧产业推动专业化、正规化的当下,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优先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