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毛泽东遇上六四事件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人物 > 正文
当毛泽东遇上六四事件
作者: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对于陆续有人一朝得志,忽然忘记,又有人不断宣扬,要求新世代主动跟27年来伟大的民间抗争运动及其历史切割,不应再用传统无意义的方式悼念民主先烈,以此作为世代交替先进性的标志,来彰显其本土自主意识的独特,那请先读一读上述两位先哲的金句,再从普世价值和人类良知的角度,独立分析、抚心自问,自然就不会人云亦云。

今年是毛泽东去世及其领导的文革结束40周年,而八九民运和六四事件发生在这之后13年。所以在现实世界中,两者当然不可能在同一时空中相遇,由毛泽东决定这场自发民主运动的结局。但不妨从毛的性格及其讲过、做过的事,去研究毛、邓二人,在对待群众运动时的手法,到底会否相同?

毛害怕一开枪万劫不复

2015年4月24日,笔者在本报神州论坛〈牢记六四毋忘四五〉一文中,已简介了1976年四五天安门事件民主运动中,毛泽东只是下令北京市革委会主任吴德负责清场行动。面对200多万聚集民众,官方只动用1万名首都工人民兵、3000名警察、1600名北京卫戍区步兵。以铜头皮鞋、皮带、木棒作武器,抓获388人,拘捕了其中十分之一人,打伤了数百人。其间没有人带枪,当然由始至终未开一枪。

这是偶然的吗?非也,早在1950年代反右运动,其实已提前反映出毛泽东将会在19年后结束事件的底线。他当时的讲话就是最好的证据。1957年1月毛在内部讲话中曾警告说:“不要轻易使用武力,不要开枪。段祺瑞搞的‘三一八’惨案(作者按:笔者在去年4月3日本报神州论坛〈段祺瑞侄孙(六四)被杀成大时代缩影〉一文,已严肃否定了这一以讹传讹的主流说法),就是用开枪的办法,结果把自己打倒了。我们不能学段祺瑞的办法。”这段话清楚表示毛尚有自知之明,十分害怕一开枪万劫不复,从此威信扫地。他认为党外势力就是要逼他走这一步,所以绝不能上当。还有没有更早的证据呢?当然还有。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在《炎黄春秋》前社长杜导正所著《赵紫阳还说过什么?》有云:“1990年9月27日上午,萧克一位秘书对他说,去年六四时,萧克等7位老上将上书中央,反对开枪镇压。那时我们在萧克身边,七上将上书后,仍有几位上将来电要签名。我们答:你们自己上书吧。萧克在旁补充说,王平也上书了,是单干。他说,事后李先念给张爱萍打电话,说国家已到生死关头,不开枪不行。张爱萍答:我没感到什么生死关头。以后王震打电话给张爱萍批张上书事。张答:我是接受历史教训的。东北解放战争时期,老百姓哄抢我军缴获的军用物资。我们急电中央,请中央指示能否开枪。毛主席答:你们这是要中央承担开枪的责任,办不到!要不要开枪?你们自己决定。这位秘书说,萧克上书后,心情非常沉重。6月3日夜听到大街上枪声大作,萧克难过地说:这下完了!以后两餐饭吃不下去。”

这一段既有历史,又有历史中的历史精彩内容,进一步把毛在建国后反对动用军队向人民开枪的历史加以旁证,并把时间再前伸到约1948年建国之前。为什么他在这一点比邓小平英明?也比邓小平害怕呢?原因在于毛的封建帝皇思想比邓严重得多,对中国历史认识也深刻得多,至死前仍在看《明史》、《二十四史》,自然明白中国历史遍布农民起义,明白农民这样的水能载中共的舟,亦能覆中共的舟,所以才不敢向人民开枪,更遑论动用坦克了。

精于借刀杀人更具封建色彩

但毛不直接开枪,却精于借刀杀人,文革中发动工农和学生斗垮官员、知识分子和右派,更具有封建色彩。故此两人处理群众运动孰优孰劣,实无从说起。只能说毛若能活到六四,天安门应该真的不会死人,但事后大规模监禁、批斗、劳改,情况不一定更好。至于传闻雨伞运动中,当局没有开枪的原因,其实上面已多少能找到答案。不过如果勇武抗争是把成功寄托在这样的浮沙之上,只能说太天真太儍。还是那一句,要抗争就要知己知彼,先好好学习中国古今历史吧。自以为跟历史划清界线,文革早已发生过,结果就是被毛泽东利用了10年。希望下一个10年不会这样。

作者是澳门时事评论员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明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16/0613/753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