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官方的《环球时报》近日发表署名文章,批评“五毛党”,也就是中国官方雇佣的网络评论员。
文章说,如果有一天,中国不需要“五毛党”来粉饰社会的缺陷和问题,“五美分党”对中国的玷污也不会影响中国民众的判断力,中国社会才算真正成熟。有分析人士指出,《环球时报》作为官媒,公开讨论敏感词“五毛党”,有一定的正面价值,但是也有学者指出,文章貌似公允,杜撰出“五美分党”,但有抹黑网络追求民主力量的嫌疑。
官媒愿‘五毛党'早成历史
《环球时报》5月20号发表署名江肃京的一位北京媒体人的评论文章,题目是“让‘五毛党’和‘五美分党’早成历史”。
文章说,不知何时起,“五毛党”在中国网络上几乎成了“为中共政府说话者”的代名词。文章指出,不能否认,在中国极个别的地方,为了放大某种观点的宣传效果,的确存在着网上发一条为某事说好话的回帖,就得到五毛钱甚至更高物质奖励的现象。
中国甘肃省2010年就宣布组建一支650人的网络评论员队伍,针对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发帖跟帖,目的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中国所谓的 “舆情管理人员”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中国的一个旅游城市的机场,甚至一些县城的中学也会设有“网络舆情管理处”。这些人专门巡视各个网络论坛,快速处理官方认为的负面消息。这些网络评论员就被网民们谑称为“五毛党”。
陈永苗:‘五美分党’为杜撰
但是,北京宪政学者陈永苗对《环球时报》的评论不以为然,他说,环球时报貌似公允的评论事实上也没有走出官方意识形态的控制,他对‘五毛党’和‘五美分党’各打五十大板,实际上是对要求民主声音的抹黑和妖魔化,因为‘五毛党’实实在在存在,而‘五美分党’为杜撰。
《环球时报》的评论说,事实上,国家越繁荣、越强大,出现“五毛党”和“五美分党”的可能性就越小。因为一个强国的社会拥有足够的承受力容纳批评,而强国的自信国民经受国外小额资助诱惑的可能性也很小。
作者在文章中表示,希望有一天,所有赞许和批判中国的网民,能够展开平和与对等的观点争锋和有效的思想交流。到那时,“五毛党”、“五美分党”也会像“万元户”一样,自然地消失在中国社会的进步中,成为中国网络净化进程中“前现代”或“欠发达”时期的历史见证。
但是,陈永苗指出,只要中国专制政府的存在,作者所盼望的那天是不可能出现的。
文章发表后,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人说,《环球时报》的这篇文章等于是昭告了“五毛党”的失败。其实,在甘肃省宣布招聘网评员之后不久,《环球时报》英文版就援引北京大学互联网专家胡泳的话说, “五毛党”成不了气候,只会沦为笑柄,他们会在某时某地起到混淆视听的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并没有杀伤力,反而让大家提高警惕,注意辨别什么是“五毛党”的言论。
陈永苗:大‘五毛党’更要警惕
陈永苗还指出,虽然这些网络“小五毛党”不足为惧,但是,中国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一些鼓吹“中国模式“的学者等“大五毛党’却应该令人警惕,因为他们貌似公正的逻辑却真正能混淆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