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何必这么二?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动态 > 正文
《人民日报》何必这么二?
作者:

由于9月中国外汇贮备出现16个月来的首次下降,降幅高达608亿美元,为了避免巨额的外汇贮备下降导致民众的埋怨。近日《人民日报》刊登一篇文章:“经济热点:外汇贮备是谁的?”企图混淆是非,愚弄国人。

文章说,外汇储备是央行用“发票子”这种向社会负债的方式“买”来的, 因此,首先,外汇储备是央行的钱,并且由于它是央行以负债方式形成的资产 。。。其次,外汇储备代表着国民财富,但也不能理解成一般意义上中国老百姓的“血汗钱”。 因为因为“外汇储备还有一部分来自外商投资等资本流入,这部分恐怕谈不上是中国老百姓的‘血汗钱’了”。

针对外汇储备是央行“发票子”“买”来的,但央行每多发一单位货币,老百姓手里的货币就要贬一点值,发得越多,贬得就越多,这相当于央行向全国人民征收了铸币税。因此说到底,外汇储备是老百姓“交税”买来的 这个观点。

“这里错用了铸币税的概念”,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坦言,在金、银本位等商品货币制度下,货币币值与其内在价值之差就是铸币税。比如,一枚币值1文的铜钱,铸造成本(内在价值)如果是0.3文,那么铸币税就是0.7文。“央行通过购买外汇发行纸币,虽然纸币的印刷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但由于纸币的内在价值相当于与其币值等值的外汇,因而不存在铸币税。” 

“至于说新发货币会导致原有货币贬值,那是在封闭经济条件下,由于更多的货币追逐不变的商品,可能会贬值。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新发货币可以换成外汇进口商品,货币和商品之间就不存在你多我少的问题,也就不会导致原有货币贬值”,赵庆明分析。 

晕倒!叫兽、砖家出名了,现在又轮到烟酒员了。的确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新发货币可以换成外汇进口商品 。。问题是如果本币换成了外汇购买了进口商品,外汇都花光了,那央行哪里还来的外汇贮备呢?你有巨额的外汇贮备就是因为当初外汇进来的时候,兑换成的本币,根本就没有再兑换成外币去购买进口商品嘛。

这是什么水平的高级研究员呀?

不要那么不自信嘛。外汇贮备损失了就损失了,反正现在大家也拿你没办法。至于如此愚民吗?

《人民日报》这一版登反对美元的霸权主义,反对量化宽松,另一版就刊登这种自相矛盾的文章。何以至此?

没必要硬坳了!外汇贮备就是完完全全的老百姓的血汗钱。

老百姓想既然你亏这么大,还不如自己也花一点。这是很自然的事。没必要这么小气。大家大家受罪积累下来的钱,总想着自己吃独食,还让外人吃。这样子是很不好的。从满汉全席中,端一碗小菜出来,也是非常必要的。 


否定外储不属于中国百姓是何用意?

作者: 邱林2011-10-18 07:50:54 发表于:博客中国

中国外汇储备是国内千千万万企业或个人用实实在在的商品、能源、资源及隐性的环境代价换来的,是老百姓的“血汗钱”。然而,国内一家主流媒体日前发表题为《外汇储备到底是谁的?能不能分?》的文章加以否定,强调外汇储备是央行的钱,虽然代表国民财富,但不能理解成一般意义上中国老百姓的“血汗钱”,不能无偿使用。
中国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认为,从源头看,外汇储备一部分来自出口,这是国内企业或个人辛勤劳动的结果,可说是中国老百姓的“血汗钱”,这笔财富由央行以外汇储备的形式持有,老百姓以等值人民币的形式持有。而外汇储备还有一部分来自外商投资等资本流入,这部分恐怕谈不上是中国老百姓的“血汗钱”了。
这席话与今年7月国家外汇管理局针对外汇储备属于谁作出的解释如出一辙,即外汇储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通过投放基础货币在外汇市场购汇形成的,与老百姓的“血汗钱”关系不大。外汇储备形成过程中,企业和个人不是把外汇无偿交给国家,而是卖给了国家,并获得了等值人民币。这些交易都是出于等价和自愿的原则,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在外汇和人民币兑换时已经实现。
看了这些所谓的“高见”,我们也许会情不自禁说一句:扯谈!外汇储备不属于中国百姓属于谁?他们不断地辩解是何用意。实际上,中国外汇储备的超速积累,不仅源于“血汗工厂”(劳动力的低工资、低福利)的“廉价输送”(人民币币值长期低估),还源于“只进不出”的中国式的外贸体制或经营传统。
不管是外汇管理机构自己辩解,还是借专家之口辩解,都只能给我们这样的印象:外汇储备既不是百姓的,也不是国家可支配的,而完全是由外汇管理机构自行支配和使用的。因此外汇管理机构既有权利、事实上也已经把它托付国内外“先进的”金融资产管理机构托管,让其在国外“钱生钱”。
人们不禁会问: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是一个穷国,为什么外汇管理机构把这么多钱借给一些富国去消费?而不是用在中国百姓的身上?为什么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外汇储备国家却不能用其为国民办事情谋福利,而只能一而再而三地用来购买美国、欧洲、日本国债,为这些国家的人民谋福利,原来其根源盖在此。
一些所谓专家会这么想也情有可原,因为他们念过的经济学教材里从来不讲这个问题。一个穷国会借这么多钱给富国消费,这在历史上就没发生过,在教科书上也没有学过。其实,3万多亿的外汇储备是属于全体国民所有的在银行里的货币储蓄户的。而并不属于政府财政的,也不是属于人民银行的,银行与外汇部门只是管理者。从理论上讲中国百姓都有权处理自己的钱。然而,政府或金融机构错误的把中国百姓的钱借给美国、欧洲或日本人,从而导致中国百姓平白无辜的损失。
英国《金融时报》曾发表题为《中国买得起意大利》的文章,为中国如何使用3万亿巨额外汇储备提出3点建议:一是可以买下意大利。意大利全部主权债务到2062年的本息之和为3.031万亿美元,与中国外储相差无几;二是可买下美国最大的10家上市公司,从埃克森美孚到摩根大通,或者是欧洲前十五的股份;三是可以囤积250亿桶布伦特原油,这可满足中国近13年的石油净进口需求。
这些建议听起来不错,但离现实却有很大差距。不过,第三条建议仍有可取之处。因为花外汇储备购买石油等大宗商品,总比用于购买美欧日的国债要强得多。换句话说,中国与其购买他们的国债或资产,还不如用这些钱来激活内需,让国民从中受益。因为中国目前正处于努力激发国内消费潜力的正确轨道上。
因此,政府机构在考虑如何使用外汇储备时,应牢记这样的原则: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属于中国全体百姓。基于这一原则,动用这些外汇储备就应为百姓办实事。例如可以把部分外汇放到企业、商业银行和个人的手里,适当的“藏汇于民”;或者根据中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一现状,可划拨部分外汇储备设立“社保补充基金”,为现有的社保基金“添砖加瓦”,确保社保金能长期、持续地按时足额发放。

责任编辑: 郑浩中  来源:博客中国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11/1022/222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