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货币大战的硝烟正在弥漫。这一次的新战场在亚洲。
在浓厚的美联储加息预期氛围中,过去短短两周,亚洲多个国家追随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脚步,中国、韩国、泰国纷纷宣布降息。印尼则在2月降息。
韩国本周将基准利率降至1.75%,对这个亚洲第四大经济体来说,这是个创纪录的低点。但韩国央行行长李柱烈(Lee Ju-yeol)极力否认货币战的发生。
这些国家都有理由降息。韩国和泰国担心本币升值。尽管韩元对美元在贬值,但是韩元对欧元今年年初以来已累计升值10%。过去一年,韩元对日元也升值了10%。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韩国长期抱怨日元贬值,因为日元贬值削弱了韩国出口商的竞争力。美元/日元近期突破122,一度创下八年新低。
由于韩国汽车和轮船出口商与欧洲生产商存在直接竞争关系,因此,眼下欧元急跌令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英国《金融时报》文章称,由于年初出口和私人消费双双低于预期,泰国担心本国经济增长的问题。相对于不断走强的美元,泰铢的表现比部分其他亚洲货币要坚挺一些,这可能也是泰国央行考虑的因素之一。
该报道还称,相比之下,中国则是出于对全面通缩前景的日益担忧——中国生产者价格已开启了第三个下滑之年。增长陷入停滞,楼市仍然低迷,人民币汇率则处于前所未有的高点——至少从贸易加权的角度来说是如此。除上述因素以外,更宽松的政策也可能意在平衡资金外流加速导致的流动性紧张。
近期,欧洲和日本的宽松主要依靠购买债券。欧洲央行本周开始大量印钞购买债券,日本也在进行一个类似的方案。
然而,《华尔街日报》指出,这在短期内可能会引发一些混乱。2010年美国扩大QE时,美元走低。巴西等国家认为,此举引发了货币战。
这场货币战可能影响新兴经济体的出口。泰国的降息决定对该国出口商有利。泰国出口商最近一直抱怨泰铢相对强劲。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无论央行官员怎么说,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希望降息可以帮助本国货币相对他国货币走低。
渣打银行驻亚洲首席经济学家David Mann对《华尔街日报》表示,(货币战)其中一个风险是,在美联储可能加息之际,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导致这些国家面临资本外流风险。但欧元区出逃的资本一部分流向了亚洲,缓解了一些担忧。就韩国而言,经常项目盈余也使其对热钱流入的依赖程度下降。
即便不会立即奏效,大幅降息也可能是韩国的唯一选择:韩国担心自己陷入日本式需求低迷、物价下降的周期。
当看到这种风险时,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放松货币政策。
《金融时报》援引经济学家预期称,部分国家将采取更多降息举措,最有可能的是印度和中国,而其他国家则应该会维持原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