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来,对孔子的诠释已经构成一个庞杂的思想体系,其中一些诠释甚至完全对立、矛盾。但从对孔子稍有些了解的人到对孔子作过长期研究的人,都认同一点:孔子的核心理念是“仁”,他自己曾解释道“仁者爱人”。
奥运会的开幕式传递给人们的信息不只是将“仁”隐没了,还出现那么多的孔门弟子齐声朗读:“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或许孔子真要在场,必定诧异。一是自己虽然弟子三千,却从来没有采用过这种只有班级授课制产生后才使用的齐声朗读呀!二是自己强调因材施教,怎么会让那么多人同时读同样的几句话呢?三是自己弟子中有穷人有富人,衣着各异,尤其是那个居陋巷的颜回,人不堪其忧,自己却觉得挺快乐,今天怎么都衣着华丽,有点类似现代学校统一制作的校服呢?四是自己曾说过质胜于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才是自己想培养人才达到的最高境界,怎么眼前的弟子满脸的武气,没有文质,似乎一点也未受过自己的熏陶呢?六是自己一向倡导礼,在世界宾朋面前,怎么以施教者的形象出现了呢?
开幕式中的孔子显然是一个浅薄的形象,一个有违孔子精神和思想的形象,是一个幼儿园或至多小学的孩子所理解的孔子,失去了文化精神与气魄,缺少人性与个性。以这种方式接受和传播的是神和偶像,不会是一位被称为万世师表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因而只能让那些稍稍有点理智的人感到滑稽和肉麻。
向世界传播一个与其精神相违的孔子形象,既蒙蔽了全世界的人民,也是对自身文化一种无形的伤害。如果说一些人对《论语》等经典的庸俗解读受到热捧反映出的是普通民众文化素质极待提升,这次长时间精心设计,倾举国之力试图注入中华文化元素的奥运会开幕式对孔子的浅薄诠释,则反映出整个民族都不能回避提高文化素养的话题。
或许今天未必需要《论语》中的某一句话,但的确需要原本的孔子,真是的孔子;需要孔子那样宽广的人文胸襟和深邃的思想,需要更多更深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