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总部在北京的中资媒体多维
重庆官方《重庆日报》2月24日头版刊发了身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23日会见原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的报道。这是自王立军事件后,该报打破延迟至少1天报道薄熙来公开活动有关新闻的“规律”,首次“正常”报道。
中共重庆市委机关报《重庆日报》2月24日在头版显要位置以“本报讯”刊发了记者肖竹的报道称,23日,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市长黄奇帆、市政协主席邢元敏在重庆会见了到访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原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一行,就加强重庆与澳门的合作进行了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王立军事件后,《重庆日报》有关薄熙来的新闻报道延迟至少1天刊出的“规律”首次被打破:薄熙来是2月23日在重庆会见何厚铧的,《重庆日报》24日即刊出了该报道。而此前,薄熙来的相关公开活动,该报的报道均滞后。如2月8日至9日,薄熙来赴云南考察的行程《重庆日报》11日才报道,而《云南日报》早一天即10日就已报道。11日,加拿大总理哈珀访重庆会薄熙来,12日的《重庆日报》头版并未刊出薄熙来的照片,稿件也采用新华社通稿,但13日,《重庆日报》却以“本报讯”刊登报道并“补登”薄熙来与哈珀两人的握手照。
最近的几次公开活动亦然。薄熙来2月13日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17日会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苏辉若,18日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重庆日报》都延迟一天即分别于15日、19日、20日才予以报道。
王立军事件后,外界格外关注薄熙来的动向。而《重庆日报》延迟1天报道薄熙来的“规律”被外界作出了各种解读,海外有众多媒体甚至认为这是“中共高层接管《重庆日报》”的信号。不过,多维新闻记者查阅过往的《重庆日报》发现,该报关于薄熙来的报道延迟至少1天的“规律”远在王立军事件之前就已经存在:比如去年12月19日,薄熙来在中共重庆市委三届十次全委会上作主题报告,《重庆日报》延迟1天即21日才刊出。
据查证,这条“规律”甚至早在2010年就存在:比如2010年8月10日,薄熙来会见了瑞士联邦主席多丽丝•洛伊特哈德一行,《重庆日报》8月 12日刊出了这一报道。但这种延迟报道的情形也有“例外”:比如2010年12月1日,薄熙来、黄奇帆会见了宏碁公司首席执行官暨全球总裁蒋凡可•蓝奇先生及宏碁公司的重要合作伙伴,《重庆日报》12月2日即刊出了相关报道。不过,这种例外相对而言比较少见。
尽管王立军事件和《重庆日报》延迟至少1天报道薄熙来的“规律”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重庆日报》的这种独特报道方式也颇耐人寻味。因为与薄熙来同级别的官员,如身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或者是身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等的相关公开活动的报道一般第二天即在当地官方媒体刊登。
《重庆日报》这种“个性”难免让外界作出各种版本的解读。也有媒体对这种“规律”作出解释的,比如香港《明报》2月22日报道,这种“规律”是因为新闻系科班出身的薄熙来(在1979年至1982年间薄熙来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新闻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不时亲自审查关于自己的新闻报道稿件,选择形象好的图片刊登。报道称,在平日,如果薄熙来公务繁忙,可能由秘书代审。
《明报》的报道还称,当前《重庆日报》关于薄熙来的稿件基本署名“肖竹”,其实并非一个人,而是以总编辑牟丰京挂帅的报道团队,人数至少5人;这些稿件经过报社内部多次审阅后,原本署上每个人的姓名,有时会出现篇幅不长、却有多个“作者”的尴尬情况,后来干脆署名“肖竹”,取“小组”普通话谐音。而《重庆日报》24日所刊发的薄熙来会见何厚铧报道的记者也正是肖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