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通告:毒奶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存照 > 正文
中宣部通告:毒奶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无耻到这份上 也就只有崩溃!刘云山:2008年不平凡的经历的启示与思考

今年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多事多难,大喜大悲。上半年,正当我们以喜悦的心情迎接北京奥运会和改革开放30周年时,不期而遇、接二连三地发生了重大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经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面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严峻考验,宣传思想战线按照中央部署,集中力量打了几场大仗、硬仗,有力配合了全局工作,为战胜自然灾害、应对突发事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恩格斯指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如果我们能够对这段不平凡的经历进行很好的回顾总结和理性思考,无论对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还是对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报纸头条:三鹿抓质量精益求精

上半年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对我们来讲,是挑战和磨难,同时也是生动的课堂和鲜活的教材。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进一步加深对一些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认识。

启示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中国制度模式显示出强大生机与活力。一个国家处理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往往是衡量其制度优劣的重要尺度。最近有人把近年来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的表现进行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式救援无与伦比”,“赈灾凸显了中国的制度优势”。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西方一些人虽然不得不承认中国发展的客观事实,但却不愿意承认中国成功背后的政治制度原因。这次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使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甚至一些对社会主义持有偏见的人,也开始正视中国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的特有优势。在今年几场重大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斗争中,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优势显示出巨大威力。一是高效率,能够迅速作出决策并立即付诸实施。地震一发生,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并迅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对抗震救灾作出全面部署,中央领导同志先后深入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与此同时,各地各有关部门启动应急机制,各种救援队伍在最短时间内赶赴灾区展开救援。一位西方学者认为,这可能是有史以来,在和平年代一个国家对重大自然灾害作出的最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二是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能够在全国范围动员起巨大力量、汇聚起强大合力。当地震灾难来临时,党中央一声号令,全国上下一齐行动,专业救援队伍、医务工作者、志愿者从四面八方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特别是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坚决贯彻党中央指示,13万将士日夜兼程开赴灾区,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抗震救灾行动。像这样军地协调、全民动员投入抗震救灾,只有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做到,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才能做到。三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举全国之力攻艰克难。为了抗震救灾,国家战略储备物资紧急调运,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立体救援,数量巨大的帐篷衣物、食品药品、机械设备源源不断驰援灾区。抗震救灾一转入恢复重建阶段,我们马上开展了 “对口支援”。只有社会主义中国,才能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创造出这样的大团结、大协作模式。有境外媒体说:“中国政府调动了巨大人力物力,以全民动员的方式处理罕见的危机,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四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能够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地震发生后,从中央领导到普通群众,全国人民自觉行动起来,到处是支援灾区的行动,到处是捐款捐物的长龙,到处是排队献血的感人场面,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展现了团结互助、关爱他人的新型人际关系。

事实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的中国是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中国。重大灾难使我们更深切地认识到,在未来前进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都要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启示之二: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为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打下了坚实基础。抗击自然灾害、应对突发事件,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综合国力。这次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果不是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国家有足够的财力和物资储备,有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和科学技术力量,有空前强大的生产能力,我们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年财政收入达5万多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比1978年增长40倍和30倍。这些年持续发展积累的巨大财富,为抗震救灾提供了有力物质保障。一是经济实力增强了,使我们有能力拿出巨额资金用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目前,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61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550多亿元,几乎相当于改革开放前国家年财政收入的一半,有力保证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资金需要。同时,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普通百姓有了慷慨解囊、奉献爱心的实力。目前,国内外各界捐赠款物总计达585 亿元,群众个人捐赠创了历史之最。二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使我们能够更加快捷高效地实施救援。从空运到水运,从铁路到公路,立体化的交通运输网络为运送救援队伍和救灾物资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抗震救灾中,充分显示出科学技术的力量,遥感飞机、生命探测仪、应急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等现代科技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决策部署的科学性,而且增强了救援工作的有效性。三是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高,为我们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许多国家都捐赠了资金和物资,十几个国家政府和组织派来了救援队,还有许多国际友人通过各种途径为中国抗震救灾献计献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国家关注我们、援助我们?这固然有人道主义方面的因素,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年中国实力增强了,在国际上的分量增加了,朋友更多了,许多国家看好我们的发展前景,愿意同我们加强交往、增进友谊。

事实充分证明,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30年发展积累起来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是我们战胜困难和风险的力量所在、信心所在。正是由于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们国家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我们要始终牢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启示之三: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以人为本使我们党更具凝聚力感召力。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是一个特殊的考场,直接检验着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检验着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非常时期、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再一次交出优异答卷,人们看到了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政党,看到了一个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的伟大政党。

这些年来,党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应当承认,少数党员干部腐败堕落,影响了党的威信,损害了党的形象。有人借此怀疑党的先进性,甚至否定党的领导。今年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斗争,以灾难这种严酷的形式验证了我们党的先进品格和执政能力,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不愧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一是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彰显了党的执政理念的强大感召力。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在抗震救灾中,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生命放在第一位,每一项举措、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人而展开,从搜救被埋人员到医疗救护、卫生防疫,从生活安排到情感关怀、心理安抚,无不表现出对人的关爱,让人们感受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力量。特别是设立全国哀悼日,更是以国家名义凸现了对生命的尊重。正是由于坚持以人为本,才使我们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巩固和扩大,才使我们党具有天下归心、全民聚力的强大领导力量,具有在危难时刻振臂一呼、举国响应的号召力。二是党中央心系人民安危,迅速反应、周密组织、科学调度,充分展现了高超的领导水平和危机处置能力。面对严重的地震灾情,中央连续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和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迅速建立指挥协调机制、紧急救援机制、社会动员机制,表现出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情怀,表现出卓越的科学决策和应急反应能力。根据抗震救灾的进展,党中央、国务院准确把握形势、及时调度部署,紧紧抓住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环节,使整个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展开。三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大于一切,危难关头冲得上、关键时刻豁得出。在抗震救灾中,哪里灾情最重,哪里就有共产党员。有的刚从废墟中爬出来,就不顾一切地抢救受伤群众;有的强忍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全身心地投入抗震救灾。这些共产党员以自己的模范行为,生动诠释了什么叫信念、什么叫奉献、什么叫担当,成为灾区人民的“主心骨”、受灾群众的 “贴心人”。人们深有感触地说,危难时候能够顶得起天的是共产党,有党在就有信心在、有力量在、有希望在。

事实充分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把13亿人的力量凝聚起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一个又一个风险,就是因为始终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要清醒看到,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党员意识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是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重要前提。我们一定要把增强党员意识作为执政党建设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来抓,引导广大党员坚持用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把党员的责任融入到灵魂、血脉之中,深入到精神、信仰之中,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在各自岗位上为党分忧、为民尽责。

启示之四: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蕴藏着巨大的爱国热情和精神力量,越是危难关头越能凝聚起强大的民族力量。重大灾难往往能够检测出一个民族的思想品格、道德素养和精神力量。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崇高精神和强大力量,展示出时代造就的责任意识、开放观念和进取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新的磨砺和升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得到进一步彰显和弘扬。正如境外媒体评论所说,“中国人又一次表现出了临危不惧的勇敢、挺立不屈的坚韧和空前无比的团结”。

长期以来,人们对我国经济发展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对精神领域则有各种议论。有的认为,经济上去了,但人心涣散、道德滑坡了;有的担心,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会不会使人们丧失责任和良知,在日益丰盈的物质绿洲中走向贫瘠的精神沙漠。还有人对年轻一代不放心,认为 “80后”、“90后”在娇宠的环境中长大,没有经历过艰苦,不懂得责任,担忧这代人是否靠得住?在今年接二连三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面前,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年轻一代以优良的素质和崭新的风貌,消除了人们的疑虑。一是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遭遇严重挑战时,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华夏儿女焕发出空前的爱国热情。当达赖集团和西方敌对势力制造事端、向我发难,当奥运火炬境外传递遭到干扰破坏,全国人民和全世界华人空前地团结起来、行动起来,纷纷表达对祖国的支持,许多国家的华人华侨和留学生自发举行示威游行,用和平的方式反击西方偏见,迅速形成了大规模反对分裂、支持奥运的爱国浪潮,让西方社会和媒体深感震惊。更为可贵的是,无论是社会各界的民意表达,还是海外华人的抗议活动,都有理、有力、有节、有序,表现出高度的自觉和理性,显示出广大民众爱国热情的表达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理智。二是在罕见的自然灾害面前,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展现了无比坚强的意志品格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伟大民族精神铸就了新的历史丰碑。在巨大灾难面前,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从容、坚定和力量、韧性、勇气,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中国人民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的英雄气概和伟大壮举,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在抗御灾难中格外团结坚强的中国,看到了一个国家凝聚力、民族自信力、国民向心力空前强大的中国。三是在空前的灾难和严峻的考验中,年轻一代表现出令人惊叹的理性、责任与担当。在今年这几场特殊斗争中,年轻人的表现深深地教育了我们,让人们看到了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特有的风采。在反击西方一些媒体对拉萨“3·14”事件歪曲报道的斗争中,年轻人自觉地担当起维护祖国利益和民族尊严的责任,采取多种方式表达意愿,发出了“不能让祖国受委屈”的呐喊。当汶川地震发生时,年轻一代乃至许多少年儿童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无私和无畏,受到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事迹尤其令人感动、令人震撼。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到处活跃着20岁左右的年轻军人、公安干警、消防战士、医护人员和新闻工作者以及众多的青年志愿者,年轻一代的精神、意志和热情让整个社会刮目相看。他们以浓厚鲜明的时代气息、开放自信的主人翁姿态,成为爱心与希望的传递者、光大者,成为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弘扬者。正如有的媒体所说,有了抗震救灾的磨练,有了生与死的锻造,年轻一代大有希望,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大有希望。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一个民族要自立自强,不仅要通过发愤图强积累强大的物质基础,而且要通过艰苦奋斗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可以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不断培育,但更容易在历史的紧要关头、民族的重大事件中瞬间迸发。我们要十分珍惜在与重大灾难斗争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作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贯穿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之成为我们不断开创新局面、开辟新未来的不竭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 王笃若  来源:求是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08/1005/105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