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辣妈
昨天我在一个妈妈群里,看到一个帖子,瞬间愣住了:
一个宝妈说她家儿子才六岁,只因为家里没给他买那款限量的变形金刚,居然当场就把奶奶的花瓶抓起来摔了个稀巴烂!最可气的是,那花瓶碎片溅了出来,还把奶奶的脚给划伤了。
而这个孩子,站在旁边不但不害怕、不道歉,反而“哈哈哈,让你们不给我买!”笑出了声,一脸得意!
你以为故事到这儿就结束了吗?没有。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位妈妈在帖子的结尾还问了一句:“是不是我家孩子太有主见了?要怎么‘温和地’引导他?”
看到这儿,我真的是差点没背过气去:你这不是在育儿,是在放任一个情绪失控的小霸王毁掉整个家庭的秩序!
这不是“主见”,这是毫无边界感的情绪霸凌。而这背后,说白了,就是很多父母在用“我爱他”这张牌,纵容孩子为所欲为。
有时候,毁掉孩子的不是家富家贫,而是你惯出来的3个“坏毛病”。
一:孩子一发脾气你就认怂,最后养出“情绪暴君”
还记得刚刚那个“砸花瓶”的小男孩吗?
他为什么敢摔?因为他太清楚了,只要他哭、闹、摔东西,全家人就会手忙脚乱地围上来哄他、劝他,甚至替他找借口、擦屁股。
久而久之,他在心里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信念:“只要我闹得够凶,爸妈就得低头。”
你看懂了吗?你每一次的“退一步”,在孩子眼里不是理解,而是默认。
科学研究发现:经常被纵容、毫无情绪边界的孩子,他们的大脑会变得特别活跃。这会导致他们长大以后特别容易冲动,控制情绪的能力也特别差,甚至会陷入焦虑、抑郁、社交障碍的漩涡中。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压制孩子的情绪,而是让他明白:
你可以不开心,但你不能因此伤害别人;
你可以哭,但哭完了我们要解决问题,而不是永远躲在情绪里。
做父母的该怎么做?
他哭?你可以心疼,但不能被情绪带着走。你要稳住自己,平静地说:“等你冷静了,我们再说。”
他摔东西?告诉他:“你可以生气,但不能乱扔东西。你需要赔偿损坏的物品。”
他不会表达?那你就从小教他用句子表达情绪,比如:“我现在有点失望,因为没有得到我想要的。”
别再说“他还小不懂事”,孩子最懂的就是“你在不在意他的行为”。
二:你什么都替他干,孩子连自己都不会照顾自己
有个妈妈跟我吐槽,说她女儿都已经上五年级了,结果每天早上还要她一件件地准备书包、收拾文具、叠校服。她一边叠,一边嘴里还嘟囔:“真的是为她操碎了心。”
我当时就忍不住问她:“你操心这么多年,有让她变得更独立吗?”
她一下子愣住了,然后尴尬地说:“确实,她现在什么事都依赖我。”
问题就在这儿。
你说你是在帮他,但其实你是在替他逃避成长。
别再美化什么“你只管好好学习,其他妈妈来搞定”,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亲手扼杀了你成为一个自立成年人的机会。
有多少孩子,到了大学连自己穿的袜子混在脏衣服堆里三天都不知道洗;外卖没送来饿一天;打个电话都要妈妈代劳……你让他怎么融入社会,怎么自我生存?
所以从小就要训练他的独立意识:
3岁会自己穿裤子,不要怕慢;
5岁能收拾玩具,不要怕乱;
7岁能帮做饭、洗菜,哪怕只切一个黄瓜,也算参与家庭生活。
他今天自己穿歪了袜子,明天就能独立走出家门。你越早放手,他越早长大。
三:你替他扛责任,等于偷走了他长大的机会
你家孩子是不是那种“我作业忘带了,妈妈帮我送;
我惹事了,爸爸帮我道歉;
我弄坏同学的笔,奶奶直接掏钱补偿”?如果是,那你得警醒了。
有个四年级老师说,他们班有个女孩,连自己的错题本都不整理。老师提醒她:“这是你的学习任务。”
她却理直气壮地说:“那我爸妈来帮我弄就好了呀!”
听听,这就是父母“包揽一切”的后遗症:孩子从骨子里觉得,我只需要负责“快乐”,其他一切我都不用管。
久而久之,这种孩子会形成一种“受害者心态”:
我不好,是别人没教我。
我失败,是因为别人不给我机会。
我不努力,是因为我太累了……
他们不是不懂承担,是从来没机会学会。
所以家长一定要做几件事:
给孩子分配家务,哪怕一开始他做不好;
他弄坏了东西,要用自己的零花钱赔偿;
他作业拖延,要自己面对老师的批评。
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把责任还给孩子。
辣妈语录:
真正爱孩子,是让他学会站立,不是让他一直依赖;
是教会他自我约束,而不是随心所欲;
是引导他承担,而不是逃避。
别再说“他还小”。
你不教,社会会教;你不立界限,现实会让他付出代价。
愿我们都能用“有边界的爱”,陪孩子长成一个有力量、负责任、不惧风雨的大人,你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