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收割”了?这4样东西已经开始收费,有的收费还特别离谱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大陆 > 正文
开始“收割”了?这4样东西已经开始收费,有的收费还特别离谱

曾几何时,那些免费的东西,都已经在开始收钱了,就连在城市当中,以前免费的公园,免费的停车场,现在也都开始收费了。另外,我们看得电视,也需要VIP才能看,就连吃饭,账单上莫名多出2元“餐具费”,或者是茶水费,随着这些东西看似不多,但是累积起来,都在吞噬着我们的钱包。

当免费服务纷纷披上“付费外衣”,当消费变成一场“闯关游戏”,我们不得不警惕:一场针对普通消费者的“收割”已悄然开始。这4样东西已经开始收费,有的收费还特别离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第一样:电视会员

今天的电视机前,老人和孩子常陷入困惑——为什么明明充了会员,想看的节目还是被一道道“付费墙”阻挡?

手机端会员无法在电视使用,同一平台在电视端需额外购买“电视专属会员”,年费高达数百元。有消费者开通某平台影视会员后,发现想看电视版还需再付12元。

VIP之上有“超级VIP”,再叠加“超前点播”(单集3元)和“单片购买”(最高30元)。某用户吐槽:“开了三个会员,结果看比赛还要买体育套餐”。我国互联网电视实行牌照管制,视频平台需向持有牌照的广电机构支付分成费,最终成本转嫁给了消费者。

这种利用终端割裂制造二次收费的模式,让家庭娱乐变成“无底洞”。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电视销量不足4000万台,而人口少得多的美国却卖出超4000万台——收费乱象正在扼杀整个行业。

第二样:餐具与座椅

餐厅里,塑封包装的餐具整齐摆放,结账时每套加收1-5元;商场中,疲惫的顾客刚坐下,座椅旁的二维码突然亮起:“扫码付费,10元/小时”...这些曾经的免费基础服务,正变成商家新的利润增长点。

看似很简单的收费,本质是将经营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当商家连一把椅子、一套碗筷都要“变现”,消费环境已滑向赤裸的掠夺。

第三样:景区与乐园

“39.9元夜场票只是入场券,登阁楼再付100元”——这类“门票套门票”的收费模式,正在全国景区蔓延。某游客愤怒道:“感觉像被当肥羊宰!”

景区被分割为多个区域,观光车成变相强制消费(单程30元以上)。停车场旺季日入超十万,却无免费替代方案。

第四样:数字陷阱

“观看10分钟就送限量礼品!”杨女士连续多日蹲守直播间攒积分,兑换时却被提示“需升级白银会员(消费满200元)”。类似套路在某平台砍价中更被算法精细化:

“永远差一刀”的骗局:砍价进度条显示“99.9%”时,实际可能仅完成0.999%。一位上海律师组织6万人砍价仍失败——因系统自动判定“异常助力”并启动“吞刀”机制。

这类收割的残酷在于,用时间与社交资本为平台引流,最终“免费”礼品的成本早已通过商品溢价回收。

如何守住钱包不被“收割”?

面对无孔不入的收费创新,被动忍受只会纵容乱象蔓延。破局需消费者、监管方、企业三方合力:

保留消费凭证,对模糊收费当场质疑;对“必点”餐具、电视默认续费立即维权。要善用法律武器。餐具费、捆绑储物费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知情权)和第9条(选择权)投诉。

遭遇直播欺诈,保存录屏向平台和消协举报

收费的边界,本质是商业伦理的试金石。当餐厅的碗筷、景区的厕所、医院的轮椅都被明码标价,当电视会员变成“俄罗斯套娃”,我们失去的不仅是金钱,更是消费环境的基本尊严。

责任编辑: 叶净寒  来源:小谈食刻美食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25/0721/2250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