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报纸剪下来,贴在墙上刺激自己。
每天洗脸刷牙时,对着镜子大喊:“加油!”
那时梁朝伟已经崭露头角,而周星驰只是在各种电视剧中跑跑龙套。
“为了一个死尸角色,浪费一升口水争取。”
《喜剧之王》中,尹天仇跟女主角的对白说的就是自己这6年时光:
“小姐,如果你非要叫我跑龙套的,可不可以不要加一个‘死’字在前面?”
可即便演一个死尸,他也要琢磨演出层次感。
1983版《射雕英雄传》,他饰演一名士兵,在一场戏中,要被梅超风一掌打死。
演出前,他主动跟副导演商量:“我可不可以用手挡一下,第二掌再死。”
他演了无数个死尸,直到1988年,他才得到一个重量级的“配角”,《霹雳先锋》之后,周星驰获得了金马奖最佳男配角。
他的演员生涯至此才开始踏上正轨。
你看,这个一直以来逗我们笑的人,其实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幽默大师。
他只是理想远大,单纯又执着找到自己喜欢又擅长的东西。
每一部电影里的小人物,都有一个周星驰。
当了六年的“死尸”,周星驰几乎都在旁观别人的表演。
他觉得那些“高大全”的偶像形象,“很假,很不真实,我觉得很有喜感。”
于是周星驰开辟出属于自己的道路,自成一派的风格颠覆了传统。
1990年,他在《赌圣》里采用无厘头表演方式,引人入胜的剧情,夸张搞笑的细节,最终电影大爆,打破香港票房纪录。
接着他又连续出演了《赌侠》、《逃学威龙》系列电影。
他掰碎了所有艰难生活的苦,将伤口撕裂成一个个笑话,将这样的“小人物”角色搬进他的电影里,曾叫人觉得好笑又荒唐。
《喜剧之王》里的尹天仇,是那个“死跑龙套”的他:
《少林足球》中那个捡垃圾的是不甘平凡追求梦想的他。
《大话西游》里的那个山贼是那个没能抓住爱情的他。
《长江七号》里的爸爸是拼命赚钱的他。
英雄也好,无赖也罢,搞笑中又带着小人物的奋斗和励志,总是干净又有温度。
他在戏里总是笑得那么开心,别人就以为他真的不会哭。
就像导演王晶所说的那样,“真正能拍出喜剧的人,恰恰是悲观的人”。
这些电影里的人也是曾经的周星驰,他经历过家庭的破碎,体会过生存的艰难,见识过人情的凉薄。
生活的真相是如此触目惊心。可他却也不忘激励大家,即使身处沼泽,也不要忘记抬头就是阳光。
孤傲又孤独的偏执狂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稍微了解周星驰的人都听说过他脾气极差,出了名的不好相处,“片场暴君,太上导演”都是他的标签。
从表演、特技、对白、调色、甚至是音效,都一定要符合他的要求才行。
所以编剧怕他,导演怕他,演员怕他……人人都怕他。
偏执,成就了周星驰,但也一步步让他沦为“孤家寡人”。
拍《少林足球》时,大师兄铁头功那个镜头逗笑了无数人,但拍摄现场一点也不好笑。
拍摄时,连续在大师兄黄一飞头上爆掉八个啤酒瓶,周星驰还是不能满意:“还有没有瓶子?”
道具看不下去了,谎称:“没有了。”
直到多年之后,大师兄仍有介怀“说好了用道具瓶子的,但真正拍摄时居然用了真的玻璃瓶,我当场被砸晕。”
在拍《功夫》时,邀洪金宝担任武术指导。头一天,两人本已研究好怎么拍,但他一觉醒来,把没拍的和已拍的都否定了。
洪金宝曾骂他:“不可以只当自己是人,其他的都是狗!”
两人就此不欢而散。
拍《功夫》前,他邀请老搭档吴孟达入伙,吴孟达为此推掉了两部戏,片酬过百万。
但电影开拍后,吴孟达戏份被删气得发怒:“你把我当哥了吗?”
星女郎黄圣依抱怨:“几年里,和他讲的话加起来没有100句!”
但是周星驰从来没有为自己辩解过,他说:“事比人更重要。”
可没有他的偏执,哪来经典?
1992年,香港票房前十名电影中,有七部是他的作品。
曾有过一段时间似乎炮轰周星驰才是政治正确时,黄秋生说过:“你们只看见别人说周星驰,你们看见周星驰说过别人吗?”
他只是一个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宁愿得罪导演、演员,也绝不会辜负观众。
“一万年实在太久了,如果可以重来,我希望自己不要那么忙”
找一个合适的人过一辈子,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就完成任务。
28岁周星驰才有了初恋罗慧娟,
罗慧娟曾经说过:搞不明白为什么她对周星驰一片痴心,想跟他结婚生子,周星驰却当她神经病。
后来是朱茵、莫文蔚、于文凤……但这些人都相继离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