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微博话题“中国将迎来人口死亡高峰”登上热搜后迅速被下架,疑触及敏感问题,目前在原载网站已无法看到全文。专家分析指该文章多处细节藏有秘密,并指微博撤话题或因犯忌,中国政府担心影响7月15日将展开的中共三中全会。
据陆媒《界面新闻》报导,一篇题为《中国人口死亡高峰的特征与演化机制》的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人口研究》。
研究指出:“人口死亡高峰受三个核心因素驱动:历史出生数的波动、存活率的提升、死亡率的下降。虽然老年人口死亡数的增加是人口转型的自然结果,但中国死亡高峰的来临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对社会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该研究称,中国进入20世纪80年代,死亡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从1980年的6.34‰缓慢上升至2023年的7.87‰。与此同时,平均预期寿命从1980年的67.77岁提升至2023年的78.20岁。但随着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1982年的4.9%提高至2023年的15.4%,死亡数开始持续上升,在2023年达到了1,110万。
不过,前述数据没有提及近几年新冠疫情期间大量死亡人口的影响。中国老人死亡高峰在2022年末疫情从“封控到突然开放”时有过一次。但中共民政部门随即停止发布殡葬数据,至今不恢复公布,外界仍无法得知确切死亡数据。
独立媒体人“记者小舞”于X(前推特)上表示:“中国最忌讳的就是失去人口这个唯一的世界之最,最怕失去人矿这个推动经济发展的廉价资源,走进死亡高峰的都是劳苦了一辈子的普通老人,权贵和体制内退休人员最起码能比普通人推后十到十五年。”
据《大.纪.元;新闻网》引用旅澳历史学者李元华分析表示,《人口研究》杂志这篇文章表面是探讨老年死亡率的问题,但又刚好是中共没有办法解决的社会问题,所以犯忌。“人口出生高峰的人开始进入老年、开始离开工作岗位,而每年的新的出生率非常低。人口的结构是错乱的。”
界面新闻报道,一篇题为《中国人口死亡高峰的特征与演化机制》的论文(原文)图:翻摄自X“李老师不是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