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春夏之交的中国,曾爆发一场撼动全球的政治风暴。数十万北京市民和各地学生齐聚天安门广场,要求政治改革、反贪腐与言论自由。这场和平抗议最终在6月3日至4日夜间被血腥镇压,史称“六四事件”。时隔三十余年,这段历史不仅没有被淡忘,反而在今日中国政局的发展中,提供了极具参照价值的启示。本文试图从两个角度出发,探讨八九六四如何映照当今中国的统治困境与潜在裂痕。
六四镇压得手但亦惊险万分——军队镇压的风险与潜变
历史档案与回忆录证实,1989年的“六四”镇压并非如外界想像那般干净俐落、军令如山。邓小平当年之所以调动全国七大军区的部队入京,正是基于对“部队哗变”的极大忧虑。他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中共王牌军38军的军长徐勤先就悍然不顾拒绝服从军令带兵进城。根据《中共重要历史文献资料汇编》第二十七辑第七十二分册,中共高级将领刘亚洲曾经在一次军队内部的讲话披露,中共前国家主席,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在“六四“镇压之后坦言,“6月4日早晨,天安门广场上如果有一个班出问题,都不得了!”因此,北京并未单靠驻军执行镇压,而是调来第38、27、15、65、24等军队,有些部队距离数千公里,所费不赀。邓小平亲自下令,透过中央军委“点将”,交叉调派,目的就是防止军内形成共识或联合抗命。
这一事实对今日中国具有深远启示。虽然中共进一步加强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习*近*平更以“军委主席负责制”和军改(撤七大军区、建五大战区)压制潜在军中派系,但真正的忠诚难以从组织结构保证。特别是在政治与经济双重压力下,士兵基层的不满累积已久,若再面临镇压民众的命令,是否会再次出现“拒绝执行命令”的状况,无人能保证。此外,技术变革亦削弱了当局控制军队行动的优势。1989年资讯闭塞、外界监控有限,而今日即使断网,也难完全掩盖真相。一旦军事行动影像外流,国际舆论将形成更大压力,军中士气与执行力将更受干扰。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部分俄军士兵拒战、投降、录影自白的实例即可作比。换言之,即便今日中国政权愿意再度动用武力镇压类似1989年的群众运动,是否能够控制局面,已远比当年困难。制度僵化、社会矛盾、技术透明、军队组成复杂,皆让“重演六四”成为一场极高风险的豪赌。
八九证明:人民抗争足以撬动中共内部分裂
另一个启示,来自八九民运所引发的党内高层激烈分歧。当时的总书记赵紫阳主张与学生对话、避免武力,却最终在内部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并于事件后遭全面清洗。然而,即便如此,赵紫阳以及政治局常委胡启立、书记处书记阎明复等人对体制内改革的坚持,却让外界明白,中共体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关键在于外部压力是否足够。
中共之所以能在1989年内部分裂,是因为群众压力已到临界点。百万人上街、数十个城市连动,不仅让党内开明派壮胆,也让保守派不得不设法权衡风险。这一经验同样适用于今天。倘若人民保持沉默,政权自然维持僵局;而一旦群众行动遍地开花,就会触发体制内部的矛盾与选边。
2022年“白纸运动”的出现,便是一个当代表现。尽管规模远不及八九,但却在短短数日内,迫使当局取消严格的清零政策。据外媒报导,中南海内部对应对策略出现争论,最后选择“政策转向”而非“武力镇压”,也显示高层对人民压力并非毫无反应。若当年白纸运动延续时间更长、覆盖城市更广,是否会引发更深层次的高层分裂,值得想像。
三十六年过去了,八九六四固然是中共历史上的禁忌,却也仍旧是中国民间记忆中最清醒的一章。它让人明白:极权虽强,并非不可撼动;镇压虽狠,并非无代价。对今日中国而言,这场事件最大的启示不在于“是否会再发生”,而在于“是否还有可能改变”。只要人民仍有记忆,仍敢于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任何政权都不是牢不可破。今日中共表面稳固,但实则内忧外患,政治继承无序、经济失速、地方债爆雷、国际孤立,只需一次群众爆发事件,便足以让压力锅盖掀开,产生难以预测的政治效应。
这,正是我们观察和分析当今中国政治发展的时候,可以从一九八九年那段历史中得到的重要的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