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了“财经调查”发的消息,冲击力挺大的。山西运城稷山县不少村庄,这几年新建了公厕。然而这些公厕大都“上了锁、关了门”。
简单说,这些新建的公厕,是给你看的,而不是给你用的。它们是供检查时展示的,即某些人的“政绩模板”。
更准确的说,是给领导看的,当然他们视察的时候也可以用。至于村民和普通人?甚至连进去拉屎的资格都没有。
万象雕华盖玉门,谁知深锁不容人。是不是味儿挺冲的。主要也是我联想到了此前一些话题,比如地方政府部门不让进,于是有时候另一个地方县政府打开大门让群众停车便会因此而成为热搜。
这类诡异的现象,随着发展,逐渐到了连厕所都不让你进的地步。
建筑的风格,占地面积以及华丽程度,全都越来越高端大气上档次,可实际意义呢?一些地方办公的部门曾因富丽堂皇而上过新闻,可如果普通人无法进入,那么它的豪华,为谁而建?
就像这些“公厕”一样,建的是越来越好,恨不得外墙都要贴上大理石,房顶雕牡丹。可锁着门、不让用,它对人们的实际意义,还不如一个30年前破破烂烂的粪坑。
至少粪坑能装屎,这玩意儿能装什么?它装不下人的基本尊严,也承不住半点民生逻辑。
有些东西,真不一定是越光鲜就越好。就算此刻大家看不清这一点,可总有一天人们会看清。
他们解释说:担心村民没素质,如厕后不冲,把公厕变成了旱厕,这才干脆锁起来。
不排除这种现象,但为什么大部分南部、中部地区,这种现象已经变得很少见了?
如果这也算理由,那么其中的BUG将无解。把公厕锁起来和“村民不冲”之间,将形成无限死循环。而公厕,也再也没有了修建的必要:准备好和印度一样,到处找厕所去吧。
文明的起点,从来不是“锁门”,而是“教人如何开门”。
不冲水的三个关键,提高冲水设备的质量、提高个人素质的引导以及文明宣传,这里面绝不包含“禁止使用厕所”这一条。锁门,说白了就是因噎废食。不,甚至连因噎废食都算不上,简直是为了让人们不拉屎,于是不准人们吃饭。
因此,“给公厕上锁”这个操作背后的真正原因,说出来一文不值。为了领导视察的时候省事,制造出地方形象、个人能力过关的假象。同时,也省下了大量拨付的公厕日常维护、运营的费用。
其实这场景,并不陌生。让我想起余华在《我胆小如鼠》里的一篇短篇——《一个地主的死》。
早先看的时候倒没有想这么多,这会回忆起来,就很鲜明的感受到,那个蹲在田里的缸上拉屎的地主和他儿子,竟仿佛是整个故事里唯一的俩活人。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在做“看得见”的事,至少是有作用的事,粗鄙、麻木,却流露人性。地主儿子很嫌弃的从路边扯了一把南瓜叶子递给他爹,“擦擦手,我才把你从粪缸里拖出来”。想了想,又再去扯了一把南瓜叶子握在自己手心里。
你以为这是纨绔,其实这就是“意义”,最简单的意义。南瓜叶子,隔离了粪缸里的粪和蛆。
否则靠着毫不犹豫表现出孝顺这样的“光鲜”,除了纯形式主义的做给别人看,又有什么实际作用呢?
所以后面这个纨绔的地主儿子,会在被日本人羞辱、用铁丝穿透手之后,不紧不慢地把日本人引向绝路。反正自己没得活啦,为啥不给自己报个仇呢?
反倒是街坊邻居们,坐在村口,把老妇人被日军侮辱、强迫羊和猪交配、老人冻死在墙角这些荒诞的画面,当做笑料和谈资……活人在绝境之下,就应该“疯掉”;这些没疯的,麻木的,可能不完全算活人。
同样,建造厕所的意义,就是给人使用。如果为了外表的光鲜而把它锁了起来,那它不仅连一口粪缸都不如,它根本就不能算作一个厕所。
或许这就是某些领导的目的,弄出这样一个个建筑,华丽得像舞台,冷漠得像墓碑,让人们围着它拍照打卡,仿佛在参观一个崭新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