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要求全城招牌统一用双语,一水儿方正大黑或大标宋。本要追求齐整却换来了一个个招牌接起来的蒙太奇。
然而这些自由奔放的招牌翻译,令平平无奇的店家故事闯进了游客们西域之行的本土文化深刻教育。
刘总来喀什的第一天就对满大街的烤肉店产生了选择困难,但最终却选择了「迪亚尼尔特坑烤肉店」。
小店外观简陋,不过敢坦言自己「特坑」,仍隐隐透露出不凡。
包括迪亚尼尔特在内的维族老汉们都没赶上汉语普及教育。他们对中文的粗犷理解与热情随和的性格,化合出了全城开花的美妙误解。
八年前,老汉买买提换下用了十年的手绘招牌,找了开打印店的老友艾孜买提,要做个符合统一规划的双语招牌。
买买提家的旧照牌大概这样。
老友的汉语也只是爱好者水平。老买买提不知道自己的「阔少爷童装店」,被翻译成了「老板孩子」,连主营业务都说不明白。
就算翻译不够精致,喀什老爷子们吐一口莫合烟一笑置之。
——一座饱经风霜的古城怎可能连一丁点失误都容不下呢。
偶有读内高班( 大陆新疆高中班)回来过暑假的巴郎,和迪亚尼尔特解释他的招牌在自黑,老汉却闹不懂。他露出的上了年纪的大牙,像极了对街口腔科大门的传统old school招牌——他在那镶的牙仍然金得晃眼。
随机的翻译结合随和的性格,最终把喀什的汉语变成了薛定谔的汉语,印务店打印出来之前,没有人会知道它有多野。
奇妙汉语不止出现在喀什。将镜头拉远,你会发现整个新疆都加入了这场行为艺术。甚至在首府乌鲁木齐点个菜都逃不出它的能量场。
「鬼肉拉面」是餐盘上的魔幻主义,而「等等炒面」则急不得,得慢火小炒;「干煸自己肉」则是粉身碎骨混不吝的戈壁滩意志。
甚至伊宁汽车站附近名声大震的「太难吃川菜」,实则是要说「太难吃到的川菜」。
这些讳莫如深的西域中文故事在新疆流传了几十年,随着互联网发展和地域间人口流动,成了内陆网民常看常新的段子。
可对于出门在外的新疆巴朗们,这些「疆式汉语」依然是他们突然触景生情,怀念起家乡来的摩斯电码。
至于「男士任性沙拉」为什么能让男士任性,
每个巴朗都有自己的解释。
这些新疆巴朗就算在普通话等级考试中拿了一级甲等,却仍任由家乡的别扭汉字刻进了自己的语言体系。和长发的玛依拉一起,沉淀进了少年时的回忆。
在外求学多年后却一心返疆的巴图尔告诉我:
「或许这就是美丽的错误吧。」
因为,「玛依拉,我爱你」;
由库尔班买买提摄于喀什老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