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绍椋:台美关税谈判 20%已是最佳成果?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郑绍椋:台美关税谈判 20%已是最佳成果?
作者:

外交部政务次长陈明祺16日赴立法院报告“台美对等关税谈判进度、预期成果、对台湾可能之冲击及因应策略”。(宋碧龙/..;

在近日有关台美关税谈判的报导中,媒体聚焦于日本与南韩获得15%税率的优势,而台湾则以20%作为初步成果,引发舆论关注。自由时报指出,“日韩15%税率暗藏‘天价条件’,台湾关税20%还有调降空间”,似乎暗示我方尚有进一步争取的可能。然而若深入分析美方的谈判手法与条件开价,实际情况恐怕比表面上来得复杂许多。

目前所达成的20%关税协议,仅涵盖台湾对美出口货品价值的25.2%,其余74.8%则列入美国《贸易扩张法》第232条款,另行征税。这些未涵盖的品项,恰恰包括台湾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半导体、资讯通讯与电子零组件等高科技产品。换言之,真正核心的经济利益尚未纳入减税范围,显示出这次谈判的真正关键,不仅是税率数字,而是美方背后所附加的结构性要求与战略交换。

若进一步审视美方提出的附加条件,包括台湾需增加对美投资高达6,650亿美元、鸿海额外投资1,000亿、全面开放美猪美牛、将汽车关税降至5%,甚至传出要求台积电与英特尔成立合资企业(ASMC)以便掌握部分制造技术,便可理解15%的关税“优惠”背后,其实是高得惊人的战略成本。

在此情况下,台湾谈判团队最终敲定的20%税率,未必是“争取不足”,反而极可能是审慎权衡后的“最小损失”。更值得注意的是,有观察人士认为,此次谈判可能伴随精妙的“过境外交”操作:透过台湾不断受到国际体系压迫的形象,巧妙让美方不致在关税谈判中施压过猛,避免进一步伤害其对台战略正当性。

诚如商业谈判之道,争取极限条件固然理想,但若付出代价过高,反倒可能得不偿失。与其贸然追求15%这项“数字上的胜利”,不如珍惜已取得的20%,并持续强化台湾在全球科技产业链中的不可取代地位。毕竟,真正能为台湾争取谈判空间的,不只是政经让步,而是长期累积的产业竞争力与制度信誉。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806/2258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