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苏-35S是俄罗斯空天军的主力战机之一,但该款战机却使用了大量外国生产的零件,导致俄罗斯在遭受制裁后一度无法维持稳定生产。图:翻摄自腾讯网海风看世界
在发动对乌克兰的侵略战争后,俄罗斯陆续遭到世界各国制裁,与他国间的贸易也几乎遭到中断,部分军事装备也因无法进口关键零件而被迫停产。然而,有中国专家发现,俄罗斯为了确保苏-35S战机的产能稳定,选择采取“以次充好”的战略,虽然成功绕过了国际的制裁,但也导致该款战机实际作战性能降低,对俄军的作战能力以及军火销售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腾讯网》军事专栏作者“海风看世界”发布文章表示,由于具备强大的机动性以及先进的雷达系统,苏-35S推出至今一直都扮演着俄罗斯空天军主力战机的角色,甚至被誉为“四代半战斗机的代表作”。“海风看世界”认为,对俄军来说,苏-35S可能是俄军空中力量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俄军Su-35S战机。图:翻摄自零度Military
“海风看世界”称,虽然目前俄军已经采购超过160架苏-35S,但自从俄乌战争爆发后,国际社会对俄罗斯实施大规模的制裁,苏-35S也因多款重要零件无法进口面临生产停滞的窘境。其中就包含法国泰雷兹公司生产的红外线传感器、日本东丽株式会社生产的钛合金材料,以及其他外国企业生产的雷达芯片等。
为了确保苏-35S的生产,俄罗斯决定强化国内企业对替代产品的研发,并试图透过中国、印度等国家引进重要的技术、设备以及个别关键零件。“海风看世界”指出,俄罗斯于2023年投资近300亿卢布,推动本国企业的钛合金研发与生产能力,仅花了短短一年的时间,就让俄罗斯对钛合金材料的进口依赖降低超过50%。同时,俄罗斯也采用国产红外线传感器、铝合金材料作为替代,确保苏-35S的生产稳定。
俄军(Su-34)战机。图:翻摄自 X
“海风看世界”表示,虽然俄罗斯以“以次充好”的策略成功回避了国际社会的制裁,但“以品质换取数量”的行为仍令俄罗斯付出了不少代价,认为相关决策可能导致俄制战机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内受到挑战。“海风看世界”强调,由于零件品质降低,苏-35S的整体性能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不但影响了俄军的综合作战能力,部分曾经计划引进苏-35S的国家也陆续宣布放弃。
“海风看世界”认为,在国际军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俄制战机竞争力下降将可能推动部分潜在买家转向购买其他军事武器,进一步加剧相关制裁对俄罗斯产生的负面影响。“海风看世界”指出,俄罗斯必须进一步推动自身军工技术的自主化并突破技术瓶颈,才能重塑俄制战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