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精英人群 或将彻底从中国职场隐形消失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这批精英人群 或将彻底从中国职场隐形消失—中国中产失业者陷职场“隐形消失”危机

图为示意图。

在中国大陆职场,一道无形的“35岁就业门槛”正成为无数职场人难以跨越的鸿沟。据《南风窗》7月19日的深度报导,众多35岁至40多岁的中年(中产)失业者——他们中不乏曾经的公司高管或不同领域的资深专业人士,正集体面临一场严峻的生存挑战。这批精英人群,既无法提前退休完全脱离职场,又在遭受年轻一代带来的颠覆性挑战,一旦失业,或将面临彻底从中国职场“隐形消失”的残酷风险。

资深猎头警示:40岁是职场“年龄红线”

在猎头行业深耕18年的资深顾问安妮直言,40岁是中年失业的一个明显“卡点”,这已成为普遍现象。她指出,甚至连猎头行业本身,也将40岁视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年龄红线”。

即使是高资历人士也无法幸免于这场“中年危机”。报导中指出,有人甚至曾是核心技术人员或高级管理层,但在如今的职场环境下依然面临困局。他们发现,猎头机会正日益减少,即使是通过人脉关系获得的面试机会,也常被用人单位质疑——昔日的“资深”如今却变成了“高龄”的负担。

前世界500强高管的紧缩人生

上海苏州河和黄浦江交界处、东方明珠对面的黄金地段,今年41岁的“路总”的家就在这里。他曾经过近20年的打拼,从基层销售员一路晋升至世界500强企业的集团总经理。然而,他的职业生涯却在40岁这个关口戛然而止,至今已失业三年。

意识到失业的现实后,路总尽力减少所有开支。他无奈地说:“除了必要的吃,其它能不消费就不消费……”生活极度紧缩。

与路总相似,曾在家装企业升任副总的宋飞匿,在失业的第160天(今年6月15日),将他于2021年斥资约11万元购入的名表挂到二手平台出售。这一天正是他每月花呗(一种消费信贷服务)的还款截止日,身处哈尔滨的他,急需这块表换来的几万元钱应急。

失业工程师:不敢回家的“麦当劳之夜”

2024年夏天,在北京房价最昂贵的三里屯附近,45岁的工程师丈夫和妻子董岚昕已在家中消沉许久。2024年初,这名工程师新工作只做满一年半便再度失业,他曾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而妻子董岚昕为了育儿,已离开职场多年。

过去的几年里,董岚昕夫妇曾先后购入6套房子,但到了2024年,他们却过着一种极度紧缩的生活,一切都为了省钱。丈夫送孩子上课,最初开车,后来嫌油费太贵,改为骑电动车,从三里屯到海淀,单程就需要一个多小时。

董岚昕只在傍晚菜市场快收摊时才去买菜,连裂口的胡萝卜也不放过,削完也没剩多少。她说:“平常我俩白天就是往床上一躺,一躺一天,谁有心思做饭?除非孩子回来,给孩子对付一个。”这种消沉的生活状态令人唏嘘。

夫妇俩不可避免地频繁争吵。每次吵架,丈夫都说不过董岚昕,便会摔门而出。但董岚昕知道他只会去附近的麦当劳,因为那里免费且24小时营业。如果女儿不去叫,他甚至会在麦当劳待到深夜才回来。

一位同样经历丈夫失业的工程师妻子发出心声:“我们好像到45岁就成了社会的废人,可45岁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是家庭的中坚力量,对吗?”——这句话道出了无数中年失业者及其家庭的共同困惑与不甘。

百亿公司中国区总裁的至暗时刻与转机

2025年1月前,47岁的Sally还是一家百亿公司的中国区女总裁,再往前追溯,她也曾是另一家外企的女总裁。她已达到许多人无法企及的高度,甚至在美国总部开会时,二百多人的会议室里只有她一张中国面孔。然而,在2025年1月底,她确认公司撤出中国的同时,也官宣了自己的失业。

那段日子是她人生的“至暗时刻”:患有渐冻症的父亲在疫情中离世,合作多年的朋友在工作中背叛,最后竟连公司也要撤离中国。她亲手解散了团队,在48岁的年纪,一个人独自回到了就业市场。

尽管拥有不菲的资产,Sally并非完全没有压力。她的两个女儿都在国外读书,大女儿在加拿大读大学即将毕业,小女儿则在英国刚读初中,高昂的学费是沉重的负担。

不过,最终Sally还是凭借其过人的资历和能力,重新找到了新工作。

国企高管三度失业:为省钱只吃馒头

在福建厦门,曾任国企旗下单位设计主管的“侯哥”,在40岁之后的两年里,经历了连续三次失业。他也不敢待在家里,而是选择去离家近的图书馆,因为那里有桌椅、空调和热水,能帮他省钱。失业至今,侯哥对花钱产生了近乎“自残”般的恐惧感。他甚至在图书馆饿了想吃碗面时,最终还是选择了买两个馒头,因为馒头只要2元,而面要10元。

这群40岁以上的失业中年人,共同面临着无法回避的巨大经济压力。侯哥透露,厦门多台风,去年家里阳台的窗户有裂纹,被吹掉了一扇,但他一直拖着没换新的。这种节衣缩食的氛围被孩子敏锐地捕捉。今年父亲节,儿子给了他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张亲手画的100元钱。失业后,儿子还曾给过他一次钱,那真的是50元人民币,是儿子通过帮同学抄作业赚来的。

“海投”无果:高管与资深员工的共同困境

失业后,即使是有人脉、有积累的高级管理人员也不容易找到合适的机会;而对于只有技术和经验的资深工作人员来说,情况则更为糟糕。

侯哥将自己觉得合适的岗位,无论大小,在平台上都投过了简历。他甚至对厦门每天有哪些新岗位出来都一清二楚,可能的就会尽快联系。但半年过去了,他依然处于失业状态。

这种困境至少在2020年底就已初现端倪。当时42岁的邓哥从广告行业失业,他曾有非常漂亮的工作履历,长时间在美资、日资的4A公司(全球性广告公司)工作,也担任过本土公司的部门主管。然而,失业后的两个月里,他“海投”了一百多份简历,却都石沉大海。唯一一个和他沟通的传统企业,竟然要求他入职“带资源”,这让他无从应对。主动找上门来的,只有保险推销类的招聘。

外包趋势与AI冲击:中年失业者的双重压力

侯哥在今年2月失业,而到了6月初又再次失业。他回忆说,5月份他刚被一家公司招进去,结果仅仅干了一个月就被告知离开。“公司开了一个会,讨论下来觉得自主研发成本太大了,需要招很多人,而且以后的工作量可能也不够饱和,最后决定把项目外包出去。这样一来,我的岗位就变得非常尴尬,不需要我了。”

这反映了他所处的设计行业里一种显着的发展趋势:外包化。这段时间,侯哥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接外包项目,为了800元钱,他需要花5天“没日没夜”地完成几十个网页的设计。但他深知这不是长久之计,因为人工智能(AI)的兴起将对这个行业造成极大的冲击。他坦言:“年纪大了,精力和体力都跟不上,家里有经济压力,也容不得你花很多时间去学习。”

对这群失业的中年人来说,他们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失业,再遇到变故。他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责任,但机会却少之又少。除了逐渐被时代抛离的自己,他们似乎没有真正稳固的东西可以依靠。

《南风窗》的报导指出,在所有受访者中,只有极少数人最终成功回到了职场。其他人要么被动创业,要么转型成为自媒体博主,还有很多人则持续处于失业状态。

除了眼前的经济和教育压力,他们还面临着诸多未来的问题。例如,中国的延迟退休政策发布后,四十多岁失业的中年人处于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他们距离退休年龄还有约20年,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却尚未缴满达标年限,一旦持续失业,若不自掏腰包,就只能面临断保的困境。

责任编辑: 方寻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25/0721/2250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