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中国人确实不适合出门旅游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网闻 > 正文
有些中国人确实不适合出门旅游

经常在小某书上看到避雷全世界的帖子,今天看到一篇非常离谱的:说克里特岛没有任何建筑和文化旅游价值,现代化还不如他老家县城,只有白人饭,没有中餐...最后结论是"不要来,没有任何来的必要"。

中国人对“新”、对“现代化”,好像有一种谜之痴恋,见不得“老东西”和“旧样式”,就像一个暴发户见不得自己来时的样子,恨不得全身脱一层皮,从头到脚都闪闪发新光。

什么千年历史的古城墙,碍事,推翻,建高楼大厦。什么百年历史的石板路,破旧寒酸,铲掉,建宽阔崭新的大马路。什么野花野草矮房子,太农村,推掉,建钢筋混凝土大楼,铺上不能坐不能踩只能看看的新草坪。

即使是不能拆的历史文物古楼,也一定要刷上鲜艳浓烈的油漆,和刚买的纸糊祭祀别墅一样新,目的就是让人完全看不出这个楼有三千年历史,看不出这个楼经历过风吹雨打天灾人祸。

我们喜欢崭新的玻璃幕墙大厦、光洁的瓷砖、锃亮的电梯,潜意识里觉得只有宏大、崭新的一切才配叫"发达",以至于出门旅行,看哪儿都嫌“村”:机场太小,地铁太旧,火车站太老,街道太窄...

香港,2018年)

很多年前我陪我爸去香港,他说“香港不是国际大都市吗?怎么这马路、楼墙都这么窄,破破旧旧的,还不如天河新。”

我妈也很离谱,说北京一号线怎么连个屏蔽门都没有,地铁站旧兮兮的,还是广州地铁新...

还有朋友第一次去伦敦,嫌弃伦敦地铁又小又破,说Piccadilly线都包浆了,和深圳地铁根本没法比...

老天爷,Piccadilly地铁线开通的时候,我们还在清朝,用了一百多年,能不旧吗?!北京一号线作为大陆第一条地铁线,用了半个世纪,能不旧吗?!人家旧,才说明人家先进啊!

还有这个避雷贴里的博主,嫌弃克里特岛——这个希腊乃至整个西方文明的源头地“没有任何建筑和文化旅游价值”,难道要在五千年前的原址上新建一堆样板间,弄几个网红打卡点,收你门票,才叫有“建筑和文化旅游价值”吗?

默认"新=好","现代化=高级",而"旧=差",“老=落后”,这种逻辑暴露的不仅是审美单一,还是一种深藏的自卑。可能是“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创伤太深刻,当我们看到其他地方蕴藏在"旧"里的“先进”,潜意识里就会产生一种复杂的心理防御机制,用“我们比你们新”来达成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我们用40年走完了别人200年的路,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这种压缩式发展似乎带来了一种畸形的优越感,就像新贵总要买最新款奢侈品来证明身价一样,我们对"新"的崇拜,本质上是对自己曾经落后、缺乏物质文化积淀的一种焦虑外溢。

(克里特岛,2022年4月)

那篇避雷帖让我很震撼的另一点,是在希腊吐槽当地只有白人饭,中餐馆很少,说"希腊人做的鱼让鱼白死了"——这和去重庆吐槽"火锅店都不卖意大利面"有什么区别?

虽然说地球上有人的地方就有中餐馆,白人饭吃久了我也会想吃中餐,可是你既然都去到希腊了,可不就是吃希腊饭吗?连几顿不一样的饭都受不了,那你出国干嘛呢?国内那么多好吃的,你随便吃啊!

而且说句良心话,希腊在欧洲已经算好吃的了,而且地中海饮食非常健康,被作为健康饮食方式全世界推广,这其中其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尤其是对于国内庞大的心脑血管病群体。

其实不光是这篇帖子的博主,我认识的不少人出门旅行也都经常“吃不惯”,或是不管去到哪里,永远都只会点汉堡薯条,这当然是个人喜好,但在我眼里这样的旅行实在少很多趣味。

旅行不就是因为常驻的地方每天都是一样的环境和食物,腻烦了,所以出去看点不一样的、吃点不一样的吗?如果连一丁点儿差异都体验不了,那真的没必要出门啊!天天在家里待着吃一样的食物不好吗?!

说的难听一点,“吃不惯”恰恰是因为没见识,没吃过好东西。比如我刚到广州的时候,就觉得吃什么都没味,全是清汤寡水,什么“食在广州”,一点儿也不好吃。可是吃多、吃到精髓之后,越吃越觉得好吃,清清爽爽的菜心好吃,原汁原味的白切鸡好吃,清清淡淡的猪杂汤好吃...

而且现在很多人旅行的目的,好像真的也不是为了体验文化差异,不是为了看到世界的参差,不是为了开阔自己的眼界,就是单纯为了出片,为了凑九宫格。

去巴黎必须拍铁塔举咖啡,到希腊必须拍蓝白房子,只要某个景点没在社交媒体上刷屏过,就等于"白来了"。"不网红"甚至可以成为一种差评理由。

在习惯了跟风打卡、使用滤镜的人眼里,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民风、习俗,全都不重要,管你是希腊还是整个现代文明的源头,哪怕我今天能生活在这里,全是因为这些老祖宗的“破破旧旧”,只要你没有圣托里尼的蓝顶教堂、没有粉色沙滩、不能拍出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我在希腊(圣托里尼)的照片,你就一文不值。

可是既然这么爱出片、要面子,这些人有没有想过:当你去的全是网红目的地、别人一看就知道是哪里的地方,当你吐槽一个地方不出片、没有美感、没有文化旅游价值的时候,暴露的不是这个地方没有文化、没有美感,而恰恰是你没有文化、你没有发现美的眼睛、你只是一个空心复读机?

(雅典卫城,2022年4月)

很多人出门前对于自己要去的地方,根本没有基本的了解和独立的判断,对于当地的文化习俗、饮食习惯,地理气候、经济发展水平等,完全不闻不问。所谓做攻略,就是上网搜一下哪里拍照好看,哪里吃饭好吃,抄作业,跟风,结果搜集到的信息全是别人主观的赞美或避雷,去到后发现和自己想象的天差地别,那旅行体验当然不好。

比如网上经常有避雷希腊的帖子,说雅典脏乱差,说克里特岛破破旧旧不如老家县城,还说什么以为在欧盟境内会好很多...但凡知道点关于希腊金融危机、欧猪五国的常识,都不会对希腊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抱有太高期待。

又比如说希腊七月非常热、物价非常贵、100多的酒店非常差...难道六七八月是暑假、是南欧旅游旺季、旺季都会非常贵这不是常识吗?怕热但七月非要出门旅行的话,是不是应该考虑20度左右的北欧、爱尔兰,而不是热门目的地希腊?100多的酒店在希腊确实算贵的,但旺季价格虚高,要住得便宜又好,是不是可以考虑其他淡季月份?

说到底,旅游是成年人的游戏,需要基本的历史地理常识,起码的文化包容,一点点独立思考和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

如果没有,真没必要出门,在家看看网红博主们拍的光鲜亮丽旅行视频不香吗,空调够凉,饭菜合口,看到不喜欢的直接划走:)

责任编辑: 时方  来源:地球上的日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25/0711/2245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