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叔今年62岁,平时身体硬朗,就是近半年上厕所时总觉得排不干净,有时候还会发现纸上带点血。
他以为是痔疮犯了,也没当回事。
直到某天,腹痛难忍,他去医院检查,结果发现肠道里长满了息肉,其中一个已经恶变。
医生感叹:“如果能早来检查,或许还能预防恶变!”
这次经历让张叔明白:肠道的“小问题”不能忽视。
其实,肠息肉并非一夜之间形成,它早就通过一些如厕信号“报警”了,只是我们没重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肠息肉的早期提示,以及如何通过中医和饮食调养守护肠道健康。
一
肠息肉是什么?为何容易被忽视?
肠息肉是指肠道内壁长出的异常增生组织,大部分息肉属于良性,但长期未处理的腺瘤性息肉,有可能恶变为肠癌。
现代医学认为,肠息肉的形成与不良饮食习惯、高脂高糖饮食、长期便秘等因素密切相关。
而中医角度来看,肠息肉则是“脾虚湿盛”或“气滞血瘀”导致肠道失和的表现。
由于肠息肉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很容易被忽视,直到恶变后才被发现。
因此,关注早期信号显得尤为重要。
二
上厕所时的3个重要提示
排便不畅,总有“没排干净”的感觉
如果经常觉得排便不顺畅,总像有东西堵着,这可能是息肉增大后占据肠腔造成的。
中医认为,这是气机阻滞、肠道不通的表现。长期排便不畅,还会导致毒素积聚,加重肠道负担。
大便形状变细或不规则
大便形状的改变是肠道健康的“晴雨表”。肠息肉增大后,可能压迫肠腔,使大便变细、扭曲或呈现不规则形状。
如果伴随腹胀、腹痛等症状,更需警惕肠道内存在异常。
大便带血或颜色异常
大便中出现鲜红或暗红色血迹,是肠道息肉损伤后的常见信号。
中医称之为“血络破损”,而颜色异常(如黑便)则提示可能有更严重的出血部位,需尽早检查。
三
中医如何看待肠道健康与息肉?
中医认为,肠息肉的形成与脾胃运化失调密切相关:
湿热内盛:长期嗜食肥甘厚腻之物,会导致湿热积滞,损伤肠道。
气机不畅:情志不舒,肝气郁结,影响肠道蠕动,毒素难以排出。
脾虚生湿:脾虚则运化无力,湿邪滞留肠道,为息肉生长提供“土壤”。
针对肠息肉,调理脾胃、化湿散瘀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原则。
四
中医养护肠道的3个建议
①饮食调理:以清淡为主,减少湿热
避免高脂高糖饮食,少吃烧烤、油炸食品,远离烟酒。
药膳推荐:健脾化湿,润肠通便
荷叶薏米赤小豆粥:荷叶10克、薏米30克、赤小豆20克,煮粥食用,清热利湿。
大黄决明子茶:大黄3克、决明子10克,热水冲泡,有助通便排毒(勿长期服用)。
白术茯苓煲鸡汤:白术10克、茯苓10克、鸡腿1只,煲汤饮用,健脾祛湿。
②按摩穴位:促进肠道通畅
天枢穴:位于肚脐两侧各两指宽,常按摩可促进肠蠕动。
足三里:位于膝盖下方三寸处,有助增强脾胃运化功能。
③肠息肉的预防与定期检查
保持健康作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减少肠道负担。
定期体检: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3-5年做一次肠镜检查。
关注家族史:若家族中有肠癌或肠息肉病史,更需警惕,提早筛查。
五
写在最后
肠息肉虽小,但不容忽视。
它是肠癌发生前的重要信号,一旦察觉如厕异常或其他不适,务必及时就医检查,切勿盲目自治。
科学的生活方式加上定期检查,是守护肠道健康的关键。
肠道健康,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质量。
从今天开始,关注你的如厕信号,用科学方法呵护肠道,为健康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