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柬危机凸显历史恩怨与地缘政治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泰柬危机凸显历史恩怨与地缘政治
作者:

在2025年的全球舞台上,冲突与动荡持续延烧。俄乌战争进入第三年,僵局未解;以色列哈马斯的对抗加剧,与伊朗的紧张关系频频引发区域震荡;南亚的印巴冲突虽暂时平息,潜在火药味犹存。就在这乱局中,7月24日,泰国与柬埔寨在塔莫安通寺(Prasat Ta Muen Thom)爆发近年最严重的边境交火,造成至少12人死亡,数万居民流离失所。这场冲突不仅是两国数世纪领土争端的延续,更在中美地缘博弈的背景下,为东南亚稳定投下新变数。本文从历史根源、当前危机及国际背景三方面,剖析冲突的成因与未来走向。

历史根源:高棉遗迹与民族认同纠葛

泰国与柬埔寨的边境争端核心,在于高棉帝国遗迹的归属权,尤以位于泰国素林府与柬埔寨奥多棉吉省交界的塔莫安通寺为焦点。这座寺庙源自9至15世纪的高棉帝国,其文化影响覆盖今日泰国东北部与柬埔寨全境。帝国衰落后,泰国的阿瑜陀耶王朝(1351年至1767年)与暹罗王国逐渐并吞高棉领土。1907年,法国殖民柬埔寨与暹罗签订边界协议,以分水岭为基准划界,但受限于当时测量技术,塔莫安通寺及柏威夏寺被划入柬埔寨,尽管地理上更靠近泰国天然边界,因而埋下争端根源。

1962年,国际法院基于1907年地图的合法性,裁定柏威夏寺属柬埔寨,但泰国认为地图违反分水岭原则,仅勉强接受。塔莫安通寺的归属问题则悬而未决,成为两国民族主义的引爆点。

泰国学者帕文·柴查瓦尔蓬指出,这些遗迹不只是文化遗产,更是“民族认同的象征”,双方政府常利用其历史意义动员国内支持,特别在国内发生政治危机时期。柬埔寨洪森政府将寺庙争议视为凝聚民心的工具,尤其在经济压力下,民族主义成为转移焦点的利器。美国人类学家查尔斯·凯斯在《金色半岛》(1977年)中分析,泰柬边境的“文化重叠”加剧矛盾。泰国素林府居民多操高棉语,与柬埔寨有深厚的文化联系,这种跨界认同使领土争议不仅关乎地图,更触及民族身份认同。2008年,柏威夏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引发泰国抗议。2011年双方交火造成15至20人死亡,显示争端易升级为军事冲突。

当前危机:内政动荡与外交策略

7月24日的塔莫安通寺冲突是自2011年以来最严重的军事对抗。泰国军方指控柬埔寨向泰国四个府的平民区发射火箭弹,造成11名平民和一名士兵死亡,另有24名平民和七名士兵受伤。泰国随即出动F-16战斗机空袭柬埔寨境内目标,并关闭边境检查站。柬埔寨则指控泰国首先向塔莫安通寺的柬军开火,约15分钟后才还击。双方互指挑衅,凸显长期不信任。

泰国内政危机为冲突增添燃料。首相佩通坦因6月15日与柬埔寨前领导人洪森的电话内容被泄露,于7月1日被宪法法院暂停职务。她在通话中称泰军为“对立面”,并以“叔叔”称呼洪森,承诺“安排”其要求,被国内民族主义者视为背叛,引发曼谷街头数千民众抗议。泰国学者提提南·蓬苏迪拉克2023年曾在《曼谷邮报》中分析,佩通坦所属的钦那瓦家族具有亲柬倾向,常引发民族主义反弹;佩通坦的言论暴露她试图通过个人外交缓解争端的意图,但洪森的泄密加剧泰国政治分裂。

洪森的动机可能兼具内外考量。公开录音不仅削弱泰国政府,也向柬国内部展示他对区域事务的掌控力。柬埔寨经济高度依赖中国投资,洪森家族的权力基础与中国支持密不可分。通过激化泰国民族主义,洪森可能试图转移国内对经济不平等及权力交接的批评(其子洪马内2023年接任首相)。然而,这一策略可能适得其反,增加柬埔寨在国际社会被视为挑衅者的风险。

洪森与泰国前首相达信的深厚关系是冲突的关键背景。2001年,双方签署《MOU-44》,为泰国湾海上争议提供谈判框架,虽未突破,但显示两人私交对外交的影响。达信2006年被政变推翻后,洪森多次提供庇护,两人关系密切。洪森此次泄密则将个人关系转为政治筹码,可能意在削弱泰方谈判立场并巩固国内支持。

泰柬双方近日在塔莫安通寺爆发近年最严重的边境交火。图为今年3月时一名泰国军人在寺中站岗,看着柬埔寨人到访。(AFP)

区域稳定的试炼

短期内,联合国安理会可能召开会议,讨论促成临时停火的决议,但塔莫安通寺争议与民族主义纠葛难以彻底解决。泰国内政动荡可能促使政府采取强硬立场以挽回民意,柬埔寨则可能倚靠中国支持保持强势。东盟作为区域合作平台,长期在泰柬争端中保持中立,但调解能力屡受质疑。学者建议东盟推动更具约束力的争端解决机制,以提升区域影响力。此外,边境军事行动可能破坏素林府的农业区和柬埔寨的森林资源,联合国警告,气候变化加剧的水资源竞争,可能成为未来冲突的潜在导火索。

泰柬边境冲突是历史恩怨、内政危机与地缘政治交织的结果,在2025年全球动荡的背景下,从俄乌战争到中东危机,再到东南亚的边境交火,世界各地冲突频发,泰柬危机为区域稳定敲响警钟。国际社会须推动对话与外交解决方案,东盟应强化调解角色,探索更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泰柬两国则须在民族主义与务实外交间寻求平衡,妥善管理边境资源与生态问题,否则这场冲突可能演变为东南亚稳定的新断层线,进一步削弱区域合作的基础。

作者黄一展是联合国资讯科技处顾问

责任编辑: 时方  来源:联合早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728/2253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