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希望孩子快乐成长、未来有出息。
但现实是,很多父母在不知不觉中,用错误的方式“伤害”了孩子,却还以为自己是为他好。
最伤孩子的方式,往往不是一时的打骂,而是日复一日的影响,一点点削弱了孩子的自信、勇气和能力。
尤其是以下4种养育方式,看似常见,但可能悄无声息地毁掉一个孩子的未来。
一:看不得孩子有情绪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哭,第一反应不是安慰,而是责骂:
“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
“这么大人了还哭,丢不丢人!”
“你怎么这么脆弱?”
殊不知,这样的回应,其实是在否定孩子的情绪。
孩子摔倒了痛,他自然会哭;
被老师批评了难过,他自然会想找爸妈倾诉。
可父母一句“你怎么又哭了”,就像给孩子贴上了一个“脆弱”的标签。
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提出:“情绪被接纳,是孩子形成自我认同的前提。”
而当孩子的情绪长期被否定,他会怎么想?
“我不该这样感觉。”
“我是不是太麻烦了?”
“我这样是不是不被喜欢?”
长此以往,孩子会学会压抑情绪、不表达需求、隐藏真实自己。
甚至长大后,他在亲密关系中也难以信任别人,总想讨好、委屈自己。
孩子不是不能哭,而是需要一个可以哭的安全地带。
我们能做的,不是阻止情绪,而是帮孩子识别、理解和引导情绪。比如:
“我知道你现在很委屈,咱们一起想想怎么解决,好吗?”
“爸爸小时候也有过这样的感受,我们来慢慢调整。”
有情绪的孩子,不是坏孩子,而是更懂自己的孩子。
二:用“爱比较”的方式教育
“你怎么就不如你哥?”
“隔壁小明都能考90分,你呢?”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
很多孩子,都会听这些话。
父母以为,拿别人当“标杆”,孩子会更有动力。
但其实,这不是激励,而是“羞辱”。
被比较的孩子,心里不是想着变好,而是想着:我哪里都不如别人,我就是差劲的。
而当一个人不断被灌输“你不行”的暗示时,他最终真的会变得“不行”。
因为他已经默认了自己“不如别人”,对未来也就不再抱希望。
很多孩子成绩越来越差,根本原因不在于能力,而在于父母的“贬低式比较”,让他失去了自信。
如果父母愿意放下“别人家的孩子”,多看看“自己家的孩子”到底擅长什么,孩子反而能找到自己的节奏,踏踏实实进步。
三:控制欲太强
“这件衣服你别穿,不好看!”
“报兴趣班就听我的,画画没用!”
“别跟那个小朋友玩,他家条件差。”
很多父母喜欢“安排孩子的一切”,从学习、交友、到未来职业,甚至连兴趣和爱好都要插一脚。
他们自以为是为孩子好,其实是剥夺了孩子最基本的自主权。
成长,就是孩子逐步拥有选择权、决策权的过程。
而一旦父母的控制太强,孩子要么习惯了依赖,什么都指望别人安排;要么叛逆反抗,什么都要和父母对着干。
被控制长大的孩子,往往没有主见,内心怯弱,缺乏判断力,哪怕成年后,也容易被人操控,甚至无法独立生活。
更严重的是,孩子会慢慢变得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不想承担责任——因为他已经被教会了:“反正我说了也没用。”
给孩子适度自由,才是真正的负责。
就算是跌倒了、走弯路了,也没关系,那是他自己的人生经验,不是失败,而是成长。
四:忽视孩子的感受和努力
这是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种养育方式。
孩子满心欢喜地画了一幅画,跑来给爸爸看:
“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
“你还在这儿画?去写作业去!”
孩子很努力考了95分,妈妈却只盯着扣掉的5分说:
“别人都不扣分,你这点分有什么好得意的?”
孩子摔了一跤,眼泪汪汪想找个安慰,却被一把推开:
“谁让你不小心的,还好意思哭?”
每一次被无视的努力、被打断的表达、被忽略的感受,都是对孩子价值感的打击。
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不敢表达自己,会变得越来越“安静”、“乖巧”,他的内心也会越来越空虚、敏感。
人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被看见”、“被重视”,这样他才会有归属感、安全感。
以上4种方式,希望咱们一种都没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