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觉醒,源自决定大量阅读的那个早上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读书思考 > 正文
我的觉醒,源自决定大量阅读的那个早上

32岁这年,我称为自己的“觉醒元年”。

在今年之前,我一直过得很“混沌”。

这种混沌,体现在思维混乱、反复内耗、情绪迷茫等。

当时的我,不知道该走的方向是什么,做着一份维持生活的工作,每天重复同样的生活,浑浑噩噩,毫无心气,但是潜意识又告诉我要摆脱这种情况,就这样我陷入了反复的焦虑、内耗。在内耗的同时,又不断通过打游戏来麻痹自己,形成了恶性循环。

这种恶性循环让我持续没有进步,在职场也没有核心竞争力,我意识到自己迟早被淘汰。

在某一天早上,我突然顿悟了,这个时刻称为觉醒也好,开悟也罢,总之我突然意识到,我必须找到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得是我的人生主线任务。

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之所以有这个顿悟,原因就是潜意识对于“混沌状态”的持续不满,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在某一刻突然爆发,让自己产生了强烈要改变自己的念头。

这就是吸引力法则:每个念头都会散发磁场,每个念头都会发射信号,每个念头都会吸引一个相匹配的信号。

如果你没有行动,那说明念头还不够强烈。

当你有意识地觉知到自己的想法,并主动提出这些想法时,你就是自身现实的自主创造者。

在那一刻,我能想到的、最容易找到的答案的方法,就是阅读。

于是在那个早上,我开启了大量阅读计划。

阅读这个行为,本身就是答案。

迷茫了,赶紧阅读;想打游戏,马上阅读;无聊了,立刻阅读。

甚至在通勤路上,我也拿起手机阅读。

阅读本身不是一件特别好玩的事情,它甚至需要动用我的意志力,但是我内心那个强烈要改变自己的念头,让我突破了某种“界限”,让自己在行为上不断去做那件难而正确的事情。

不破不立,我庆幸自己刚开始的时候有那股热情,每次阅读,都是一次跟高人学习的过程。

在我大量阅读的过程中,我积累了大量笔记,也多了很多感悟,这些感悟积累到一定程度,让我忍不住要写出来,于是我把这些感悟和笔记汇总起来,通过系统性写作,发在各种平台去做输出,这样我收获了很多正反馈,使我更容易坚持。

这个行为直接改变了我的生活,让我找到了人生主线任务——走向作家的道路。

每次写作都是知识内化的过程,我所有吸收的知识点,通过写作输出后,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费曼学习法。

把你学到的知识,教给别人,这个过程你能清楚地理解知识并让知识为自己所用。

如果只是单纯阅读而不输出,就如同吃饭不消化,读得再多也难长见识。

不去实践,就会变成认知穷人:行动跟不上认知,陷入内耗。

这也叫“认知贫穷”,这个不是知识量的匮乏,而是缺乏将“知道”变成“做到”的意识和能力。就像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光“知”不“行”,知识永远是别人的,只有用起来,才是自己的。

接下来,聊聊知行合一。

01

学习王阳明

我清楚记得,我开启大量阅读时,读的第一本书是王阳明的《传习录》。

这本书详细解释了王阳明提出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的阳明心学。

我要理解知行合一,就得先从这本书找答案。

读完《传习录》,我明白了,所谓的知行合一,就是“知”和“行”本就是一体的,就像你知道肚子饿了就去吃饭,渴了就去喝水一样,知道和做到就得是一个的整体,达不到这个整体,那就称不上知行合一。

王阳明告诉我们: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很多人把“知”和“行”拆开了:

要么光讲道理,知而不行,像个“理论大师”,但生活里一点都做不到;

要么瞎行动,行而不知,像个“无头苍蝇”,不知道为啥这么做。

而“知行合一”就是要打破这种割裂!

真正的“知道”一定会体现在行动里,而行动本身就是对“知道”的验证和深化。

举个例子帮助你理解:

很多人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但就是忍不住刷手机,所以这里的“知”,是“假知”。而连续熬夜一个星期后,身体出现了强烈的不舒服信号,心脏甚至有痛感,这时候才深刻体验到再熬下去会失去生命的真实感,到晚上睡觉的时候,什么东西都阻止不了自己去睡觉,这个才叫“真知”。

真知:通过切身体验达到的透彻觉悟,此时“知”与生命本能完全贯通,必然引发行动。

那为什么很多人处于“假知”的状态?

原因是私欲阻碍了我们的良知,让我们做不到知行合一。

良知是人心本具的判断是非善恶的本能,能自然知晓的道德准则。

王阳明提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私欲会屏蔽良知,然后让知行割裂,克服私欲,光复良知,就能知行合一。

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因为私欲过于强大,这是天性,想要克服天性得让自己面临一些挑战,就像熬夜到一定程度,面临了身体不舒服的挑战,才停止熬夜。

当一个人面临不可避免的挑战和危机时,就会身心专注在某件事上,精神就会受到激发,从而找到一种意义,而这种意义又会唤醒强大的意志力,让一个人的潜力得以发挥出来。

我回想自己能开启大量阅读这个行为,并通过每天写作去改变自己,就是因为以上原因。

所以,当你觉得自己无所事事、情绪混乱时,可以试着在某件事上寻找出它的意义,也就是给自己找一些挑战和压力。

一个人如果能不断反省自己,去掉自私的念头,按照内心真实的良知去做事,就能自然而然地克服困难。当内心真正通透时,做什么事都能得心应手。

面对问题时,不抱怨不逃避,先冷静下来,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把困难当作锻炼自己的机会,这样就能越活越明白,越来越强大。

以上听着像正确的废话,但是能实践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人一听是大道理就跟风定义为“鸡汤”,结果自己没有任何实践,我称这类人为:知废人。

“知废人”热衷评判对错,但从不真正实践,永远停留在“懂但做不到”的状态。用“鸡汤”、“废话”等标签掩饰自己的懒惰和恐惧,把认知当行动,把知道当完成。

知道却不去做,比无知更可怕;真正的觉醒,永远始于行动。

02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我们要做到知行合一,更要做到“心即理”。

心即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心无外物:世界的一切存在和意义,都离不开人的内心感知。

就像手机里的照片,你不点开它,它只是一串数据;你点开它,它才成为一幅画面。

王阳明想告诉我们:

1.世界是你内心的投射:同一件事,有人看到绝望,有人看到希望,关键在你的心如何解读。

2.改变内心就能改变世界:如果你焦虑,世界就是压抑的;如果你平和,世界就是开阔的。

3.不要被外物绑架:名利、他人的评价都是“外物”,它们的价值由你的心决定。

对天下万事万物不要总是动心,不要总是让心内有太多的事。

心外无事:一切事件的意义和发生,都与你的内心直接相关。

比如工作上,同一个项目,有人觉得是压力,于是心生焦虑,有人觉得是机会,于是心生动力。

事情本身无好坏,好坏是你的心赋予的。

你如何看待它,决定了它成为什么样的“事”。

比如朋友误解你,若你内心纠结、计较,这件事就成了烦恼;

若你坦然沟通,心在化解,这件事就成了增进理解的契机。

总结:

1.你是自己人生的导演:遇到挫折时,与其抱怨“为什么是我”,不如问“我的心如何面对它”。

2.减少对外界的依赖:事情能否解决,关键不在外界条件,而在你内心是否坚定,比如创业成败,心态决定行动力。

3.知行合一的根基:王阳明强调“事上练”,就是通过具体事件磨炼内心。只有心与事合一,才能做到真正的“行动不纠结”。

人生像一场游戏,事件是游戏中的任务,你的心就是玩家。

03

结语

我很庆幸自己能通过大量阅读找回自己,更庆幸在刚开始的时候,通过与王阳明的“对话”,让自己不断去践行“知行合一”和“心即理”。

什么是觉醒?以下是我个人的观点:

觉醒是看清自己的过程:你会明白所有答案都藏在心里,不再把问题推给外界。就像突然懂了孝顺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真心盼着父母好。

觉醒也是活出真知的样子:不再停留在“读书有用”的想法里,而是直接翻开书本,行动就是觉醒的证明。

觉醒更是活得通透的状态:把遇到的困难当成修炼,让心里的良知指引方向。最后能活成那种到点就睡、说做就做的自在模样,这才是真正顺风顺水的日子。

责任编辑: 吴莉亚  来源:长青笔记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25/0703/2242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