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该打杀虫药,非要打除草剂,种子后代也没了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文集 > 正文
明明该打杀虫药,非要打除草剂,种子后代也没了 —明明该打杀虫药,非要打除草剂,种子后代也没了
作者:

一百多年前的大凉山深处,奴隶们发出这样的疑问:“你买我们来,是让我们干活的,管我们结不结婚干啥?”奴隶主冷笑着回答:“你们不结婚,我的后人就没有小奴隶使唤,我的庄稼就没人收割,牛羊就没人放牧!”

奴隶主不在乎奴隶的幸福,不在乎他们的死活,只在乎自己的利益,甚至连“奴隶的后代”都只是工具而已。而如今,虽然奴隶制早已成为历史,但那种“工具人”的逻辑,却换了种面貌,悄然融入了现代社会。

一、人口出生率暴跌的背后:希望的消失

当下,人口出生率的暴跌已经成了火热话题。

印度很多专家学者绞尽脑汁,试图用各种政策来挽救生育率(就是不给真金白银)。他们似乎忽略了最根本的一点:以前的人为什么愿意生孩子?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希望。

过去的人们相信:

勤劳可以致富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

而如今,这些信念正在崩塌:

1、勤劳不能致富,大部分人拼尽全力,只是为了还清房贷、车贷,换来一堆钢筋混凝土和一辈子的社畜生活;

2、知识无法改变命运,寒门难再出贵子,阶层固化让奋斗变得徒劳;

3、天天焦虑操心,医疗、教育、养老的成本高得令人窒息。

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孩子,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让下一代重复自己受过的苦,甚至苦得更深。

于是,很多人做出了一个简单而冷酷的选择:不生。

不是“不生孩子就可以过得好”,而是“生了孩子会过得更不好”。

生了孩子,就是三个人一起掉进深渊;不生,至少还能一个人站在悬崖边上喘口气。

这不是自私,这是理性。

二、“最后一代”是对命运的绝望宣告

有人说,现在的人太自私了,太不愿意“为未来牺牲”了。

但那些指责年轻人的人,有没有想过,这种“自私”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当一个人看清了命运的本质,明白了自己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牛马,让他对未来再抱有幻想,未免太过残忍。

“我当了这么多年儿子,养儿能不能防老,我会不清楚?”

这句话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

父母为了养儿防老,拼尽了半辈子;

儿女长大后,为了还房贷、车贷、子女教育贷,再拼尽半辈子。

生生不息的,不是幸福,而是苦难的接力棒。

于是,他们选择放下接力棒——“最后一代”。

没有车贷,没有房贷,没有子孙后贷,没有命苦的接力贷

命运的诅咒到此结束。

从此,幸福才真正开始。

三、为什么不生?因为这个社会不配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太爱自己了,想过得舒服一点,所以不愿意生孩子。可事实恰恰相反——他们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爱孩子了。

正因为爱孩子,所以他们不愿意让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承受他们承受过的苦。正因为爱孩子,他们才会觉得,这个世界不配拥有自己的孩子。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公平、太多的压迫、太多的虚伪。

普通人拼尽全力,也不过是在地狱里稍微站得高一点。

没有过硬的社会背景,你的后代大概率还是普通人,还是要面对和你一样的困境。与其让孩子重复自己的人生,不如斩断这个循环,停止繁衍。

正如《动物世界》中所说:“当环境不适合生存的时候,物种就会停止繁衍和生息,开始大规模迁徙。”

另外,在这个社会,凡是用劝、催、逼迫才能完成的事,往往都不是什么好事。问题在于,有利的事根本不需要劝,没人会劝你去抢钱。需要劝、催、甚至威逼利诱的事情,往往都不是什么好事

正如《金瓶梅》中所说:“凡是禁止的,都是有好处但不想分给你的;凡是提倡的,都是有坑需要你去填的。”

比生孩子更重要的是创造希望

人口减少真的很可怕吗?未必。

比人口减少更可怕的,是希望的消失,是一个社会的疯狂和毁灭。

看看这个社会的现状吧:极致的利己,极致的纵欲,极致的浮躁,所有人都在今朝有酒今朝醉。为什么?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世道是没有明天的。

如果想要改变这一切,与其一味地催生,不如先问问:老爷们能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怎样的环境?

什么时候,勤劳工作真的可以致富?

什么时候,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什么时候,普通人也能拥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只有当希望重新点燃,只有当人们觉得这个世界值得,才会有人愿意去生育。

与其打除草剂,不如先打杀虫药。与其强迫人们去生孩子,不如先创造一个值得让孩子出生的世界。

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知乎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25/0514/2218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