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日的高考 【劲爆长文慎入】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狗日的高考 【劲爆长文慎入】
那场考试,改变了一切,也塑造了今天我们的这个社会。每一次高考,都是特殊时代的特定产物,都烙着那个时代的烙印。稍稍改变一下某些要素,就影响了无数人的命运。时代这趟列车,当时没挤上去,车门一关就真的开走了。

最霸气的就是这个字:等。

邓小平和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合影

03

只要能考上大学,上学不要钱,毕业包分配,还能拿城镇户口。

但这样的好日子没持续多久。

1985年,国家推出了接受分数偏低自费生的双轨制,开始琢磨起收费办学的路子来。

这时还没多少人愿意报自费生,因为尽管降低了分数线,但待遇差别相当大:

不安排住宿,不享受公费医疗,不享受假期火车票减价待遇,毕业不包分配。

一共四条,比吴老师的泡妞原则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还多一条。就毕业不包分配这一条,大学就没法安心谈恋爱。

1987年,公费生的分配也出现了寒潮,当年有5500多名毕业生被用人单位退回。

北大被退回的就有58人,人大50人,复旦62人。专业不对口,名校也不行。

武汉一名读师范的大学生,被退回的理由是:

当教师外貌欠佳。

大家明白了,这个国家已经过了大面积缺人,是个大学生就要的时期,从包介绍对象的乙方升级成了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甲方爸爸。

高考能选个什么志愿,直接决定了你未来在鄙视链的哪一层。

跟“外”沾边的专业火到了后来的整个90年代初。因为入世谈判、外汇改革带来的新风口,这些专业的学生还能搭上分配的最后一班车,轻松进到正缺人的对外经贸系统。

有个西安男生,1987年考上的大学。他从小父亲去世,经常被哥哥打得满脸是血,想逃到南方去。为了读外贸专业,他报了杭州电子工业学院。

他们班是那一级里的最高分,全是重点分数线录取进去的学霸。进他们班还得要求颜值,形象都得是大城市去的。一个班就给他们配了7个班主任。

用他的话说:

有一个学生英语入学时就已经达到毕业水平,另一个背过最厚的那本《英汉大词典》。

(毕业)绝对是派出,出国、电子工业部、大企业,全部是派出,当时牛逼的不行。

我们班女生特牛逼,脑袋往上看,别的男生看不上。

上大学前他哥哥找他谈了一次话,说:

上了大学,我不再打你了。但你要在大三之前搞对象,我打断你的腿。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没坚持住。大一就开始搞对象,跟隔壁班的一个女诗人。

那不是他第一个女朋友,但是他的第一次。

后来又搞了摇滚乐。他叫郑钧。

郑钧上大二那年,国家本来计划招收1.7万自费生,结果收了10万。其中80%读的都是财经、外贸、外语等热门专业。

今年可能是最困难的一年,那是你们还没看到明年。

1990年,北京一位考生考进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入学之前要先在北大读两年预科。

结果,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报到地点那一栏写着:信阳陆军学院。

这年,考进北大和复旦的学生有一项特殊优待,军训一年。

因为这场军训,这位考生的身体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身高180,体重108。一年后,身高没变,体重150斤。

基于这一年的经历,他后来写了本小说,叫《北京,北京》。小说又被拍成了电视剧,起了个特别文艺的名字,《春风十里,不如你》。

如果实事求是,应该叫《信阳,信阳》。

1992年高考,北大、复旦的招生直接扑街。

特别是北大,在浙江、湖北等9个省足足少招了170个人,最后把分数线降得跟一本分数线都持平了,往年不高个三五十分门都没有。

北大和复旦立刻就坐不住了,一起向国家教委报送了《关于调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两校新生军政训练的请示》。

以后,军训就从一年改为了一个月。

郑钧到底是大城市来的,对自己将来去哪里、报什么专业都门儿清。那些农村小地方来的考生因为信息闭塞,就吃亏了。

也是这一年高考,一个江苏宿迁的农村考生考了个全市状元。他的成绩,清华北大随便报,但最后报了人大社会学系。

因为他想当官。以为社会学就是管理社会的,肯定能当官。

上了大学他才知道,社会学研究的是一个村子多少男的多少女的,跟当官没有任何关系。而且这个专业特别不好找工作。他本科毕业就开始创业,搞了个企业……

当然,这个故事你听过。这就是大强子和他的京东

但你一定不知道大强子一位同班同学的故事。

这位同学比他有韧性,从本科一直读到了博士毕业,都是社会学专业。

现在,这位同学在京东担任副总裁。

04

1995年,国家教委发布了一个通知,《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

大部分普通高中,可以通过分流,办成兼有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

在学好普通高中基本文化课程的前提下,有侧重地为学生就业做好思想、心理、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准备,为各行各业培养具有较高文化基础知识的劳动后备力量。

这一下,学校就有权力让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变相退学了。

虽然强调了分流必须本着学生和家长自愿的原则,但自愿的定义是什么就另说了。特别是一些本来就想方设法追求高考入学率的地方,这下算是拿到批示了。

一个县城里的高校,为了把个别难缠的、非认为自己有可能超常发挥的学生分流出高考之列,直接让医院给他们开了一张弱智和“神经有问题”的诊断证明。

2000年,一个北京女孩直接把她的高中告到了法院,因为分流。

起诉书上写着:

在高二升高三时,学校怕一部分学生考不上大学,影响高考升学率,就故意出高难度试题,包括她在内的几十名学

责任编辑: 江一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25/0613/2232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