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我们的民族创造了一个有一个奇迹,说到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朝,人们脑海中就浮现,万里长城。但是秦帝国另外一项奇迹,却千百年来未被人们发现,这个奇迹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
横有秦长城,纵有秦直道,与延绵万里的长城共同构成了秦帝国北部边疆的重要防御体系。如果说长城像一面横挡着的盾,那么秦直道就是一柄直刺而出的矛;如果说长城是一张拉开的弓,那么秦直道就是一支即将飞出的箭。
今天,长城早已成为名闻天下的世界奇迹,而秦直道却好似成了一个时代的弃儿,渐渐被人遗忘。秦直道果真要成为华夏千古文明的沉寂者吗?
让我们一起走近秦直道,了解一个真实的秦直道。秦直道被称为天下第一道,自然有它的超常之处。秦始皇下令修建这条道路的目的就是为了抗击匈奴。
这条路从咸阳所控的甘泉宫(今陕西淳化县)开始,一路向北,直通边塞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麻池古城),全长700多公里,许多年前,秦朝的军队在这条平均宽度30米的宽阔大道上,只需三天三夜时间,就能从咸阳疾驰到河套地区的前线。由于有了这条“高速公路”。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匈奴“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张弓抱怨。”
历史上,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利用原六国的道路治理而成了“秦驰道网络”,但直道却仅此一条。它的平、直、宽,都符合现代高速公路的特征,其主干道可并排行驶十二辆大卡车。
这的确是一条辉煌伟大的路,最严谨的历史学家也无法掩盖对秦直道的激情。著名历史学家史念海先生这样描述它:一半路程修筑在山头岭上,一半路程修筑在沙漠草原。这是—个巨大的工程,两千多年前就能创修这样巨大的工程,不能不说是历史上的奇迹!
到了汉朝,秦直道得到更广泛的沿用。一直到唐朝以后,由于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这条著名的高速公路中的个别路段才逐渐荒废;到了北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秦直道才和北方丝绸之路一起逐渐衰落。
南段秦直道,穿行在密林中的战备公路。
后来者开始了对秦直道孜孜不倦的探索,但到目前,可以确定的只是这条道路的南段和北段。南边从陕西淳化县甘泉宫遗址开始,沿子午岭山脊往北一直到今天陕西黄陵县。北段基本确定是从内蒙古包头的麻池古城开始,往南逐渐消失在毛乌素沙地中。而中间这一段,到底是从陕西北的定边县,还是从陕北的榆林进入的毛乌素沙地,至今没有定论,不过目前多数人认为秦直道离开黄陵后经过富县、志丹、靖边等几乎笔直向北而去。
秦直道在旬邑县全长约90公里,是距西安、咸阳最近、保存较完整的一段。2005年10月,国家文物局秦直道研究课题组和旬邑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察组,对旬邑县境内的秦直道进行了全面考察,基本弄清了秦直道在旬邑县境内的具体路线。境内整个路段、山脊和高地部分,堑山痕迹非常明显,路面宽阔平坦,一般宽20-30米。
线路顺直,转弯处弯道很大;上下坡道部分路面宽敞平缓,盘旋转弯明显。上下山处最大坡度在10%以下,稍加修整汽车便可通行。县境内大部分秦直道被森林和植被复盖,保存基本完好,是访古探幽的好去处。
当人们得知没有一寸高速公路的旬邑县境内,两千多年以前就有90多公里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一个个跷起大拇指称赞旬邑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北段秦直道,留下多少历史未解之谜。
北段的秦直道,能够确定的只有北端点麻池古城以及鄂尔多斯段(北起达拉特旗吴四圪堵,南至伊金霍洛旗红庆河)。一般认为,秦直道是在今天达拉特旗昭君坟渡口南渡黄河的。
秦直道南渡黄河后,要经过约20公里宽的黄河冲积滩平原,然后还要穿越库布齐沙漠,方能与已探明的秦直道在鄂尔多斯境内的北段遗迹衔接。但如今想要在这些地区寻找秦直道遗迹简直是难于上青天。
秦直道是穿库布齐沙漠而过,还是沿一个弓背形的弧线,由沟谷内绕行库布齐沙漠?如果是直穿库布齐沙漠而过,那么当时的库布齐沙漠规模究竟有多大?两千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穿沙公路又是什么面目?秦直道通过鄂尔多斯后如何穿行毛乌素沙地、与陕西境内的秦直道对接,仍是个谜。
鄂尔多斯博物馆副馆长杨泽蒙介绍,鄂尔多斯境内已探明的秦直道遗迹全长约100公里,无论自然地貌如何,整体只略有来回摆幅,但绝没有弯道。遗迹途经的地区,今天多属高丘陵地区,地势延绵起伏,落差较大,沟壑纵横。凡是途经的丘陵的脊部,绝大多数都被不同程度地开凿——那是施工者为了保证路面不会像海浪一样高低起伏。
站在鄂尔多斯段的直道上,分别向南、北眺望,都能看到“数个山脊豁口一线相通”:一条隐形的直线所经过的丘陵,它们的正脊部位都被人工开凿了豁口。打个形象的比方,就像一个巨大的挖土机按照南北走向,笔直地遇山就挖——豁口的宽度从30~40米不等。
而且对于丘陵低矮下部,也有宽度在20~30米左右的垫土。填垫部分的路基底部最宽者约60米,顶部宽30~40米,残存最厚的垫土现今仍达6米以上,足可见当初工程之艰难。身临其境登高远眺,观者无不为“堑山堙谷,直通之”的浩瀚、宏伟气势所震撼。
当我们沿着秦直道走下来更是惊奇地发现,秦直道选线相当的巧妙——如果整体再向东偏离数公里,自然地貌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高丘陵地貌。
丘陵起伏骤然增大,工程的施工难度、工程量要大大增加;而如果向西偏离数公里,直道将修建在泊江海子盆地中,地基松软,春季翻浆、雨季泥泞不堪,将直接影响到使用效果。纵观鄂尔多斯的地貌及秦直道的走向不难发现,直道的路线是经过极为缜密的勘察后选定的。
很难相信,秦直道这样的路线走向是偶然、巧合。但若是精心选址,那么两千多年前的秦人,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如此精确的北方大地方位概念以及如此丰富的地理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