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5日,从香港西九龙站的行人天桥可以见维多利亚港对岸的香港岛天际线。
香港当局近日宣布对包括“香港议会”组织者和当选议员在内的19名海外人士发出悬赏通缉令,引发美英等多国强烈谴责。几位被通缉的民主人士表示,中共与港府的跨国执法行动严重挑战国际法及主权国家权威,其通缉令反提升“香港议会”国际知名度,凸显民主价值观的全球共鸣。
多国政府严厉谴责港府的跨国镇压
美国国务卿卢比奥(Marco Rubio)周六通过声明明确表示,美国绝不容忍香港政府利用《国家安全法》压制或恐吓美国人。他指出,这种针对正在行使基本自由的香港人的境外“跨国镇压”,违背了北京在1997年香港回归时对香港人民自治权的承诺。
加拿大外交部长安妮塔・阿南德(Anita Anand)和公共安全部长阿南达桑加里(Gary Anandasangaree)周六发表联合声明表示,香港当局的通缉令“绝对不能容忍”。声明特别指出,加拿大政府已发现港府的悬赏信息正通过针对华语社区的在线账户网络“以虚假且有组织的方式”传播,警告这种行动威胁加拿大主权和人民安全。
英国外交大臣拉米(David Lammy)和内政大臣库珀(Yvette Cooper)也批评港府此举为“跨国镇压的又一例证”,损害香港国际声誉。
澳大利亚外交部长黄英贤通过社交媒体表达强烈反对,强调言论和集会自由对民主制度的重要性。
“香港议会”民选进程触发中共与港府反应
此次港府通缉的19人中,包括袁弓夷、何良懋、霍嘉志及蔡明达等9名“香港议会”组织者和10名当选后宣誓就任的“议员”。“香港议会”第一届选举于今年6月完成,共有15位候选人在全球投票程序中获得15,702张有效票支持。
首届议员于7月21日举行网上宣誓就任仪式,25日即遭香港当局悬赏通缉。而港府这次行动获得了中共驻港国安公署的支持。
据统计,连同此次最新名单,目前共有34人受到香港警方悬赏通缉。截至7月1日,香港警方已逮捕333名被指控违反《香港国安法》的人士,其中165人已被定罪。
袁弓夷:港府通缉为“香港议会”免费宣传
“香港议会”组织者之一的袁弓夷7月27日对大.纪.元;表示,港府的通缉行为实际产生了“免费宣传”效应,每次通缉令发布都使“香港议会”获得更多国际关注,争取到更广泛同情与支持。当局试图通过高压手段打压异见的策略,反而促使国际社会更深入了解香港真实状况。
袁弓夷进一步阐述“香港议会”的制度意义:“对于需要深化民主理解的群体而言,组建具有代表性的议会是实现民主治理的关键步骤。真正的民主必须通过民选代表在议会中协商解决问题,这是官方指定机构无法替代的核心机制。”
跨境执法挑战国际法原则民主国家呼吁坚守底线
悉尼科技大学副教授冯崇义从政治理论角度分析了“香港议会”的合法性基础。他告诉大.纪.元;,该议会的核心理念是“主权在民”原则,旨在回应当前香港政府作为中共代理人角色所带来的合法性危机。在政治功能层面,“香港议会”为被压制和流散的香港民主派人士提供了重要凝聚平台。
冯崇义特别指出,此次通缉行动涉及对已入籍他国公民行使跨境管辖权,构成对基本人权的侵犯,并对国际法和相关国家主权形成严峻挑战。
作为选举委员会成员之一,冯崇义与加拿大的何良懋、美国的龚小夏以及欧洲的吴文昕共同构成全球性选举监督机制,旨在确保选举程序的公信度和代表性。他表示,选举委员会的使命在议员正式就职后即告完成,但通缉行动的挑衅性质显而易见。
民主国家迅速响应凸显对“香港议会”价值观认同
澳大利亚外交部长黄英贤(Penny Wong)和反对党领袖均在社交媒体X上明确表达反对立场,体现了跨党派的一致态度。加拿大方面不仅谴责通缉行为,还特别关注相关信息在华语社区的虚假传播现象,显示出对信息战和舆论操控的高度警觉。
西方国家对此事的迅速而广泛反应,反映了民主国家对议会制度的普遍认同。袁弓夷分析认为,由于民主国家普遍拥有议会制度,因此对“香港议会”遭遇的处境表现出强烈的价值观认同与同情。这种反应模式表明,“香港议会”已从概念性倡议发展为具有实质性民选代表的政治机构。
展望未来,袁弓夷表示,“香港议会”将遵循全球民主国家的发展路径,首要任务是制定宪法作为未来治理的根本依据。他以台湾的民主实践为例,强调尽管面临挑战,但人民通过选举和公投表达意愿的权利体现了民主制度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