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易:创办人连续坠楼 凸显中国民企困境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动态 > 正文
萧易:创办人连续坠楼 凸显中国民企困境
作者:

浙江纺织业大佬金点子纺织的董事长毕光钧,4月16日跳楼身亡。(视频截图)

2025年4月至7月,中国接连发生四起民营企业家坠楼身亡事件,涉及纺织、电梯、家装等行业:浙江绍兴金点子纺织创办人毕光钧、杭州西子电梯董事长刘文超、广州靓家居创办人曾育周、居然智家董事长汪林朋。中共官方公布2025年上半年GDP“超预期增长”,却与民企老板接连坠楼形成强烈反差,反映出“数字繁荣”与“现实崩塌”之间的巨大裂痕。

短短四个月内,四位行业翘楚在债务、监管、舆论与信任崩塌下,以极端方式绝望离场。这些悲剧不仅是个人的陨落,更像是警钟,敲响了中国民营企业在经济下行周期中产业硬伤、制度缺陷、分配不公及社会信任危机等深层问题。

四个坠落的身影,三个断裂的行业

2025年4月16日,浙江绍兴金点子纺织公司创办人毕光钧从28楼一跃而下。他的企业曾是亚洲最大的布料集散地,年供8,000万米面料给国际品牌。然而,中美贸易战、欧美关税壁垒及东南亚产能崛起导致订单骤减40%,帐期从90天延长至180天。

更致命的是,毕光钧接手4亿元(人民币,下同)大单被骗,银行随即收紧授信,上下游债务如潮水般逼来,最终资金链断裂。其坠楼被视为中国传统纺织业外贸困境的象征,暴露出中国民营企业在产业转移加速与金融收缩下的脆弱性。

6月2日,杭州西子电梯董事长刘文超从厂房天桥坠亡。西子电梯年产值25亿元,70%的客户为房地产开发商,但房地产市场断崖式下滑导致订单锐减、回款停滞。而公司内部股权争斗、银行逼债、个人无限连带担保的重压则进一步加剧危机。

电梯企业本是高技术重资产行业,却因与房地产的深度绑定,被拖入债务泥潭。刘文超曾对好友留言:“我只是职业经理人,却要替十几栋烂尾楼背债。”他的坠楼揭示出房地产市场低迷对其上下游产业链造成毁灭性冲击,职业经理人成为“替庄家买单的倒楣蛋”。

7月17日,广州靓家居创办人曾育周从珠江新城高楼跳下,留下濒临破产的公司、未交付的装修项目和数百名焦虑员工。靓家居曾是整装行业旗帜,全国拥有100家门店,年营收最高达30亿元,以“全包模式”和“直营交付”闻名。

然而,楼市退单潮、维权潮及家装行业预付费模式脆弱性导致资金链瞬间枯竭,付款周期从2周拖到6个月,银行划走最后500万元备用金,供应商围堵总部。曾育周坚持交付至最后一刻,却因“信任生意”的理念被债务与舆论压垮,其坠楼次日,靓家居宣布停业。

7月27日,全国连锁家居巨头居然智家董事长汪林鹏在解除留置仅4天后,从公司总部跳楼身亡。2025年4月,汪因涉嫌职务违法或犯罪被武汉市江汉区监察委员会留置调查,7月24日转为责令候审。

留置原因未公开,但可能与其2019年以356亿元估值借壳武汉中商(市值仅17亿元)及2023年套现超25亿元的争议交易有关。

居然智家负债率高达60%,受房地产低迷冲击,业绩下滑严重。作为混改样板企业的掌舵者,汪林鹏牵连着国资、地方政府、上市平台等复杂利益网络。他的坠楼被认为不仅是债务压力,更是留置期间可能“说了不该说的话”,触及官商勾结网络的后果。

核心问题:民企生存困境的四重枷锁

这四起事件看似分散,实则有着相同的问题——资金链断裂、债务压顶。它们揭示出当下中国民营企业在以下四重压力下的生存困局。

第一、宏观抽血:融资枯竭与政策倾斜。官方数据显示,中共地方政府债务高达70万亿元,城投债问题严峻,金融政策口号“让利实体”实则成了“让利国企”,民企被列入信贷“灰名单”,贷款难、融资无门。

银行收紧现金流,中小企业资金链普遍紧张。比如,毕光钧4亿元订单被骗后,银行未提供支持,反而抽贷、加剧危机;靓家居500万元备用金被银行直接划走。这种“宏观抽血”使民企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首当其冲,成为最脆弱的群体。

第二、产业硬伤:房地产与外贸双重下行。中国房地产市场自2021年起持续低迷,2025年新房和二手房市场萎缩,导致家电、电梯、家装、建材等产业链订单锐减、回款周期延长。靓家居的付款周期从2周延长至6个月,西子电梯因房企拖欠款项而资金链断裂。

与此同时,出口红利减弱,中美关税战和东南亚产能崛起使纺织业等外贸企业订单骤减,毕光钧的企业订单减少40%,帐期延长至180天。产业链的“连环套”效应使民企陷入全面困境。

第三、制度天花板:监管高压与政策不确定性。中共政府“一刀切”式的环保罚单、账户冻结等行政措施对民企造成巨大压力,如靓家居因银行划款而雪上加霜。此外,监管政策执行随意,缺乏稳定预期,企业难以进行长期规划。

企业家处在“高风险经营、零安全兜底”环境中,民企在制度夹缝中生存,稍有不慎便被清算,缺乏制度安全保护。汪林鹏的留置调查可能与其借壳上市中的不合规行为有关,但也暴露出监管漏洞与高压并存的矛盾。

第四、信用塌方:预付费与金融杠杆的陷阱。“恒大模式”的预付费与供应链金融野蛮生长,导致企业主个人无限连带担保。靓家居的预付费模式在楼市退单潮中崩盘,客户维权与供应商围堵使其资金池枯竭。

而居然智家高杠杆扩张导致负债率高达60%,汪林鹏套现超25亿元的争议行为加剧了企业风险。金融杠杆的失控使中小企业成为最大受害者,债务危机直接传导至企业家个人。

社会反应:民营企业信心全面崩塌

企业家坠楼事件需延迟24小时才被允许上热搜,反映出中共政府对突发事件严格的舆论管控。而公众讨论则多聚焦于平台经济剥削、分配不公及反内卷政策,却鲜少触及制度性根源。

曾育周的坠楼被解读为“信任生意”的失败,曾育周以“诚信经营”为理念,却因客户维权和舆论围剿被逼入绝境,凸显诚信在当前环境下的脆弱性。社会对民企失败者的默认态度是“人死债消”,跳楼被视为“有担当”的解决方案,这掩盖了制度不公的本质。

而汪林鹏的坠楼则被解读为“断尾求生”,其死因被猜测为“说了不该说的话”,但真相被舆论管控掩盖,显示留置制度与官商勾结的致命风险。民企老板不敢扩张、投资,甚至请客吃饭都可能成为未来罪名。2025年6月,高净值人群移民申请量激增137%,企业家“跑路”、失联现象频发。

2025年第二季度,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滑12.4%,创20年最大跌幅;外商直接投资连续4季度为负。江浙沪地区31%的中小制造企业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民间投资增长率从0.7%跌至-2.3%。这些数据揭示了宏观经济“假象繁荣”与微观现实的断裂,民企信心全面崩塌。

深层反思:为什么失败的民企没有退路?

这四起坠楼事件并非孤立,而是中国经济与制度环境下民企生存危机的集中爆发。这些事件背后,最值得警惕的并不是企业自身经营的问题,而是制度设计的结构性缺陷。

第一、无破产保护的制度陷阱。中国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破产保护,中小企业重组案法院受理率极低,尤其是无固定资产抵押的家装企业,如靓家居。失败者被贴上“失信被执行人”标签,银行卡冻结、孩子教育受限,寸步难行。

与美国、欧洲等国家的破产保护机制不同,中国制度将企业失败等同于个人道德败坏,迫使企业老板不得不以生命“归零”债务。曾育周的坚持交付和汪林鹏的高杠杆扩张均未获制度支持,最终成为“制度牺牲品”。

第二、监管高压与留置制度本质。汪林鹏的留置调查可能与其借壳上市中不合规行为及官商勾结有关。然而,留置期间被要求供出利益链条,汪林鹏或因供出高层而成为弃子。制度性沉默机制(“嘴不严者死”)使讲真话者面临更大风险。

纪委留置调查的目标显然是为了绘制利益网络图,供词越清晰,牵连高层越多,被调查者越危险。无律师、长时间秘密审讯、逼供他人,在这“三重黑箱”机制下,被调查者成为高风险“棋子”,汪林鹏的悲剧俨然是这种制度性清算的缩影。

第三、分配不公与无序竞争。中国经济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分配不公,尤其是国企与民企之间资源分配失衡。国企享受政府兜底、红利垄断和融资优势,民企虽承担80%以上就业与创新,却在融资、政策上持续被边缘化。

平台经济通过低价竞争压榨传统行业利润,消费降级促使消费者倾向廉价线上产品,线下卖场流量锐减。反内卷政策虽会遏制过剩产能,却可能导致降薪裁员,未能解决分配不公的根本问题,中小企业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结语:

毕光钧、刘文超、曾育周、汪林鹏的接连坠楼,是2025年中国民营经济危机的缩影。在地方债务高企、房地产市场崩塌、监管高压和社会信任崩塌背景下,民企老板被逼入绝境,成为经济与制度的牺牲品。官方“数据繁荣”掩盖不了现实的残酷,社会默认的“人死债消”逻辑更暴露出制度性不公的深层危机。

这些企业家的悲剧不仅是个体陨落,更是制度缺陷的警钟。若不正视地方债务危机、产业下行、监管漏洞及信用塌方等问题,民企老板的“绝壁之舞”可能还将持续上演。相比GDP增速放缓,民间信心的崩塌更为致命。一旦民企活力丧失,中国经济或将陷入长期低迷。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806/2258195.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