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下 大陆人有何理由觉得挺侥幸?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全球金融危机下 大陆人有何理由觉得挺侥幸?

 

编者按:Lehman Brothers的最终破产性保护和美林证券的惨遭收购,一时使美国经济陷入剧烈萎缩动荡,中共媒体此时正开动马力大大唱衰美国经济,让大陆人觉得只有美国发生了重大的经济问题,进而要"反省"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就差大唱"社会主义好,资本主义遭"了.

认为只有美国才有次贷危机,殊不知自己的次贷危机实际上比美国严重十倍,百倍不止,美国这个世界经济的发动机感冒,大陆就要住院,美国住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就要下病危通知,这是世界经济的铁律,拼命鼓吹,唱衰美国的中共,这次必将遭到报应.

 

面对此次潜在的全球性性的经济危机,我们建议您缩紧裤腰带,尽量减少现金支出.

而身在西方的海外华人们衣食住行应该是无忧的. 以美国为例,美国FDIC对商业银行都有严格的管理和保险制度,因此没有参与次贷的和资金比较充足的商业银行都没有太大问题,最多到自己所在的银行算一算哪些是FDIC保险的那些不是,然后重新调整一下存款结构,就可放心了.

而以中国大陆的银行和"国家"信誉来讲,在面对经济危机金融崩溃时您如何做?不用我们说了吧.

次债危机源于中国,损失最大的也是中国

文章提交者:tiantianfang

可能很多人看到美国在闹金融危机,觉得挺侥幸的。暗自庆幸这次危机没有发生在中国。

其实,我想告诉大家的就是,这次次债危机源于中国,最大的损失也是中国。

一、前次东南亚金融危机和这次美国金融危机

大家对前次东南亚金融危机还记忆犹新吧。索罗斯可能就是在那个时候为大家所熟悉的。

那么这两次危机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相似之处在于两次危机都是金融系统漏洞所造成,并被国际对冲基金所利用。

不同之处在于,东南亚金融危机亏的是东南亚国家,赚的是美国为主的国际对冲基金。钱从东南亚转到了美国的口袋中。

而此次危机,亏的是美国的一些大的金融机构,赚的也是美国的一些大的金融机构。钱从美国的一个口袋,换到了另一个口袋。

当然,还有一个相同之处是,处于底层的普通老百姓遭到了洗劫。

所以,我对美国救助处于危机的机构不以为然。

从中国的角度来说,更加不应该支持美国救市。因为7000亿美元的救助,最终换来的是美元的大幅度贬值,最终是全世界人民买单。

所以,中国应该聪明点,不要去支持美国救市。因为这次金融危机,钱无非是从美国的左口袋转到了右口袋。

二、此次金融危机的起源

可能有人说,问题出在美国监管机构的松懈,没有尽到责任。

这些都有道理,没错。但这些都是外因。

真正的内因是全球经济失衡,再加上美元的滥发造成的。钱多了,只要找到一个漏洞,就会积累泡沫。无非是这个泡沫在哪里积累,在哪里破灭而已。这是不可避免的。

(千万不要信“要又快又好地发展经济”,这是不可能的。)

如果仔细看看世界经济的运行情况,你会发现,这次危机和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有关,和中国的长久以来片面追求高增长速度有关。

看看我们前几年的外贸出口(出口对中国经济的贡献超过70%)。

我们国家的退税政策,让外贸极大增长,赚了大量的美元。

可是,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没有退税,外贸企业还能赚那么多吗?很多外贸企业,一件衬衣才赚几毛钱,如果没有这种退税,能活下去吗?

而美国人养成了习惯,多发美元,就能消费那么多。更加好的是,有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 愿意以那么低的价格出售劳动力,出售产品。

那么,我们赚到的美元又干什么了呢?买美国的国债,这样,美元投放的又更多。

可见,这次次债危机,真正的起源在于世界经济结构失衡,尤其在于有中国这种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国家在那里推动。所以,美元越来越多。钱多了,无论哪里出来一个漏洞,就会积累成泡沫。随后就是泡沫破裂,造成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

(上面的话可以这么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大一部分是贡献给了美国的经济发展,或者是,我们在替美国人发展经济,而且有我们国家的退税政策支持。这是中国用国家税收补贴给美国人消费。)

我重复一遍,这是中国用国家税收来补贴给美国人!

更为可气的是,钱多了,它还会来欺负你,给你来个高抛低吸,来收购你的公司。

这次危机,表面看好像美国很多大金融机构倒了?那么它们亏得钱跑哪里去了?金融衍生品交易无非就是机构之间的对赌,有机构亏了,那就有赚的。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数还是在美国啊。只不过是左手倒到右手。

三、此次金融危机,最大的吃亏者是中国

为什么这么说?表面上看,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啊,人民生活有了显著的提高呢。

不错。中国人民生活是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关键的问题是提高了多少?是否中国人民享受了应该享受的成果?

如果你再仔细研究一下经济,你发现,原来这次金融危机吃大亏的是中国。中国的吃亏是隐形的,但也是最大的。

首先,美国的救两房,救其它金融机构,就是在盘剥世界其它人民,尤其是中国。

美国人有钱消费,从中国买进由中国国家税收补贴的各类廉价的生活品。中国的家具,中国的钢材等等,不一而足。他们的投资其实最终是从中国那里借钱来的。

所以,救市就是维持这种关系而已。并且是通过让债务贬值来维持这种关系。

所以,中国人民用国家补贴的税收换来的美元在那里不断地贬值。

你说,最大的损失是不是中国人。本来就出口一件衬衣才赚几毛钱的,最后还要拦腰斩一刀。

美国的美联储,通过低利率,发行大量美元。这些美元的发行,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变态的高速增长。而这些增长带来了什么呢?带来了中国人民劳动的迅速贬值。

大家都有一个感觉--中国人民很勤劳,但很累,一点都不幸福。

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会这样。

假设你10年前有10万元存款。那么,看看现在的购买力是多少?那么,你现在的100万存款,在20年后的购买力又是多少?改革开放三十年,肉价涨了多少?

而你的劳动(你积累了那么多年的劳动),就这么迅速的贬值。主要原因就在于,经济发展速度太快了。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这就是很多中国人买不起房子的原因。是的,你那么辛苦劳动,结果还是买不起房子。

想要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让房价大跌,几乎是不可能的。连猪肉价格都那么大涨,何况房子呢?

我们再看看现在的社会问题。离婚率高,自杀率高,就业率不高。所有这些“高”和“不高”因素,都会在今后暴露无疑。一旦危机出来,这些都会推波助澜。

再看看现在的年轻人,要么找不到对象,要么结婚了不生孩子。因为结婚和生孩子,都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也就是说,美元大量发行带来的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虽然让人民生活有了提高,但人民的劳动也在大幅度的贬值。

按每年10%的速度来算,7.2年前的劳动就会贬值一半。就是你7.2年前积累的100元,就变成现在50元的消费能力。有可能还不止。

而这些贬值的结果就是,劳动成果被美国人民拿走了。不是拿走了一点点,是拿走了很多。

也就是改革开放让你的生活提高了很多,但你却很累很累。其实你原本可以享受更多的你的劳动成果!

四、下一个危机

中国,必须把经济发展速度降下来。只有能让人民的劳动成果得到最大的保全的前提下,经济发展才有意义。

否则,再过10-20年,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时候,危机就会出来了。以前的劳动大量贬值(有一部分转移给了美国人民),生活会变得异常艰辛。诸多社会问题会一并出现。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这帮变老的老人可能掀不起大风浪了,不会对社会稳定造成危害了。

再说了,没有民生,纯粹的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呢?中国,赶紧把经济速度降下来吧,把重点放到经济结构的平衡还有民生上。

不要为了一个纯粹的数字。中国已经牺牲了一代下岗工人了,不要再牺牲更多的人了。

经济发展要适度才是硬道理。

放弃“又快又好地发展经济”这种幼稚的想法吧。这又是一句忽悠人的说法。

******************************

哈继铭:中国房地产泡沫不逊美国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昨天就美国金融危机发布报告,指出中国应该在金融危机中汲取一个教训:即宽松的货币政策易引发资产价格泡沫,给日后金融系统危机带来潜在风险。哈继铭表示,中国过去几年的房地产泡沫程度相比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需要采取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否则泡沫破灭将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家庭月供收入比居高不下

  哈继铭在报告中认为,美国本轮危机的根源是2001年IT泡沫破灭后,美联储为抵御经济衰退而大幅降息,宽松的利率条件刺激了房市泡沫,而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品又加速了泡沫的膨胀,最终泡沫破灭造成金融危机。

  哈继铭表示,中国过去几年的房地产泡沫程度相比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据该报告中对中国几个主要城市的调查数据分析,2008年样本城市的家庭平均月收入为6453元,而在目前房价下家庭月供收入比达到了惊人的75%,房价需要下降42%才能使月供收入比降至40%;即使是对于收入排名前60%的中高收入家庭而言,2008年的平均家庭月收入也只有9311元,这部分人群目前房价下家庭月供收入比也高达54%,房价需要下降19%才能使其月供收入比降至40%。据此可见,房地产的泡沫化程度相当高。

  房地产业下滑系银行惜贷主因

  美国的房产泡沫破灭留给中国怎样的警示?对此,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的鲁政委指出,从整个宏观经济发展来看,中国现在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两个——一个是外部经济局势,即眼下金融市场的混乱以及全球经济下滑;而另一个风险就是国内房地产业。他认为政府应该审慎评估房地产市场,采取积极措施,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鲁政委认为,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从房地产看消费,再从消费看其对经济的影响,但正确的视角应该是从房地产看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一旦资产负债表恶化,那么企业融资条件恶化,相比消费而言,对经济的打击要大得多,即便消费不走弱,实体经济也照样会恶化。

  谈到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萎靡,鲁政委担心地指出,“假如房地产普遍下滑10%左右,银行的坏账率会显著上升,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会让银行出现极端严重的惜贷情绪,这可能危及到实体经济。”

         房贷测试不一定准确反映风险

  目前国内监管层和银行已经注意到了房地产的风险,并进行房地产压力测试。根据市场上一种简单化的估计,普遍认为房价下跌15%并不会对银行带来风险。

  对此,某国内银行房贷部门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15%只是一种简单化的估计,即假定房地产价格的评估没有出现误判,但是有的时候这种误判的确是存在的,比如把150万的房子最终按200万、300万贷出去。尤其是过去转按揭风行的时候,金融机构为了争夺银行贷款,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据记者了解,这种情况在一段时间内的确存在。一位姓张的买房者就曾透露,去年买房时,房屋中介就为他出点子,首付不足可以把房价抬高,100万写成300万,如此一来其他都可以从银行贷款。

  上述银行房贷部门人士对记者表示,类似这种炒作的不规范都是实际贷款中会碰到的问题,因此账本数据和现实是会有出入的。

  流动性过剩是元凶?

  哈继铭指出,房地产泡沫形成的根源在于宽松的利率条件和大幅降息的政策。对此经济学家许小年也指出危机的根源在于货币供应超出了实体经济的需要。

  鲁政委表示,金融市场周期性的出现价值偏离正常估值是正常规律。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国家的宏观调控能成功控制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和股市的泡沫,这说明事前难以甄别什么时候价格过高,货币政策过松。

********************************

Epic Selloff: Dow Plummets 504 Points



The Dow suffered its worst percentage loss in more than six years Monday as the markets were slammed by an historic weekend that left Wall Street without financial giants Lehman Brothers and Merrill Lynch.

The momentous selloff came as insurance giant AIG lost more than half its value and crude oil futures plunged more than $5, closing below $100 a barrel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March.

Today's Market

The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fell 504.48 points, or 4.42% to 10917.51, the Standard & Poor’s 500 lost 58.17 points, or 4.65%, to 1193.53 and the Nasdaq Composite slid 81.36 points, or 3.60%, to 2179.91. The FOX 50 dropped 39.47 points, or 4.37%, to 863.37.

The losses brought the Dow below the psychologically-important 11,000 threshold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July 16. It was the index's sixth-largest point decline ever and the biggest since the aftermath of the Sept. 11, 2001 terrorist attacks.

The markets went into a tailspin in the final minutes of the day, reflecting anxiety over AIG (AIG: 4.76, -7.38, -60.79%), Tuesday's Federal Reserve policy meeting and an upcoming earnings statement from Goldman Sachs (GS: 135.50, -18.71, -12.13%). The VIX, a measure of market volatility, jumped 23.5% to 31.7 on Monday.

“This is a very bad situation and people are justifiably concerned," said Michael James, senior equity trader at Wedbush Morgan Securities in Los Angeles. “Right now it's sell first and ask question later.”



AIG (AIG: 4.76, -7.38, -60.79%) closed 61% lower as Wall Street continues to fear for the insurer's mortgage-related losses and liquidity situation. Bank of America (BAC: 26.55, -7.19, -21.31%) dove more than 20% after unveiling an unexpected $50 billion bid to acquire financial powerhouse Merrill Lynch (MER: 17.06, +0.01, +0.05%). AIG and BofA combined to account for almost 120 points of the selloff on the Dow. Coca-Cola (KO: 54.75, +0.25, +0.45%) was the lone Dow stock that managed to close in positive territory.

The $639B Bankruptcy

Wall Street emerged from the weekend in crisis mode and with a completely reshaped financial sector.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crisis is Lehman Brothers (LEH: 0.21, -3.44, -94.24%), which after 158 years in business filed for Chapter 11 bankruptcy protection as it becomes the latest victim of the credit crisis. Valued at $639 billion, Lehman's is the largest bankruptcy filing in U.S. history -- easily surpassing the collapses of Enron and WorldCom combined.

The demise of the nation's fourth-largest investment bank comes after potential suitors, namely Barclays (BCS: 21.48, -3.70, -14.69%) and Bank of America (BAC: 26.55, -7.19, -21.31%), pulled out of negotiations over the weekend. The federal government resisted calls to offer the same kind of financial assistance offered when JPMorgan Chase (JPM: 37.00, -4.17, -10.12%) bought Bear Stearns in a fire sale in March. Lehman, whose shares hit 52-week highs of $67 last November, closed at 21 cents on Monday.

“The immediate response is this is a worst-case scenario” or very close to one, said Art Hogan, chief market strategist at Jeffries & Co. “Lehman not being able to find a buyer is startling, if not scary.”

While Lehman filed for bankruptcy protection with the U.S. Bankruptcy Court of the Southern District of New York, the company's broker-dealer subsidiary and other parts of its business were not included in the filing. The bank said its customers may continue to trade while Lehman winds down its business.

Lehman has reported a string of massive quarterly losses tied to the investment bank's bad real estate bets. Unable or unwilling to raise cash, Lehman's stock plunged 77% last week as Wall Street began to predict bank's demise.

To help the surviving banks navigate the end of Lehman Brothers, a group of Wall Street banks created a $70 billion lending program to ease a credit shortage. Each of the ten banks, which include Citigroup (C: 15.24, -2.72, -15.14%) and Goldman Sachs (GS: 135.50, -18.71, -12.13%), committed $7 billion to the pool.

"As awful as Lehman is, it's not enough to bring down the financial system. It's one step closer to cleansing the system but… the collateral damage will continue to cause a lot of pain through next year," said Peter Boockvar, equity strategist at Miller Tabak.

Insurer in Turmoil

AIG (AIG: 4.76, -7.38, -60.79%) quickly took over as Wall Street's latest punching bag, seeing its share plummet as it becomes the focal poin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ver the weekend, reports swirled that AIG plans to sell various assets to raise an additional $40 billion to avoid a potentially-fatal credit ratings downgrade. AIG has sought help from the Federal Reserve, the state of New York and even billionaire investor Warren Buffet, according to published reports.

The selling didn't stop even afte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reported the federal government has asked JPMorgan Chase (JPM: 37.00, -4.17, -10.12%) and Goldman Sachs to lead a $70 billion to $75 billion lending facility for AIG. The Federal Reserve has hired Morgan Stanley (MS: 32.19, -5.04, -13.53%) to review the central bank's options regarding AIG, Reuters reported.

While Reuters reported that Buffett and AIG are no longer in talks, New York state signed off on a deal allowing the insurer to access $20 billion of its policyholders' assets as collateral. New York Gov. David Patterson said AIG is financially sound and that the plans amount to a bridge loan, not a "government bailout."

AIG reportedly rejected a cash infusion from several private-equity firms due to unfavorable terms. AIG has lost $18 billion over the past three quarters as the insurer was slammed by mortgage-related losses.

Merrill Lynch

Seeking to avoid Lehman's fate, iconic brokerage house Merrill Lynch (MER: 17.06, +0.01, +0.05%) agreed to sell itself to Bank of America (BAC: 26.55, -7.19, -21.31%) for $29 per share in an all-stock transaction that shocked Wall Street. The deal, which is subject to shareholder and regulatory approval, presently values Merrill at $50 billion. Shares of Merrill soared during intraday trading but closed flat and off by $12 from the offer price.

Merrill has also been slammed by bad bets in the housing market, posting $40 billion in write-downs and credit losses over the past year. The selling price represents a 70% premium from Merrill's close on Friday, though the company's shares plummeted 36% last week to its lowest level in nearly 12 years.

The bears on Wall Street appeared ready to set their sights on Merrill following Lehman's demise. While CEO John Thain was unable to turn Merrill around and allow it to keep its independence, he was able to make sure shareholders weren't left completely empty-handed.

Crude Diving

Mostly overshadowed by the turmoil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crude oil plunged as much as $7 Monday morning, closing solidly below $100 a barrel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March. Crude closed down $5.47 to $95.71 a barrel.

Oil prices have been in free-fall mode since eclipsing $147 a barrel in early July. Crude has been under assault from fears a global economic slowdown will further weaken demand.

“There is a perception [that] the economic world crumbling around us [has] done more damage to demand than supply," Phil Flynn of Alaron Trading told FOX Business.

Not surprisingly, energy stocks like Sunoco (SUN: 38.18, -9.67, -20.20%) and Valero (VLO: 31.19, -4.68, -13.04%) took a nosedive on Monday. The energy sector declined by almost 8% as a group.

Another Pivotal Day

Tuesday promises to be another huge day on Wall Street as the Federal Reserve is scheduled to make its announcement on interest rates. In a reversal, the markets are now betting there is a 60% chance the central bank will lower interest rates by a quarter of a percentage point.

Previously, Wall Street had bet the Fed would hold interest rates steady rather than risk fanning inflationary risks. However, over the past several weeks inflation fears have cooled as oil prices have plunged and the turmoil in the financial markets has only worsened.

Goldman Sachs will take center stage early Tuesday as the financial giant is scheduled to report its quarterly results.

"Whatever Goldman says tomorrow is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anything the Fed can say," said James, the trader from Wedbush Morgan. If Goldman has anything bad to say, "tomorrow could be very ugly."

Corporate Movers

Washington Mutual (WM: 2.00, -0.73, -26.73%) lost more than one-quarter of its market cap on Monday as Wall Street wonders how the nation's largest savings-and-loan will survive the financial crisis. Analysts at Keefe, Bruyette & Woods predicted WaMu will need to raise up to $5 billion to counter expected credit expenses of $23 billion through 2009. The situation at WaMu comes as CEO Alan Fishman enters his second week after replacing Kerry Killinger.

Fannie Mae (FNM: 0.61, -0.13, -17.56%) and Freddie Mac (FRE: 0.39, -0.07, -15.21%) may not be able to give their chief executives "golden parachutes," the Journal reported. The mortgage giants' regulator told the newspaper such severance payment won't be allowed to be made to Daniel Mudd and Richard Syron. Fannie Mae and Freddie Mac, which own or back more than $5 trillion of U.S. mortgages, were seized by the government earlier this month due to fears they would run out of cash.

General Electric (GE: 24.60, -2.15, -8.03%) saw its shares dive to five-year lows on more concerns about the corporate conglomerate’s financial business. GE’s financial-services operations account for almost half of the company’s revenue. There is also growing anxiety over when GE will sell its private-label credit card business.

Electronic Arts (ERTS: 43.30, -1.69, -3.75%) ended its marathon efforts to acquire Take-Two Interactive (TTWO: 16.57, -5.32, -24.30%), the video game publisher of "Grand Theft Auto." Shares of Take-Two lost one-quarter of their value Monday. EA, which makes "Madden" and other video games, had entered into confidential talks with Take-Two last month after dropping a hostile bid for its rival.

Data Dump

The government said industrial output declined by an unexpectedly steep 1.1% in August, the worst one-month decline since 2005. Economists had been forecasting a more modest 0.3% decline. The Federal Reserve said auto production led the declines, plunging 11.9% last month.

Global Markets

European markets plummeted in reaction to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Dow Jones Euro Stoxx 50, the index that tracks the 50 largest companies in Europe, plunged 126.85 points, or 3.87%, to 3151.17. The FTSE 100, London's benchmark index closed down 212.50 points, or 3.92%, to 5204.20.
People also read...
Lehman Readies for Bankruptcy
[2008-09-14]
business, lehman, click here to read more about that story., lehman readies for bankruptcy, fox business
20918 visitors also liked this.
WSJ: Bank of America to Buy Merrill Lynch for $29/Share
[2008-09-14]
merrill, merrill lynch bank of america, banks, americas, merrill lynch
13258 visitors also liked this.
Banks Roll Out $70 Billion Loan Program
[2008-09-14]
business, lehman, fox business, possible outcomes for lehman brothers, fed moves to combat financial crisis
4976 visitors also liked this.
Report: Lehman Investment Unit Gets Offers From Bain Capital and Clayton Dubilier & Rice
[2008-09-13]
lehman, report jpmorgan in talks to purchase wamu, lehman's fate on the line, business, report lehman's future takes shape
2204 visitors also liked this.
Greenspan: Other Big U.S. Finance Firms May Fail
[2008-09-14]
lehman, lehman readies for bankruptcy, germany urges us to develop lehman solution, click here to read more about that story., lehman on the brink
1204 visitors also liked this.
powered by Baynote


Click here to find out more!
Market Snapshot

* Indices
* Movers
* Loan Center

DJIA

-504.48

10917.51
Nasdaq

-81.36

2179.91
S&P 500

-59.00

1192.70
FOX 50

-39.47

863.37

Symbol Last Price Netchange Volume
AIG 4.76 -7.38 739.45M
QQQQ 42.08 -1.35 616.52M
SPY 120.09 -6.00 478.82M
LEH 0.21 -3.44 464.46M
XLF 19.09 -2.06 451.19M

**************************

美金融爆发大危机,王歧山铁腕救中国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713745.html

发表于 2008-09-16

9月15日,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是处在惊惶中的。反正笔者,很有些紧张,打开电脑,标题就惊骇而至:“雷曼做好申请破产准备,华尔街投行匆忙应对”;“格林斯潘:美金融危机百年一遇”;“全球将发生严重金融危机”;……

上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的惨烈,笔者只是听闻;但1993年、1994年中国经济“疲软”和1978年、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凶险,笔者是亲历的。所以,见到“美金融危机百年一遇”、“全球发生严重金融危机”的字眼,如何不心惊肉颤!

新闻报道说,由于美国银行和英国巴克莱银行先后退出收购谈判,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在9月14日申请破产保护。受消息打击,美国股指期货周一在场外交易时段急挫,道琼斯指数期货下挫超过三百点,标普五百指数期货也下挫超过3%,美元汇率也都显著下挫。欧洲股市下挫3.1%;台北下挫4%;新加坡及菲律宾都下挫超过3%。内地、香港、日本及韩国股市周一休市。全球最大债券基金经理格罗斯表示,雷曼一旦破产、投资者的平仓将掀起金融海啸。雷曼兄弟投资银行牵涉太广,如它破产关门,美国的信贷市场、美国金融危机会进一步恶化。当然,也会导致全球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

据悉,美国政府官员和银行业巨头12日开始召开紧急会议,讨论雷曼兄弟的前途问题,并试图恢复市场信心。由于美国政府拒绝为这次收购提供保证,两大热门买家美国银行和巴克莱银行9月14日相继退出谈判,拥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最终申请破产。

接近美国财长保尔森的消息指,保尔森仍然强烈反对动用公帑拯救雷曼兄弟。美国联储局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大型金融机构的倒闭事件;并指出,一旦出现严重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都会造成冲击。

最近半年以来,美国金融业动荡难平。美国五大投行中的贝尔斯登已经破产,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大房贷融资巨头被政府接管,雷曼兄弟公司正面临清盘危局,有着94 年历史的美林又被收购。市场还传出美国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正考虑出售或拆分资产的消息;美联储也宣布了针对金融机构的贷款新措施。对此,格林斯潘9 月14日说,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这场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与之印证的有香港明报报道,美8月份法拍率继续上升,比去年同期上涨27%,上升至历史纪录水平。房地产低迷销售、房屋价值缩水、房贷紧缩政策、走缓的美国经济以及高涨的燃油价格,已让美国房主没有抵御法拍的能力;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房地产业颓势,似未显出将会减弱的迹象。

彭博社则报道,雷曼事件尚未解决,华尔街正酝酿另一企业危机。美国最大保险企业美国国际集团股价上周急泻46%。据说,AIG信贷违约掉期差价已经急涨超过150个基点,徘徊850个基点至920个基点之间,信贷违约掉期差价较雷曼还要高。消息引发市场恐慌抛售,股价在9月12日单日急跌31%至12.14美元,创92年2月以来最低水平。

在美国经济如此凶险的情况下,中国的对策,是国民最关心的事情。

早在美国救“两房”消息传出后,《澳门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说,环顾全球主要经济体,一致公认中国最擅长干预市场,这是因为中国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西方国家亦经常基于各种政策目的而指责中国干预市场;美国出手救“两房”,而内地至今仍坚决不救股市,无疑更像是恪守市场经济的原则。

文章分析认为,美国以前毋须政府真金白银救经济,是基于美元金融市场在全球无可替代的地位。从国家到机构到个人,美元资产一直是最佳保值和避险工具,尤其资产庞大的国家外汇储备,美元资产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全球各地长期送钱上门,解决了美国很多金融和经济问题。美国有需要时,每每亦以“出口术”调动全球资金,无干预之名而有干预之实。如今形势转变,“强美元”魔咒的失灵,一呼百应的黄金岁月不再,导致美国政府最终要走出干预市场的这一步。

回过头来看中国,虽然股市一跌再跌,但未致于酝酿成经济危机。更无任何迹象显示,中国股市一旦进一步下跌会造成更大范围的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此前提下,意味着中国还有更多空间让股市完成市场自由调节,不急于干预,是为了更好地暴露隐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中国还有一个宏观调控的大前提,保有宏调以来经济降温成效,仍是最重要的经济政策。

由此,笔者想起1993年中国经济“疲软”和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国人在朱镕基的率领下,不仅安全地度过了危机,并且在此过程中,中国经济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所以,笔者不能忘记、并衷心致谢他。

正是这位正直清廉、铁骨铮铮的朱镕基总理,在他主政中国经济的十多年里,用铁腕手段、雷霆风格将中国经济多次拯救于水火之中,被国际社会称为中国的“经济沙皇”。现在,他老了,下个月将是他的80大寿。

美国将遭遇金融“百年”危机的此刻,笔者重提这为人民领袖、国家功臣,是希望人们从他的身上吸取到战胜危机的勇气、魄力和智慧。

1991 年,63岁的朱镕基从上海赶赴北京,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主持中国的经济工作。迎接朱镕基到来的是中国经济的“疲软”状态。长期来由于市场疲软,产成品积压,工交生产中流动资金不足的矛盾很尖锐,企业、单位之间互相拖欠货款和前清后欠的情况十分严重,像传染病一样困扰着中国经济。朱镕基率领人马积极调查研究找出“三角债”的成因,以固定资产投资为突破口,层层连环清欠债务,雷厉风行将这项最难缠的活速战速效。

从1992年开始,中国出现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供需脱节令物价飞涨,1994年上涨至21.7%。朱镕基果断地三板斧砍过去;一是开粮仓;粮价上涨导致副食品涨价,副食品涨价影响当时物价的2/3,为此两年内国家放出400亿斤储备粮,通货膨胀由此刹车。二是紧银行;1995年7月12日,全国银行会议颁布16条紧缩信贷,开始堵住货票进入市场的渠道。三是砍项目;当时砍重复建设项目,砍得利益集团鬼哭狼嚎。

这三招如秋风扫落叶,摧枯拉朽。而且,人们从中可以看到朱镕基的三板斧,砍的是官僚和既得利益集团,保的是老百姓的平稳生活。其结果,中国的物价增幅一路回落。到1996年回落至6%,1997年10月份居然出现了中国现代经济史上从未有过的物价负增长。

至今,人们津津乐道朱镕基的“经济软着陆”。他总结了80年代中国的经济的经验教训,力图既控住泡沫经济,又让经济保持足够增长。紧缩银根,朱镕基把投机倒把、房地产泡沫的资金来源彻底断掉,但对基础性生产,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正常生产却给予保证。宏观调控,将集中到沿海的过热过多的资金返流到原来的地方去;这种做法既降低了通货膨胀,又保持了经济的必要增长。

在软着陆的问题上,经济学界以吴敬琏为代表的主张继续从紧,以厉以宁为代表的则主张放松。自诩为“经济学大师”的美国在港闻人张五常,那时也对朱镕基说三道四、横加指责。——笔者从此判断,凡比较正直、清廉和有骨头的学者,总是会站在老百姓的立场说话,反之则会成为腐朽势力的代言人。

1997年,中国的通胀率剧降到0.8%,经济增长是8.8%。当年7月份,爆发了席卷东南亚各国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致使中国经济增长在第四季度突然发生下滑。一个新阶段开始了:抗击亚洲金融危机。

1998 年春夏之交,朱镕基视察山西、内蒙的时候,宣布中国出现通货紧缩。1998年出口变成了零增长,以至于负增长。有的中小金融机构发生了一些危机或者说挤兑,国有企业约有1000万职工下岗,大多数工业产品生产能力都供过于求。而中国的老百姓逐渐明白,通货紧缩,取代通货膨胀成了中国经济更凶险的最大敌人;而这个敌人也是中共政府从未打过交道的劲敌。于是,朱镕基改适度从紧的宏观政策取向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新组合。政策意图很明显,一是要保银行,二是要稳定经济。相比于罗斯福新政,中国扩张性的宏观政策显得更加决心坚定、措施有力,实施起来毫不动摇。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持续低迷。但亚洲金融危机爆发5年后,美联社却报道:“中国经济一枝独秀,逆风飞扬,对‘9.11’后动荡的世界经济起到了稳定剂的作用”。此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美元,整体上从世界低收入国家行列跃入世界中低收入国家行列。

此后不久,使中国经济在逆境中一枝独秀的朱镕基,退休了。至今,人们很少看到他的踪迹报道。但笔者想,时常在心里默默念叨他的人,应该极多。

对经济学问题,该让类似张五常这样的经济闻人去瞎扯,才能够“扯,并兴奋着”。笔者不懂经济,看到经济险恶可能来临时,只会胆颤心惊,只会想到和自己一样的老百姓怎么办。

所以,只好请铁面无私、心向百姓的“经济沙皇”朱镕基出来摆平。笔者听说,目前主管经济的副总理王歧山是朱镕基的学生,得到了朱镕基的真传。现在他的行事,也很有朱镕基当年的风采。

关于“雷曼兄弟”破产,美国总统布什表示从短期来看,当然会对整个金融市场调整产生很大的影响,美国政府决定“采取一些措施”,似乎他从北京奥运会回去后,也学到了温家宝的“有保有压”;但如何“有保有压”,尚无迹象。

金融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害怕看到美华尔街失火,殃及中国池鱼。有消息称,雷曼兄弟虽然申请了破产,但目前还有一个潜在买家,是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中国是否应该出手,笔者不知道。

但有网民说,金融战的残酷性,往往比枪炮更加猛烈,中国曾经在这方面吃亏太多了。日本曾经走过的路和遭受过的重创,也很值得我们借鉴。如果金融保卫战失败,中国必将沦为拉美国家序列。

笔者想到的是,中国在北京奥运会已经狠狠地露了一把富,此后至少20年内,应该学会怎样装穷。——本来么,中国还真是穷,不用着装。

况且目前,在王歧山的面前,不仅仅是一个监管的问题,而且面临着权力、金钱、贪腐三者勾结的铁血王国,其势力比他老师当年主政经济时要强大得多。

不过,绝大部分老百姓即使忍痛割肉,也都在力挺王歧山

********************************

雷曼破产中国深受其害! (2008-09-16 10:35:2Co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f13d6d0100aasd.html

华尔街曾经的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最终难逃被次贷危机击溃的厄运,于15日早些时候发布声明,宣布将根据美国破产法案第11章向纽约南区美国破产法庭申请破产保护。

  华商网报道,彭博社评论指出,与此同时,雷曼的破产也“创造了历史”,成为美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破产申请案例。显然,雷曼、美林、AIG等带来的美国金融动荡,将令全球及中国经济受到影响。

  6130亿美元债务!史上最大破产保护

  雷曼公司拥有158年悠久历史,曾经幸免于19世纪的铁路公司倒闭风暴、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萧条”以及10年前的长期资本管理市场崩溃潮。彭博社指出,雷曼拥有超过6130亿美元债务。因此,雷曼也一举超过德崇证券,成为美国历史上倒闭的最大金融公司。

  市值已跳水逾95%

  由于此前传出的两大领先竞购者英国巴克莱银行与美国银行,昨天相继宣布放弃收购雷曼计划,加之美国政府坚拒注资拯救,雷曼最终无奈申请破产。雷曼市值今年来已经跳水逾95%。

  代表雷曼数名债权人的纽约破产法律师Martin J.Bienenstock表示:“短期而言,非常遗憾,包括债权人、投资者和资本市场,都将是输家。”雷曼公司表示,该公司最大的无抵押债权人包括花旗银行、纽约梅隆银行等,它们共受托保管1380亿美元债券。

  雷曼控股公司在声明中强调,破产申请将不包括其任何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产6390亿美元。美国威嘉律师事务所以哈维·米勒为首的律师团,向雷曼提供破产申请等相关法律服务。

  曾居美国银行业市值第四位的雷曼上周披露的三季度财报出现39.3亿美元亏损,合每股普通股稀释后损失5.92美元,主要是受56亿美元的资产减记影响。这是雷曼继二季度亏损28亿美元后,连续第二个季度亏损,今年以来已累计亏损约65亿美元。

  子公司将继续运营

  为改变经营状况,雷曼二季度以来做了很多努力,包括裁员、更换高层主管以及出售旗下盈利部门等,但随着次贷危机的进一步扩散,这些努力不足以扭转雷曼走向倾覆的命运。

  不过,雷曼在公告中指出,公司旗下经纪自营业务子公司或其他子公司不在申请破产保护之列,幷将继续运营。雷曼称,将继续寻求出售旗下经纪自营业务子公司,同时,该行正与其投资管理部门的潜在买家展开深入谈判,“母公司的破产保护申请不会牵涉上述子公司,投资组合管理研究及运作也不受影响。”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也表示,将会与雷曼共同解决其面临的问题,致力于保证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转,将确保雷曼客户不会受到近期事件的负面影响,与海外监管机构共同保护雷曼的客户。



  华尔街大行危机四伏

  继贝尔斯登,“雷曼兄弟”也危在旦夕,“次贷”之熊下个目标又可能会扑向哪家大行?

  华盛顿互惠银行

  华盛顿互惠银行是全美最大存款和贷款银行,但多月来面临严重资金短缺。上周一解雇效力公司18年的总裁基林格,其后穆迪将部分公司债券评级调低至“垃圾级”,指市场对其缺乏信心,股价今年已暴跌八成,一旦清盘,将是美国银行史上的滑铁卢。据报摩根大通日前跟其进一步洽谈收购方案。自称有500亿美元流动资金。

  美国国际集团(AIG)

  AIG是全球最大保险商和金融服务公司,由稳健的保险业务进军金融业务,今年录得巨额亏损达130亿美元。新总裁威勒姆斯特德承诺在本月25日前完成业务检讨。股价上周五已下跌二成,担心公司要再集资。分析指出,由于大量从事按揭贷款、按揭保险、投资按揭相关证券,损失惨重。

  美林证券公司

  美林是华尔街第三大投资银行,“次按”风暴后,迅速在去年底解雇轻率涉猎“次按”衍生工具的总裁奥尼尔。接任的塞因立即贱卖部分“次按”衍生工具。分析指,这种冒险的投资银行营运模式,将来未必会再获投资者青睐。

  【自保】

  欧洲520亿美元救市

  新快报讯据美国彭博社9月15日报道,欧洲中央银行以及英格兰银行,为应对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后出现的市场震荡,已经采取相应措施,和美联储一起稳定金融市场。欧洲央行表示,其已经举行了1天期流动性供应快速招标,通过招标欧央行向约30家银行供应了430亿美元。据悉,这一数字三倍于先前的定购量。此外,英格兰银行也向数家银行提供了为期三天、价值约90亿美元的短期贷款。而在此之前,美联储已经放宽了对证券公司的贷款条件。

  雷曼中国今日谈破产

  雷曼

  今年5月,雷曼管理的基金公司的关联企业与中铁二局在成都共同投资了一家公司,负责对城市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投资,此次雷曼破产对该项目是否有影响,暂时还未可知。雷曼的公关公司证实,其中国区办事机构将于16日早上发布统一新闻,内容与破产有关。

  美林

  美林曾担任多家中国大公司海外IPO的承销商,曾计划与华安证券成立合资券商,进行全面合作,但幷没有获批。今年有消息称,安信证券被推荐给美林作为新的合作伙伴,但目前也没有新进展。

  AIG

  AIG 很早就进入中国市场,直接和间接投资了友邦保险以及友邦华泰基金公司。由于昨日是公众假期,记者昨日未能联系到可以代表相关公司发言的人士就AIG目前的困境发表看法。

  雷曼投资的部分中国企业

  ■2006年11月30日,IBM与雷曼兄弟宣布双方联合启动一项初始注资金额为1.8亿美元的“中国投资基金”,双方分别为该基金注入9000万美元的初始资金。

  ■2007年6月,雷曼兄弟携手IBM公司投资约1.32亿港元购入金蝶国际约7.7%股份。

  ■2007年11月28日,雷曼兄弟私人股权合伙公司主导,数家风险投资机构联合向“去哪儿旅游搜索”(Qunar.com)网站注资,投入资金为千万美元级别。同时,这也是雷曼兄弟在中国互联网消费市场进行的首笔投资。

***********************************

雷曼破产祸及中国

http://www.stockstar.com/tv/snda/sstv2.asp?id=SS,20080916,30008088&columnid=1223


雷曼兄弟公司宣布将申请破产保护
http://finance.ifeng.com/topic/lmpc/
_________________

最后一搏赤裸裸 中国华南地产巨头集体降价

发布时间:2008-09-26 19:05:38 【来源:东方网】


  在2008年第三季度即将结束之际,对于地产商而言,今年仅剩最后三个月。由于多数新开项目都集中在“金九银十”上市,最近大开发商的推货量创下今年以来的最高峰,与此同时,这些公司不约而同地将宝押在降价促销上。显然,地产巨头们希望一次性降价探底能够换取成交量,以及不那么难看的业绩。

  地产巨头全面促销

  如果说前几个月开发商降价还在遮遮掩掩中进行,那么“十一”前后,一些地产巨头已经不再对“降价”进行任何掩饰。

  9月20日,继合生的尾货降价促销获得成功后,富力地产也开始了类似的促销。此次富力旗下九大楼盘每套全线优惠9万元,同时还送出最高达3%的契税、高额管理费、名牌家电、参加百万家电大抽奖等轻松置业计划。

  保利地产则在近郊大盘进行了优惠促销,其香雪山项目山景洋房推出了预存2万抵8万房款,附送2000元/平方米精装修,按时签约再优惠2万元房款的优惠。

  在众多开发商中,恒大地产在全国范围内的“开盘特价”策略,可谓促销降价最为彻底。该集团旗下总共有13个新盘在9月到国庆期间推出,所有新盘除了定价较为保守外,更实施“开盘首日全线8.5折优惠”,此举被业界视作不惜血本的“成本价卖楼”。

  今年以来一直不动声色的招商地产、合景泰富等开发商,也悄然进入密集推货阶段。据悉,招商地产近期将有位于深圳、广州、珠海、上海、南京、苏州、天津和重庆的10多个项目先后开盘。

  合景泰富旗下位于广州的五大项目汇峰、天湖峰境、上城湾畔、瑜翠园、朗悦君廷在国庆期间都有全新组团面市,其位于珠江新城内的豪宅盘领峰也将在9月底揭开面纱。统计显示,该集团目前正面临有史以来最大推货时期,仅广州一地就有近千套新货面市。因此,除了在价格上进行调整,合景泰富旗下部分产品还打出买房送车位的优惠。

  降价促成交量回升

  在各盘的售价下调后,广州的成交量逐步回升。从今年年初至5月,广州全市成交量连续5个月在40万平方米左右徘徊。但是从今年的6月开始,各开发商开始减价,6~8月的成交量开始稳定在60万平方米左右,与去年月均67万平方米的成交量相差不大。

  同时,根据房管局阳光家缘网最新统计,7月广州成交的一手住宅中1万元/平方米以下的低价住宅成交量为28.56万平方米,占总成交量的60.6%,这是1万元/平方米以下区段占比在近几个月以来第一次超过60%。

  阳光家缘的数据还显示,9月第一周的成交量为847套,第二周为935套,第三周为973套,成交量略微放大。大开发商的联动促销从9月末开始,预计成交量放大的效应将在“十一”黄金周的统计里面体现。为此,合富辉煌、中原地产均认为,在“十一”黄金周广州楼价完成最后一跌后,成交量将有望筑稳。

  “售价下调后,发现市场情况比我们预期的要好。”中原地产广东项目部总经理黄韬表示,在近期中原促销的荔湾区楼盘中,由于价格下调了10%左右达到1.3万元/平方米,两日售出150套单元,显示大开发商的降价对拉动市场成交量有很大帮助。他预期,在大开发商的联手价格促销下,广州市的9月销售量会比8月增加,“十一”黄金周后,有望突破70万平方米的大关。

  冲刺年度业绩

  尽管大开发商在“金九银十”全力冲刺,但完成各自制定的全年业绩目标仍有相当难度。不久前公布中期业绩报告之时,多数集团都效仿万科,调低了年度销售目标,仅有碧桂园、招商地产等少数几家开发商表示会完成年度任务。

  但业内人士认为,即使一些大开发商调低全年销售额,但完成情况依然不会太理想。招商地产上半年业绩平平,但鉴于9月后有10个新项目推出,该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大营销力度,将旗下产品线分为稀缺高端产品、经典成熟产品、创新发展产品以及区域大盘产品,希望在区分营销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差异化的营销策略,以便适应市场需要,完成销售目标。

  依然坚称能完成全年320亿元合同成交额的碧桂园集团,国庆期间有三个新盘推出。虽然该集团一直以来的销售势头颇为凌厉,但上半年成交额不足100亿的业绩,依然令其全年销售任务堪忧。

  已经将今年销售目标从98亿元调到68亿元的合景泰富,其相关负责人表示,因为接下来推货量比较大,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存在,集团也会努力争取,但最终能否完成还要看市场。

  阳光家缘数据显示,今年1~7月广州全市一手住宅的成交金额同比下降了约24%,而代理行预计,8~10月也会维持成交量同比下滑10%左右的幅度,售价在今年9~10月估计将同比下降20%以上。据此推断,即使开发商极力冲刺,其1~10月总体销售业绩仍可能会同比下降近30%。

  黄韬表示:“即使开发商再怎么冲刺,估计他们旗下的广州公司要追平去年的业绩也有难度,最多也就是完成去年业绩的70%~80%左右的幅度。更别提达到今年要同比增长50%的业绩目标了。”  

******************************

时寒冰:开发商该清醒了
——人民日报社《环球人物》2008年第18期(总第62期)
     本刊记者 白菊梅



  今年已注定是中国房地产市场不平静的一年。从年初开始,中国公众陆续经受了房地产市场“拐点论”、“百日巨变”论等各种论调的“轰炸”,但即使在住房交易量已经普遍下降的当前,人们感受到的仍然是房价的高不可攀。


  最近,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又公开宣称,其房地产项目的价格将全面上调。其上调的理由有三,一是建筑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二是目前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已经进入底部,是各种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抄底的好时机;三是看好中国未来的经济,房价上涨是必然等。


  就在这种“矛盾”的氛围中,本刊记者采访了著名财经评论员时寒冰。他对潘石屹的论调持相反态度,并且明确表示,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全面的周期性调整的情况下,房地产价格的调整才刚刚开始。
  
    “热卖”是投机的结果

  《环球人物》:最近,万科在上海等地又启动了新一轮降价潮,而潘石屹却宣布SOHO中国地产旗下的楼盘全面提价,在当前房地产成交量萎缩的形势下,您怎么看待这个反差?

  时寒冰:万科降价的是住宅,潘石屹宣称涨价的是商业地产。比较这一问题的时候,有必要将两者分开。尽管如此,潘石屹的涨价仍然不具有代表意义,就连潘石屹自己也承认,单个项目的热销并不代表整个房地产行业的资金困局有所改变。


  住宅价格已经远远超过民众的实际购买力,下跌是必然的。商业地产由于其特殊性(商业地产在整个房地产开发总量里面,比重占得较小;市场对商业地产的需求不像对住宅地产的需求那样大量和迫切;这次国家调控的对象,也主要是针对住宅地产),会晚于住宅市场的调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商业地产目前面临空置率上升及招商难等问题,因此,投资商业地产需要谨慎。
  
  《环球人物》:潘石屹的三里屯SOHO项目因为热卖而广受关注,您认为其热卖的原因是什么?

  时寒冰:其实,这里所说的“热卖”,只不过是一种炒作,而且这种“热卖”仅仅指的是三里屯SOHO的商业地产部分(商铺和写字楼),其住宅部分销售仍然缓慢。8月29日《新京报》报道说:“7月12日批准预售公寓目前登记售出58套,销售人员表示还有将近400套可供选择。”这则报道就是很好的答案。


  至于三里屯SOHO商业地产部分所称的“热卖”,我认为是投机的结果。虽然投机短期内给开发商带来了收益,但商业地产如果未来租不出去,利用率降低,将给这些投资、投机者带来巨大风险。同时,三里屯SOHO采取的是“散售”的销售方式,也就是“一卖了之”。有业内人士指出:“散售意味着商场的经营决策权将分散于各个小业主手中,意味着商场定位、业态规划只是一纸空谈。”
  
    高房价已成无源之水

  《环球人物》:您从2006年开始,您推出了《中国房事黑皮书》,那么,您认为从2006年到今年的这3年里,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呈现出的是怎样的一个曲线?曲线的背后,说明了什么?

  时寒冰:从2006年至今的3年中,全国不少地方的房价上涨了一倍多。几乎是一个直线上涨的行情。只有深圳、广州等珠三角地区,房价在今年实实在在的下跌了。


  其实,我国从2005年3月起,就已经开始调控房地产市场,但是,房价在调控声中反而屡创新高。其主要原因有三:首先,地价在此期间大涨。地方政府通过“招拍挂”(招标、拍卖或挂牌)政策吸引开发商的竞争,不断抬高地价。其次,开发商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囤积土地,延迟开发,导致土地出让面积虽然很大,但有效供给的增加却受到限制。另外,开发商、炒房者等共同囤积大量住房,也进一步减少了有效供给。再次,保障性住房供应严重不足。2006年4月的时候,还有70个地级以上城市未实施廉租住房制度,有些地方虽然实行了,但廉租房数量很少。这使得能够抑制商品房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力量被架空了。

  《环球人物》:您最近推出了《中国房事黑皮书(2008)》,在您看来,今年的房地产市场有什么特点?您有什么体会?

  时寒冰:今年的房地产市场,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成交量极度萎缩,房地产市场不景气。这说明,在房价严重偏离民众实际购买力的情况下,房价真的是涨不动了,缺少购买力支撑的房价已经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仅仅成交量萎缩而房价(除了珠三角地区)并未明显下跌甚至仍在缓步上涨的情况下,以开发商、银行、地方政府为代表的各种利益主体,就开始游说中央救市。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维护自己暴利的欲望是多么强烈。房价的连年上涨,对住房这一民生问题危害极大,同时,房价上涨又助推通货膨胀,透支民众的消费,导致我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而内需屡拉不动。可以说,高房价不仅危害民生,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障碍。另一方面,如果房价继续上涨,盘踞在我国房市中的热钱就更容易套现离开,很容易引发一场楼市危机。因此,房地产泡沫的挤压应该趁早进行,漠视泡沫的存在只会埋下更大的隐患。

  《环球人物》:目前市场有两种观点:有人认为房价调整明年年初到底,另外也有专家表示房价下调将是长期趋势,那么您认为呢?

  时寒冰:我认为房价在经过以成交量萎缩为特征的盘整阶段后,很可能突然向下。尤其是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房价未来调整的幅度会更深一些。

  《环球人物》:您认为国家最近发布的《关于金融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会对市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时寒冰:国家最近发布的《关于金融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对开发商囤积土地的行为做了更明确的限制,这将加速现有土地的开发进度,增加市场的有效供给,对房价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开发商仍在抱着幻想死挺
  
  《环球人物》:目前北京的房价构成包括哪几部分?与国外大城市如纽约、伦敦的房价相比,北京的房价高吗?

  时寒冰:不仅北京,全国的房价构成都大致相同。在我国目前的商品房成本构成中,建筑成本其实很小,其余的绝大部分成本由三块组成:一是土地出让金;二是名目繁多的税费;三是由权钱交易导致的腐败成本。


  与国外大城市相比,中国的房价,尤其像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的房价是非常高的。数据显示,2008年3月份,美国新房销售中间价为每套22.76万美元。这个数据主要指独栋房屋,即别墅,面积一般为每套200平方米左右,且为全装修房。据此计算出来的美国住房的单价大约为7000元/平方米。2007年我国新住宅销售的平均价格为3655元/平方米(未装修的毛胚房),如果加上装修,单价大约在4100元/平方米左右。如果考虑到美国的房价是包含土地的,而我们的房价只有70年的土地使用权,再考虑到美国的人均年收入是我们的接近30倍,以及美国的社会保障机制要好于中国等等因素,可以说,北京上海等地早已和世界发达国家的房价接轨。

  《环球人物》:房地产市场目前资金紧张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房地产开发企业之间的重组、转让土地、甚至退地事件也在各个城市不断地发生。这是不是说明目前的房地产企业正在经历一场优胜劣汰的调整?

  时寒冰:是的。当房地产业达到“是个房子都能卖,且卖出好价钱”的地步时,当任何开发商都能赚取暴利时,也就说明,这个行业已经出现严重问题了,必须促使这个行业竞争,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

  《环球人物》:您认为目前房地产企业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时寒冰:目前,中国房地产企业最大的问题是沉浸在对暴利的追逐中不愿意醒来,当寒冬已经到来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开发商降价售房,绝大部分开发商仍在抱着幻想死挺。中国房价有必要来一次调整,让这些开发商彻底清醒下来。

**********************************

中国大城市房价泡沫排行 谁是“炒房城市”新先锋


2008-09-29 12:08    来源: 房地产时报

谁是“炒房城市”新先锋

时下,我国房产市场正面临着继1993年海南、北海房产泡沫破灭之后的最大变局。2005年1月,太原商品房价格掉头之下,降幅高达25.63%;

2004年,青岛市内四区商品房总成交面积比2003年狂降26%;

自2004年10月至今,温州的房产交易量已出现连续下降的趋势,12月新房交易量比11月下降53%,二手房也下降32%;

厦门的房价也开始在2004年“打摆子”,其中,10月份比9月份均价跌了近900元;

与此同时,大批对本地房价高位失去信心的上海炒房客开始挺进武汉、南昌、重庆等中西部城市,谋求更稳健的投资收益;炒房热开始波及中小城市,2004年,胶东半岛的胶南市房价狂涨37%,江苏盐城房价狂涨31%,淮安涨幅达到30%,河北保定上涨25%,粤西的湛江也猛涨19%。

……种种迹象表明,上海、杭州、青岛、厦门等一批“老牌炒房城市”的房价在多年高速上涨后,已经把增值潜力透支殆尽,无房者“望房兴叹”,炒房者纷纷转移。这些“老牌炒房城市”的光环已经不再那么耀眼。江山有更替,往来成古今。那么,谁正在成为新一轮的房价升值先锋?37大城市,哪里房价泡沫最大

谁正在成为新一轮的房价升值先锋?先让我们看看这个命题的反命题:哪个城市的房价泡沫最大?

37大城市平均房价及人均收入排行榜

平均房价排名城市每平方米商品房平均房价(元)2004年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均收入排名

1温州9278177272

2上海8627166834

3杭州7210145657

4北京6232156386

5深圳6037275961

6宁波5900158825

7广州5660168843

8厦门5156144439

9南京49601160211

10天津47601146712

11青岛46391108914

12苏州4460144518

13大连42411037817

14福州33681143613

15济南31721200510

16昆明3150904524

17贵阳3100898925

18太原3050935322

19西安3007854433

20沈阳2926888029

21成都28681039416

22武汉2858956420

23长沙28251102115

24南宁2817806034

25南昌2777869030

26重庆2732922123

27郑州2650936421

28哈尔滨2574894027

29石家庄2470862231

30兰州2438768436

31海口2330898126

32乌鲁木齐2280972919

33合肥2220861032

34长春2191890028

35呼和浩特19601016618

36银川1930798435

37西宁1821762637

37城市平均380211357

 *******************************

“金九银十”成前尘往事 楼市回暖恐黄粱一梦

2008-09-29 12:07    来源: 龙财网采编

“金九银十”一向被视为房地产传统的销售旺季,然而自去年年底以来低迷的市场却令开发商们难有以往的乐观。近一时期,房地产开发商形成泾渭分明的两派,一是以王石为代表的“主降派”,另一是以潘石屹为代表的“挺涨派”,其实无论打什么牌,目的只有一个:推动楼市回暖。不过,多数业内人士认为,9月和10月这两个月并不能改变楼市从去年底以来就弥漫的观望情绪。

开发商:“先降”者“先生”?

万科中秋节前在上海推出“喜迎中秋、八盘共庆”活动,携旗下金色雅筑、新里程以及四季花城等8大楼盘集中促销,房价直降10万元。与万科率先发动价格战、在全国频频掀起降价浪潮不同,潘石屹和他的SOHO中国却逆势而动,自9月1日起全面上调房价,上调幅度为5%左右。

无论是其他开发商,还是打折楼盘的前期业主,对于“主降派”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忧虑。他们坚定地认为“搅局者”来了,更有观点认为,高喊降价居心叵测,是以降价行为达到行业“洗牌”目的。

时至9月,楼市显示的情况依然不乐观。有统计数据表明,在绝大多数城市,居高不下的成交价格与持续低迷的成交量严重倒挂。然而,万科给房价撕开一个口子,形势似乎将变得更为明朗:“房价只能涨不能跌”的神话被打破,各地房价将如多米诺骨牌一般逐个下跌。

福州市一家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年初刮起的一股降价潮就已经很好地阐释了什么叫“先降”者“先生”。这位负责人说,今年年初,他的公司曾坚决地站在“挺涨派”一方,房价只涨不跌,而作为他的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从今年春节过后就率先降价。等到了今年5月份结果出来了让人悔之晚矣,他的楼盘陷入严重滞销,而对手的降价楼盘却实现了“旺销”,从而快速回笼资金。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房地产弱市之下的“降价”不失为开发商的自救良方。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9月份以来,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大范围的房价松动,与之前半遮半掩的打折促销截然不同。(来建强)

******************************

上海楼市遭遇最冷“金九” 美资抛盘引发恐慌


2008-09-29 12:09    来源: 中国经营报

“大摩这些机构才卖几个楼?对市场的影响,我看顶多是心理影响。”金地集团常务副总裁赵汉忠说。

当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之后,有消息说,摩根士丹利、美国国际集团(AIG)、雷曼兄弟等投行要抛出手中的中国项目。这些传言一时引发了国内地产业界的恐慌。有媒体报道,因为大摩等抛售楼盘,引起了上海高档住宅价格的下跌。

不过,佑威房地产研究中心公布的夏季新盘售价变动报告显示,在上海,价格上涨的楼盘依然占到总数的55.2%。更多的豪宅价格还在上涨。

“只要项目好,外资还是愿意投的。”赵汉忠表示,瑞银已经确定要参股金地杭州项目,持股20%,南京项目也在谈。

只有美国人在卖

目前在上海,大摩有新天地旁边的锦麟天地雅苑以及华山夏都等5个左右的项目,有住宅、酒店式公寓、商业物业,据说这些都要被卖掉。AIG和雷曼兄弟的情况也差不多。雷曼兄弟亚洲业务由日本的野村证券入主后,其在中国的房地产项目,要由野村证券来裁定。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王庆博客,王庆新闻,王庆说吧)在最新研究报告中表示,2007年第三季度以来,房屋销量下滑显著,未来几个月楼市将面临供大于求的风险。如果房地产销售持续放缓,那么迟早会表现出房地产投资放缓,而这将对于经济其他领域都会产生负面影响。王庆还认为,楼市价格的普遍下滑现在看来是不可避免的。他预测,2008年名义家庭收入增长只有10%,这将低于2003~2007年平均年增长13%的水平。根据他的测算,如果平均房屋价格下降9%,房屋购买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有媒体和专家据此认为,大摩是因为看空中国楼市才抛盘的。但是站在不同立场的人,对这一说法的态度也不同。某欧洲知名机构的中国首席代表孙女士就对记者说:“大摩现在才分析到市场不好,那能力也太有限了,如果他们要卖楼,去年是卖的最好机会,为什么不卖?大摩今年卖楼,主要还是救美国总部。我们就不会卖中国项目,我身边的欧洲基金,都没有卖项目的。”

来自爱尔兰的基金财富控股就是孙女士所说的坚守者之一,其收购了虹桥大型商办建筑上海城一期以及后续地块,还收购了中区广场和华山国际大厦。

关于“回暖”的传说

上海市场的现状的确是让人担忧。据统计,截至9月20日,9月上海新房的成交量仅相当于去年同期的两成,预计将是历年来最冷的“金九”。

“现在的市场是信心没了,从而抑制了需求。”赵汉忠认为,“其中,有很多是刚性需求被压抑了,这些需求迟早会重新释放出来,毕竟,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并没有改变。”赵汉忠透露,金地今年的销售比预计的减少了20%。言下之意,这种市场环境下只减少了20%,很不错了。

在上海举办的京沪房地产高峰论坛上,阳光100的董事长易小迪(易小迪博客,易小迪新闻,易小迪说吧)也说:“现在是信心出了问题。这信心是谁破坏的呢?是房地产公司的恐慌心理,银行也有恐慌心理。所以,大家希望下一步有一个稳定的政策方向。”

据说,中国房地产协会已经专门上书中央,希望能够救市。

一直唱衰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复旦大学房地产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此时也站出来说话:“上海的经济基本面没有改变,加上未来的世博会等因素,上海的房价不会大跌,目前只是调整。”

赵汉忠认为,上海的世博会对房地产带动作用会非常大,迪斯尼项目也是确定了的。而且,目前的市场供应量很少,明年会更少。他认为:“明年下半年市场会回暖。”

易小迪也表示,2008年4月份之后,开发商都减少了供应量,2009年6月份以后,新房供应量会减少,也就是说,届时市场可能会重新回暖。

不可否认,这些还都是带有“立场”的发言,愿望是良好的,我们姑且听之。当不确性主导市场的时候,预测未来总显得苍白无力,面对现实才是硬道理。


 

责任编辑: 郑浩中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08/1001/105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