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在YouTube的“中共军演包围台湾”新闻影片引用了中国《央视》,其总部事后承认该报导引用素材不当。(维基百科)
今年4月初,“Translation Matters 翻译有要紧”脸书粉专发现,《德国之声》(DW)在YouTube的“中共军演包围台湾”新闻影片引用了中国《央视》(CGTN)一支受访三位台湾民众皆为统派立场与论调的影片。在我国外交部向《德国之声》台北办公室表达关切后,《德国之声》总部确认该报导引用素材不当,删除了在该新闻中的《央视》影片,在脸书发声明致歉表示“影片内容DW已经修正…DW始终以中立、公正为原则。此次内容并非由台北团队制作,但我们一同承担应有的责任。”老实说,这份道歉声明实在是必重就轻。若再到YouTube看看《德国之声》在该影片下的道歉与说明,就会发现这件事有多令人惊恐与不满;制作该新闻影片的“非台北团队”引用的是由《美联社》所提供但已清楚标示为CGTN/CCTV(中国央视)的影片,再加上原始影片中的旁白(However those on the streets of capital Taipei, see they wanted to de-escalation, rather than touch talk.),于是给了观众一种印象──台湾政府(国防部部长顾立雄)对中共围台军演的发言很强硬(touch talk),但台湾民众的态度与想法是想缓和冲突(de-escalation,第一位民众还将责任归咎于赖政府)。在如此脉络下,此次报导争议能定义为“素材引用不当”吗?
在YouTube影片下的道歉声明还提到,虽然《德国之声》没有禁止使用中国《央视》的素材,但其政策是,如果看起来是出于宣传为目的所拍摄,要不就清楚标示为中国《央视》的素材,不然就是不使用,此次情况显然不应该使用那支影片,因此删除了它,《德国之声》会提醒新闻编辑室的每个人关于使用中国《央视》影片的政策,以避免此次情况再次发生。不得不说,这部分的说明还真是贻笑大方,其实,就算是不清楚所谓的“使用中国《央视》影片政策”的《德国之声》员工,甚至是非新闻从业人员,若想呈现台湾民众对“中共军演包围台湾”的看法,怎么样也不会想要引用正在对台湾施以武力威胁的中国之党国机器所制作的新闻影片吧?这是光凭直觉就能作出合于常理的新闻编辑与报导,《德国之声》的“非台北团队”竟然无法做到,为什么?我想,这个问题可借英国《BBC》在今年2月爆出的大争议来思考。
2月17日,《BBC》上映了一部纪录片《加萨:如何在战区中生存》(Gaza: How To Survive A War Zone),讲述了四名巴勒斯坦年轻人在以哈战争下的生活,被许多人视为是珍贵的加萨生活实录。然而,影片一上架,立刻被发现影片中一位13岁少年Abdullah,亦是旁白者,竟是哈玛斯农业部副部长的儿子,再加上,该纪录片将阿拉伯语中的犹太人(Yahud 或 Yahudy)翻译为以色列人(Israelis,此词还包括其他族群),把 jihad 一词翻译为“战斗”或“抵抗”,《BBC》被批评粉饰加萨的观点,为哈玛斯作大外宣。其实,实情更为复杂而让人震惊。
根据研究反犹太主义的英国独立调查记者David Collier的调查报告,纪录片中的少年Abdullah,早在2023年11月就与他的“父亲”出现在英国《第四台》(Channel 4)的报导,然而,当时镜头上的“父亲”并不是少年Abdullah的父亲,连介绍的名字都是假的,那位“父亲”其实是少年Abdullah的舅舅,少年Abdullah的真正父亲Ayman Al-Yazouri其实是现在哈玛斯的农业部副部长,且与在2021年因新冠肺炎辞世的哈玛斯创办人之一Ibrahim Al-Yazouri是家人。
旋即,《BBC》发出道歉声明表示,制作团队对与少年 Abdullah 的拍摄有完全的编辑控制权,虽然《BBC》遵循常规程序制作这部影片,但独立制片人没有告知少年Abdullah的资讯。换言之,《BBC》将问题归咎于委托合作的制作公司Hoyo Film,而且,由于《BBC》认为该纪录片保留了加萨儿童对战争毁灭性后果的观点,没有下架影片,只在影片开头加注旁白少年Abdullah的父亲是哈玛斯的农业部副部长。
然而,这样的回应与处理,引爆舆论, 因为就算委托合作的制片公司Hoyo Film没有告知少年Abdullah的身家背景,要发行影片的《BBC》没有调查的责任吗?尤其,根据《BBC》发言人的说法,在影片拍摄制作过程中,《BBC》多次以书面形式询问Hoyo Film,是否少年Abdullah和他的家人可能与哈马斯有任何潜在的连结,但Hoyo Film都没有回应。这不奇怪?却为什么没有启动自行调查机制就放心让影片上架?调查很难吗?如果一位独立调查记者可以查得那么清楚,一个媒体巨头应该也办得到。
果然,丑闻爆发后,Hoyo Film承认他们知道少年Abdullah的父亲是哈玛斯农业部副部长。事实上,根据独立调查记者David Collier的报告,两位纪录片执导者的其中一位是专业的巴勒斯坦/反以色列的宣传者,两位摄影师则是支持恐怖主义者。Hoyo Film为什么隐匿少年Abdullah身份的原因也就不言可喻了,也解释了为什么该纪录片会有粉饰加萨人观点的动作,将阿拉伯语中的犹太人(Yahud 或 Yahudy)翻译为以色列人,把 jihad 一词翻译为“战斗”或“抵抗”。可怕的后果是,未尽专业职责的《BBC》就这样成了哈玛斯的宣传管道,严重损伤公信力。
回头来看,《德国之声》的“非台北团队”引用中国党媒《央视》来呈现台湾人民对“中共军演包围台湾”的看法,亦是不合理,与《BBC》多次以书面形式询问Hoyo Film少年Abdullah和他的家人有无与哈马斯有任何潜在的连结,但Hoyo Film都没有回应的不寻常,可说是不分上下。而《BBC》在发片前未尽专业职责调查与核实,以及爆出丑闻后的第一时间将责任归咎于委托合作的制作公司Hoyo Film,不也相似地出现在《德国之声》这次的争议里?唯一的不同是,我们不知道《德国之声》的“非台北团队”不合常理引用新闻的理由。
《BBC》已因该纪录片付出了巨大代价,重创信誉。殷鉴不远,《德国之声》不可不慎。
※作者为文字工作者,现居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