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A:亲中[共]台商入股香港亚视引发忧虑
华盛顿 Jan 30, 2009 |
亲中[共]的百万富翁台商入股香港亚洲电视的消息引起香港舆论的忧虑。关注的焦点是所谓“中方影响论”。有专家指出,每当香港媒体的股权变更,都必然会对该媒体的编辑方针有所影响。例如亚视这次在农历新年期间在香港转播中央电视台的春晚就引起争议,被香港媒体的文章戏称为“北风那个吹”,担心香港亚视有可能成为中国大陆中央电视台的第十频道。香港亲中的《大公报》则发表文章反驳,称亚视股权变更只要不违法,政府批准不是问题。转播春晚不是政治宣传。
*蔡衍明同意收购12%股权*
农历新年刚过,香港传媒界便传出香港亚视股权变更的消息。据香港多家媒体报导,台湾旺旺集团主席,亿万富豪蔡衍明同意向香港的亚视注资,以私人名义购买亚视原来由荷兰银行拥有的百分之12的股权。
台湾“旺旺集团”是生产米果的食品公司,在中国大陆有庞大的生意。蔡氏家族三个月前收购台湾的中国时报,中天电视等媒体之后,再把其传媒版图伸展到香港,引起此间媒体广泛的关注。
*“红色资本家”*
据香港《明报》报导,关注的焦点在于“中方影响”。香港报纸介绍了蔡衍明的背景,称他名义上是台商,但是大部分投资都在内地,多数时间在上海居住。他标榜自己爱台湾,也爱大陆,与中共高层关系好,被台湾传媒称为红色资本家。
据香港《开放》杂志报导,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陈云林去年11月访台,被困晶华酒店,蔡衍明一直陪伴陈云林左右。包括台湾新闻记者协会的多个台湾传媒组织,曾经要求有关部门彻查蔡衍明入主中国时报集团的动机,是否有中资在背后的操控。
据总部设在美国的一家中文电子媒体报导,中共政府最近拨巨款推进外宣工作。中国有关部门注意到,在目前西方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很多西方主流媒体面临资金紧张甚至倒闭的困难,在这个时候,如果通过一些海外华人来进行资金注入或者收购,外界会解读为市场行为,这对中国来说将是一个非常适当的机会。
*忧新闻自由*
香港立法会议员黄毓民在接受美国之音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过往经验显示,每一次亚视股权变动,都引起对新闻自由的忧虑。
“亚视股权的变动, 过去每一次股权的变动,大家都有这种忧虑。 实际上这反映出香港人对媒体的自我检查非常的忧虑。 管理阶层对新闻和对播出内容的控制,在香港,不要说亚洲电视了,无线电视也是如此。 ”
*孔捷生:直播春晚 离一国一制不远*
香港《苹果日报》发表孔捷生的文章,文章说:“大陆党文化北风南渐,如同雾锁香江的烟雾。亚视首次直播央视春节晚会,更显示一国一制已经为期不远。”
文章还说,以往香港本埠的贺岁骚,喜庆讨彩固然是硬道理,媚俗搞笑压倒一切,但是再庸俗,也没有政治佐料。而大陆春晚何止政治佐料,政治根本就是大年夜的主菜。劲加“党疼国爱”之香精味素酱料,再辅以自豪发酵粉,幸福染色剂和记忆漂白剂,总之,七荤八素,烩成色香味俱全的年夜饭。
孔捷生除了认为春晚节目有政治气味之外,还批评了所谓的灯谜竞猜,认为“那些灯谜简直就是侮辱人类智慧以及导致脑结石的三聚氰胺”。譬如:大二女生为何给温总送围巾?薄熙来的原汁原味为何亮人眼?胡总,温总今年在哪里过春节等“肉麻的马屁灯谜”。
*文汇报文章反驳*
香港亲共的《文汇报》则发表文章进行了辩解。文章说,亚视的股权变化,香港市民和观众,并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电视台是否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节目,更加多元化的娱乐,以及准确翔实的新闻报导。
文章说,春晚作为一个倾全国文艺界之力制作的晚会,本港电视台做出转播,观众可以在众多本地和外国制造的节目中,多一个选择,绝对不是一件坏事。有人指责这是政治宣传,强迫香港观众接受内地的一套文化,还有上纲上线说成是一国一制,真是歪曲事实,胡言乱语,见鬼去吧。
*黄毓民:残酷的现实*
而香港立法会议员,时事评论员黄毓民则认为,香港回归大陆之后,香港的大众传播媒体,尤其是电子媒体,都走向亲建制的方向,没有人敢去得罪中共。 这是个残酷的现实。黄毓民说,一些在香港争取言论自由的时事评论员,很难在香港的主流媒体曝光,他们只有依靠互联网等新兴媒体。
***************************
旺旺传砸204亿买中时集团
**********************************
蔡衍明:旺旺蔡衍明疑违规西进 经部:查处难度高
旺旺集团总裁蔡衍明疑涉违规投资中国湖南旺旺医院,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已展开调查,初步了解蔡衍明在台湾可能已无户籍,不属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规范对象;但若能确认其违规西进投资时仍具有户籍,投审会就会依法开罚。不过,官员坦言,此案查处难度极高。
蔡衍明疑涉违法投资湖南旺旺医院,外传投资金额高达人民币 7亿元;由于蔡衍明在1997年补办西进投资登记时,个人投资金额高达6000万美元,已超出法定金额,依法不能再有任何新增投资,否则就会受罚。
经济部长陈瑞隆今天上午表示,投审会正就此案进行了解,须先确认是否有违法事实,再做进一步处理。
经济部透过商业徵信机构追查,1996年在新加坡挂牌上市的旺旺集团控股公司,资本额为 2亿美元,在台湾有5家公司,在中国有 108家公司,全球合计有128家公司。旺旺集团另有营建、旅馆等事业,但不隶属新加坡控股公司。
旺旺集团以台湾宜兰食品公司发迹,但宜兰食品仅是新加坡控股旗下子公司,这家控股公司股东多为外资银行、金融投资公司,虽然蔡衍明是控股公司董事长,理论上对企业具有实质影响力,但经济部还要□清确切投资关系。
经济部高层官员透露,目前投审会是朝蔡衍明个人投资合法性追查,初步了解,虽然蔡衍明持有中华民国护照,但他在台湾可能没有户籍。依据现行法令,在台未设户籍者不受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规范,也就是蔡衍明若在台没有户籍,根本不受登陆投资相关办法规范。
官员表示,经济部将进一步查证、确认蔡衍明在台有无户籍,以确定他是否适用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如果他目前没有户籍,但在1997年办理补登记之后违规对中国投资,违规当时在台湾有户籍,仍属违法,经济部会针对这部分进行裁处。
目前经济部无法直接与蔡衍明取得联系,相关公文书只能透过蔡衍明之妻或宜兰食品公司代转,查证相当费时。
**************************
金融海啸改变中港台媒体在港"势力"格局
一场突发而来的金融海啸,既打乱了香港经济发展的步伐,也正静悄悄地改变着中港台三地传媒在香港的“势力”格局。
台湾媒体纷纷关闭驻港记者站
据《联合早报》报道,面对严峻的媒体生态,多家台湾驻香港传媒机构已在过去几个月先后撤离香港,其中TVBS(无线卫星电视台)和中天电视台均已关闭香港记者站,并裁掉在港的所有员工。
至于台湾官方通讯社中央社,其香港记者站原本有四名记者,目前也已辞退两人,也搁置了在广州开设记者站的计划。
一名被裁退的中央社驻港记者形容,过去十年,虽然台湾媒体在香港并不活跃,但像此次这样大规模地撤离香港,还是多年来罕见的。
据他分析,台湾媒体关闭驻港记者站,除了与台湾经济不景气有关,另一个原因很可能与两岸开启大三通有关。他说:“两岸三通后,台湾媒体去大陆采访再不用通过香港,直接跑去大陆就行了,这也令香港的中间人角色逐渐淡化。”
香港媒体“瘦身”
事实上,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除了促使台湾媒体关闭在港办事处,也重创香港媒体行业,许多本地媒体的广告收益从去年第四季开始就大幅度下跌,各媒体只好采取各种方法“瘦身”。
继亚洲电视及无线电视去年最早开始裁员行动后,近一两个月来,不少香港平面媒体也先后宣布裁员。《南华早报》及《经济日报》均证实解雇多名员工。其中,《南华早报》解雇30名员工,占集团员工总数约3%。
至于星岛新闻集团及在港、台两地出版《苹果日报》及《壹周刊》的壹传媒集团,则采取减薪措施“瘦身”。据壹传媒发表的通告指出,集团全体员工将从今年2月1日起一律减薪3.5%。估计这次减薪将为集团节省约4000万港元(约773万新元),而受影响的两地员工合计将近4000人。星岛新闻集团则指出,公司旗下的1600名员工平均减薪约4%,回复至去年初加薪前的水平。而集团的执行董事及高级行政人员将划一减薪10%。
中国大陆媒体在香港招兵买马
与港台媒体在香港的发展不断萎缩相比,这场金融风暴似乎没有改变大陆传媒进军香港的决心,许多大陆媒体近期甚至在香港招聘人手。
较早前,广州《21世纪经济报道》及上海第一财经电视台都在香港聘请财经记者,薪酬待遇与本地记者相若。
1997年以前,中国大陆只有官方通讯社新华社及《人民日报》在香港开设记者站。香港回归后,由于媒体驻港仍然要向中宣部申请,部分广东的传媒就选择在深圳开设记者站,然后再委派记者来往香港采访。
不过,随着两地近年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大陆地方媒体开始偷偷地到香港设立记者站。目前,广州的《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及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的新闻频道,都在香港成立了记者站。财经报刊如上海的《证券时报》、《第一财经》、《财经》杂志,还有刚创刊不久的广州《时代周刊》,也已委派记者到香港长期驻点,进行采访工作。
曾经当过驻港记者、熟悉中港媒体运作的前南方报业集团记者陈于龙(化名)指出,香港与大陆近年在经贸、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比以前多,许多香港发生的事件,都与大陆居民息息相关,部分财大气粗的大陆媒体也因此决定在香港设立记者站,报道与大陆有关的香港新闻。
陈于龙说:“尤其是2007年中央政府宣布有意开通港股直通车后,大陆股民对香港财经资讯都很感兴趣,这促使许多大陆财经报刊来香港开设记者站。”他说,到目前为主,大陆记者在香港采访的活动主要以娱乐及财经为主,政治议题由于敏感很少报道。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年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共政府比以往更加注重争取国际话语权。今年中国国家电视台、通讯社及党报巨头正计划大规模扩大海外业务,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新华社要办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要增加驻点国,《人民日报》旗下《环球时报》则要扩版,而香港正好成为他们的一个学习平台。
据《环球时报》的一名员工向《联合早报》透露,《环球时报》英文版Global Times即将于4月创刊,其网站环球网也将同时推出英语频道,目前报社的选址和报纸采编人员的招聘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他说:“报馆高层正考虑与香港英文报章如《南华早报》合作,派大陆记者来香港实习,学习西方先进的采访手法,以加强中国媒体的国际话语权。”
虽然越来越多大陆媒体赴港发展,但一名驻香港的大陆记者批评,香港特区政府至今仍然漠视大陆媒体。他说:“我们好像是无主孤儿,大陆政府不知道我们在香港生存,港府也没有专门的新闻官与我们沟通,有什么官方媒体小圈子聚会也不会通知我们,许多新闻都要自己去主动发掘。”
台湾媒体的一统趋势 红色渗透严重 |
——台湾媒体的一统趋势 |
********************************** 签署网路言论自由 真能捍卫人权? 美国网路三巨头-微软、雅虎及Google于10月28日共同签署全球网路倡议(Global Network Initiative,GNI),誓言保护网路言论自由。这项协议是由网路企业、人权团体、学界及投资人共同签署,这三家公司承诺无论在何处做生意,都会努力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此外,若当地政府要求违反人权,他们将不交出客户个人资料。 小编媒批: 这项协议宣示性质多于实际行动,就如同批评者指出的,该方案并无明确规定具体行动。再则,这些企业大厂真的会放弃在中国大陆的商机吗?从过往的一些案例来看,情况可能不是这么乐观。Google的中国版搜寻引擎,台独、藏独、法轮功等敏感字眼皆被限制使用。微软配合中共政府,关闭中国媒体观察家安替的部落格,雅虎则将中国记者师涛的个人资讯透露给中共政府,导致师涛被判刑10年,可说三大巨头都前科累累。如果中国版的Google仍然无法搜寻到一些敏感的政治资讯,有什么理由相信企业家是玩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