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中国大陆的通货膨胀与股市危机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综述:中国大陆的通货膨胀与股市危机

世界银行大幅上调中国年度通胀预测



世界银行星期四(6月19日)修改对中国本年度通货膨胀率的预测,将二月份发布的4.6%调整到7.0%。

世行指出,虽然中国食品价格上升趋势已经有所放缓,但估计今年内价格压力仍大,而且预计将给整体经济造成影响。

世行提出中国今年内仍需要继续收紧银根,以尽量控制通胀。

另外,世行还表示即使通货膨胀造成中国今年经济增长减缓,中国经济仍是具有极大活力的经济。

世行在最新的季度经济报告中提出,本年度中国平均通胀率将达到7.0%,这将是中国自1996年来最高的年度通胀率。

不过世行预计中国明年中国通胀将降低到5.3%。

世行同时将中国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预测由此前的9.6%提高到9.8%,不过这仍将是中国2002年以来最低的经济增长率。

世行北京代表处发表报告称,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服务业增长较为强劲,因此调高经济增长预测。

报告警告目前中国银根仍然过松,并指出在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下,财政放松比货币放松政策更符合中国控制通胀、平衡经济增长架构以及外贸收入的目的。

报告认为增大加息空间将对中国宏观经济有利。

中国五月份通胀率为7.7%,比4月份8.5%的水平有明显下降,但是仍高于中共政府规划的安全水平。

中国从12月以来一直没有加高过基本利率,因为担心高利率可能吸引入更多热钱。




沪综指收跌6.5%创16个月来低点,短线料仍弱势探底


路透上海6月19日电---中国股市沪综指周四收盘暴跌6.5%,并创下逾16个月来低点.分析师指出,股指今日低开低走,因前日的超跌反弹缺乏消息面配合,加上隔夜周边股市多呈跌势,短线获利盘选择离场.午後金融和石油等权重股更出现急速杀跌,令投资者心态更趋惊惶不定.


他们认为,市场热点转换不定,基本面亦未见改善,短线股指料难脱弱势探底的走势.


沪综指收报2,748.874点,大跌192.241点,或6.54%,前次低点为2007年2月9日的2,730.39点.全日成交为593.94亿元人民币,上日为686.95亿元.深综指收报780.560点,跌62.63点,或7.428%.


联合证券分析师周斌天称,"昨天是几连阴之後的报复性反弹,大家心态仍然很不稳定,所以只要空头一打压,有点获利的筹码立刻就抛掉了."


他分析认为,中国股市自去年最高点(6,124)已下跌过半,虽然基本面存在通胀和油价上升等利空因素,但这样的急速暴跌从全世界范围来看都罕见,不过他个人认为股指继续下跌的空间不是很大.


他称,不排除今天是大机构趁投资者心态脆弱故意打压,接下来几个交易日关键要看股指能否探底成功.


两市第一大权重股中国石油(601857.SS: 行情)收报15.17元,跌0.92元,或5.72%.工商银行(601398.SS: 行情)收报5.01元,跌0.28元,或5.29%.


华泰证券分析师陈金仁则认为,下跌趋势还没有改变,因看不出基本面因素有任何的改善来支撑大盘反弹.


他称,"跌破2,600点很正常,现在任何一次超跌反弹都是减仓的机会."


两市个股今日再现大面积跌停,其中中国联通(600050.SS: 行情)跌停收至6.45元,成交量居沪市之首.该股自公布重组方案後最大累计跌幅已达39.8%.(完)

***************************************

2008年中期中国经济报告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中国经济开始步入下降周期。导致中国经济调整的力量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经济持续扩张导致通货膨胀恶化,开始抑制需求增长。二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国际化和城市化动力出现阶段性调整。

  国际上更多地按照以通货膨胀为基准的经济周期划分法来分析经济周期对股票市场收益率的影响。我国从去年三季度进入通货膨胀阶段,随之股市收益率出现大幅度下降。如果这种格局不发生改变,股市收益率大跌局面很难改变;如果在供求改善和宏观政策作用下,中国经济能够顺利过渡到通货膨胀缓解时期,股市收益率仍有望明显提高。我们认为这将是下半年很有可能出现的大概率事件。

  做出这种判断的基本因素是通货膨胀将出现明显缓解,通货膨胀率逐季回落。其次,增长担心也会出现阶段性缓解,预计四季度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0.8%,将比前三季度加快3%。

  尽管目前处于向下周期阶段,但是在这个向下周期中会出现一个阶段性的“完美组合”:通胀担忧和增长担忧下降,从而为股市收益率的提高带来转机。

  一、中国经济:从周期性繁荣到周期性调整

  1、中国经济调整的大幕已经拉开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八年的加速上涨之后,开始步入下降周期,这集中反映在季度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方面。中国季度经济增长率在去年二季度达到12.2%高点之后,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回落。按照修订之后的数据,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10.6%,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1个百分点,已经回落到了2005年经济增长开始加速时的水平。下降速度如此之快,表明这次经济调整不同于以往曾经出现过的向下波动,而是一种趋势性的调整。

  2、牛长熊短,调整时间大概在两年左右

  中国经济要调整多久?由于这次经济周期跟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使得这个问题很难准确的回答。我们的基本判断是与往常调整期和上升期时间差不多相比(基本上是各四年),这次经济周期的调整期将明显短于上升期,呈现出典型市场经济周期“牛长熊短”的特征。具体进一步看,中国经济什么时候结束调整,取决于世界经济什么时候结束调整以及制约房地产的因素什么时候会消除。从1970年代以来的经验看,世界经济经历了三个完整的周期,周期长度为七到十年。目前这轮经济周期从2001年开始,调整可能在2009年结束;房地产市场什么时候能够结束调整,主要取决于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以及房地产价格变化。我们认为当前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只是一个暂时的阶段性调整,最迟到2009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将结束调整。综合这两个方面因素,我们认为这一轮中国经济调整将持续两年时间。由于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因素更多地将集中在2009年体现,2009年经济增长率将比今年再回落一个百分点。

  二、分析中国资产定价环境的新视角

  1、按照一般逻辑,经济周期向下,股票收益率降低

  由于股票价格等于预期未来现金流的贴现,当经济步入下降周期时,一方面预期企业利润增长率会明显放慢,另一方面出于对未来的悲观预期,投资者要求股权风险溢价会提高,股票的实际收益率会降低。按照这种简单的两阶段划分法,在经济下降周期中股票投资收益率会非常低。而实际上,我们经常会发现在经济周期下降阶段也能够获得非常高的投资收益。

  2、实际上以通货膨胀为核心的分析方法更能反映经济形势变化对股票投资收益率的影响

  这种背离使得人们寻求分析资产定价更为有效的经济周期划分方法。由于价格是供求力量对比的结果,能够反映企业成本收益的对比也是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主要参考指标。在实践中,以通货膨胀率为基准的经济周期划分法比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方法更能够集中反映经济周期对股票投资收益率的影响。

  以通货膨胀率为基准,参考经济增长情况,可以把经济周期划分为五个阶段:通货紧缩阶段、通货紧缩缓解阶段、适度通胀阶段、通货膨胀阶段、通货膨胀缓解阶段。美国资本市场发展历史表明:当经济处于适度通胀时期股票收益较高;当经济处于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时期,股票收益较低;当经济向好方向转变的时候,股票收益较高。这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经济由通货紧缩阶段进入到通货紧缩缓解阶段,二是经济由通货膨胀阶段进入到通货膨胀缓解阶段。

  3、尽管A股历史较短,但也呈现出同样的规律

  尽管A股历史较短,但以年度情况看,不同通货膨胀阶段的股票收益率的变化规律同样得到体现:

  1)1991-1992年、2006-2007年属于适度通胀时期,股票收益率较高;

  2)1993-1995年属于通货膨胀时期,1998-1999年、2001-2002年属于通货紧缩时期股票收益率较低;

  3)2000年物价水平仍然偏低,但与处于严重通货紧缩中的1998年、1999年相比,经济呈现出走出通货紧缩迹象,属于通货紧缩缓解时期,股票收益率较高。1996年物价水平仍然偏高,但与前一年相比,物价涨幅回落了50%以上,也是在这一年国家宣布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属于典型的通货膨胀缓解时期,股票收益率因此也明显提高。同时从大的经济周期来看,1996年仍处于下降周期中,这也证明在下降周期中也可以获得很高的股票投资收益。

  4、以季度划分,我国目前处于通货膨胀阶段,未来将进入通货膨胀缓解阶段

  为了更好地分析我们目前所处的通货膨胀周期阶段,把握未来的演变方向,有必要对1998年的中国经济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我们以国际通行的1%作为通货紧缩和适度通胀的分界线,考虑到1991-2007年平均通货膨胀率为5%左右,而中国经济实践也表明,5%以内的物价上涨,企业和居民能够承受,超过5%的物价涨幅会对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冲击,因此,我们以5%作为通货膨胀和适度通胀的分界线。按照这两个分界线对1998年以来中国经济进行五阶段划分,以物价大幅上涨6.1%为标志(涨幅比前一季度提高2.5个百分点),我国从去年三季度开始,从适度通货膨胀阶段进入通货膨胀阶段。受通胀恶化影响,四季度开始股市收益率出现大幅度下降。

  根据不同通货膨胀阶段股市收益率的变化规律来看,如果通货膨胀恶化格局不发生改变,股市收益率大跌局面很难改变。如果在供求和宏观政策作用下,中国经济能够顺利过渡到通货膨胀缓解时期,股市收益率有望明显提高。实际上我们认为下半年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很大。

 三、下半年将迎来下降周期中的完美组合

  1、通胀忧虑减轻,通胀率逐季回落

  (1)农产品(000061行情,股吧)总体供给形势好于预期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恩格尔系数偏高,粮食及食品价格上涨往往成为通货膨胀加剧的直接力量。粮价(包括其下游相关产品)涨,则物价涨,粮价落,则物价落。伴随着前期价格的上涨,粮食及相关产品供给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物价上涨压力的减轻。一是粮食供给稳定增加,粮价上涨的压力有望减轻。二是生猪供给偏紧形势开始明显改善。三是汶川地震对粮食和猪肉供给影响有限。

  (2)严格的流动性控制有助于通胀压力缓解

  我们认为,在目前的金融条件下,狭义货币供给量M1的增长率变化对于通货膨胀最为重要。实际上从1997年以来的数据看,领先6个月的M1增长率与CPI变动趋势基本一致。

  从M1增长率看,去年三季度为22%,此后基本上是趋势性回落,这决定了未来CPI涨幅也会出现趋势性回落。

  (3)PPI难改CPI回落趋势

  以上两个方面是决定我国CPI走势的主要变量,按照我们的判断,农产品供给形势好于预期以及M1增速趋势性回落决定了CPI逐季回落,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但是目前认为CPI难以回落的一个重要论点是目前PPI仍在加速上涨,将导致未来CPI涨幅出现反弹。但我们认为,CPI和PPI的变化高度一致,PPI对CPI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当期,滞后影响并不明显。除非PPI以明显快于食品价格回落的速度上涨,否则CPI回落的趋势很难改变。

  (4)“适时、适度”的要素价格改革对CPI影响有限

  认为CPI难以回落的另一个担心来自要素价格改革,尤其是成品油、电力等价格上调导致通货膨胀失控。我们认为,电力价格上调、成品油价格上调是大势所趋。当前政府首要的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要素价格会采取适时适度的原则进行。我们认为四季度成品油(主要是影响比较大的汽油、柴油)和电力价格上调的可能性较大,成品油上调的幅度为10%,电力价格上调幅度为5%。要素价格上调对PPI的影响大概在1.1个百分点,对CPI总的影响大概在0.6%,显然这种适时适度的改革并不会对CPI产生太大的冲击。

  (5)小结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目前严峻的通货膨胀形势将在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得到明显缓解,通胀率将呈现逐季回落态势。下半年CPI平均涨幅为5.2%,将比上半年回落2.7%。按照我们前面提出的划分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缓解阶段标准,我国将从四季度开始告别通胀膨胀时期,进入通货膨胀缓解时期。

  2、增长忧虑减轻:GDP增长率可能先降后升

  从目前情况看,受出口增速回落、实际消费低迷、投资增长动力不足以及汶川大地震影响,二、三季度经济增长率可能会继续回落,但是四季度会有一些积极因素拉动GDP的回升。

  (1)灾后重建将推动投资增长

  我们认为灾后重建至少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无家可归的居民住房问题。二是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重建问题。三是企业生产的恢复问题。综合考虑这三个因素,我们预计灾后重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根据发展改革委披露的重建规划,这需要在三年之内完成,平均每年完成2500亿元。按照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年投资额1/3比重估计,全年完成的灾后重建投资额大概在850亿元,这将拉动四季度投资增长率2%。

  (2)顺差或重归正增长,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增加

  出口增速回落、进口增速加快导致顺差同比下降,是当前经济增长速度回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种格局可能在四季度发生改变。首先,在美国经济阶段性回升带动下,出口增速有望在四季度改变逐季回落局面。其次,受大宗商品价格涨幅回落影响,我国进口增速有望放慢。总体上看,伴随着出口增速加快和进口增速放慢,四季度出口顺差有望重回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再次增强。

  (3)通胀趋于缓解有助于实际消费增长

  由于物价上涨过快,居民实际收入增长速度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回落,这导致不管是反映居民商品消费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还是既反映商品消费又反映服务消费的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消费增长率的实际增长率都出现了明显回落。随着下半年通胀回落,居民实际购买力将逐渐得到恢复,实际消费增长率有望加快,将成为推动下半年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4)小结

  由于投资增速回落、实际消费增长放慢以及顺差减少的影响,二、三季度经济增长率将会继续回落到10.0%-10.5%之间,总体上呈现盘整状态。随着灾后重建展开以及顺差重归正增长,四季度经济增长率有望回升到11.1%左右,比三季度加快0.7%。其中灾后重建拉动经济增长0.3%,顺差拉动经济增长0.7%。

  3、增长忧虑减轻企业盈利阶段性触底回升

  在经济增长率之外,企业盈利以及上市公司业绩逐季回落是关于增长的另一种担心。由于需求增速放慢,同时成本高企使得企业盈利面临双重挤压,企业盈利增长高点已经在2007年出现。这已经是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盈利会一直维持每况愈下格局。实际上从影响企业业绩的因素看,我们认为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率在四季度会有一个明显改善。

  首先,从需求端看,四季度出口增长率加快以及灾后重建拉动的投资增长有助于改善需求低迷状况,有助于企业利润增长。

  其次,从成本端看,无论是总利润增长率还是剔除原材料燃料动力行业之后的利润增长率都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涨幅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四季度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涨幅回落将减轻国内企业的成本压力。

  综合考虑,伴随着成本压力减轻和需求增长加快,四季度企业利润增长率有望明显加快。我们预计四季度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率将再次回升到20%以上,将比三季度加快2%-3%。

  4、完美组合的总结

  通货膨胀缓解、经济增长稳定不但对于宏观调控部门,而且对于证券投资者都是一种完美组合。伴随着中国进入通货膨胀时期,这种完美组合从去年三季度开始被打破。经过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决定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在经过二、三季度的再平衡之后,中国有望在四季度再次迎来这样一个向下周期中的完美组合:通货膨胀实质性缓解、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增长的担心减轻。这样一个组合的出现或者对这种组合出现的预期将为低迷的证券市场带来转机。
 
*******************************
 
南方都市报 新一轮亚洲金融危机即将开始?



  近期,越南陷入经济动荡。通货膨胀、股市暴跌,中国国内货币加速贬值——印度也呈现出相同的问题表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尚在,此番动荡在信息更加充分流动的今天,很快引发了亚洲地区的广泛忧虑甚至恐慌。

  中国与越南两个经济体存在哪些相同的金融命题?基于双方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越南经济动荡带给中国有哪些启示?南都就此系列问题访谈了国际金融专家谢国忠博士。

  南都:请您先分析一下越南经济动荡的原因。

  谢国忠: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热钱进来后,在货币政策上得不到平衡。最近这几年,有很多热钱流入越南,当然也不能说完全是投机的,有很多是公共基金,在香港地区和日本都有。越南这一经济体并不很大,现在不过八百多亿美金,大概是上海的2/3规模。这些钱进去后,引起越南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外汇储备的上升当然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一般来说就要对冲,对冲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像中国现在采取很多措施,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因为输入钱之后,后面还要跟进来钱,最终市场是有自己的内在机制的,不能两全其美。

  所谓在货币政策上,利息、汇率、货币供应量三者之间,只能控制一个,要控制两个是不太可能的。越南也不是很有经验,所以让货币供应量大幅度上升了,引起银行的资金增多,信贷大幅度上升。这时他们的银行正好有一个比较大的改革,除了国有银行之外,出现了很多股份制银行,这和中国有点类似。股份制银行都是小银行,要急速扩大其贷款,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在资金很多的情况下,它便寻找贷出去的地方,许多都贷给了炒股票的,以及炒房地产的。2006年信贷增幅为25%,2007年则为50%,今年第一季度达到了60%多。这么多信贷出去,最终引起了通胀。今年春天开始,政府就觉得不行了,需要调控。调控引起另外一个影响,原来那么多钱进来都是为了增长,觉得越南市场增长好;而调控后引起经济回落,市场的心态就变了,开始撤钱。撤钱后股市大跌,房地产也开始跌,房地产信息不是很透明,然后货币汇率开始跌。

  南都:越南经济体小,但印度近日股市暴跌、通货膨胀、卢比加速贬值,经济界目前也已经出现了“印度是否会成为第二个越南”的担忧。印度经济步越南后尘的可能性有多大?

  谢国忠:对,印度如果出现问题的话,那对世界影响就大了。印度是这个经济周期的超级明星。印度一个大的问题就是物价控制、补贴。财政本来就是7%的赤字了,能源上的补贴已经超过了5%的GDP,撑不住的。印度主要是借助外国的钱,外国人看好印度,很多钱进入它的股市里,转手进入银行体系。然后政府发债券,借了这个钱来发补贴。外国的钱进入是看好它的经济前景,如果它不补贴这个钱的话,它的能源经济增长速度是会降低的,因为它成本上升了。它用外国人的钱去维持高增长,等于是外国人用自己的钱买了一个梦,这个梦不完全是真的。梦破的时候钱会退出去,退出去的时候货币会贬一点,就会出现通胀。现在已经加息过8%了,加息加到10%或者更高都是有可能的。印度可能到年底之前就会出现货币贬值,利息上升,经济发展速度下降。

  南都:如果印度真步越南后尘,那么人们所担心的新一轮亚洲金融危机出现的可能性有多大?

  谢国忠:这次新兴市场的金融危机跟十年前不一样,因为这次新兴市场除了越南和印度是赤字之外,整个新兴市场的经济,每年顺差有五千亿美金,跟十年前不一样。十年前整个经济市场是赤字,现在是顺差,而且顺差还很大。所以美金短缺还没有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只是一个个别现象。所以不会引起连锁的货币危机,汇率危机会有,货币危机还没有。但是热钱缩水之后会造成过高的资产价值的回落,造成银行的坏账。

  金融危机会有几种表达的方式,一个是汇率,一个是银行的坏账,一个是资产的价格。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三个是连起来的,因为借了美金,美金抽走之后,汇率下降,然后资产价格下降,引起坏账。但是像日本金融危机这么多年,它的汇率没有什么变化,就是银行的坏账和资产价格下降。这次有些国家,像越南、印度会类似于十年前我们看到的一些情况,但也不会那么严重。像越南,它跟中国和日本借点钱也能顶住汇率。我觉得这是它应该做的事,但是它不一定会这么做,因为通胀之后,它想通过贬值来保持竞争力,所以贬值不一定是它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但是贬值贬过头了会形成恶性循环,一贬通胀,再贬再通胀。但是我觉得有些国家,资产价格会下降,像中国和印度。石油输出国的资产价格是不会下降的,因为还有很多钱进来。像莫斯科是现在世界上最贵的城市,它的资产价格下来要等油价下降,石油泡沫破了之后才会下降,是比较后面的事情了。

  总体来说,是新一轮新兴市场的危机来了,但是这个危机跟十年前不一样。整体来说没有美金的短缺,有些国家有美金的短缺,会出现贬值、银行的坏账、资产价格下降,三个同时出现,但是绝大多数国家没有美金的短缺,不会出现很大的贬值,但是资产价格可能会有比较大的调整,坏账也会有一点,但不会出现所有的新兴市场的银行危机,像1998、1999,2000年,从东亚到俄罗斯一直到巴西,等于是整体的新兴市场全部出现了危机。这次不一样,是有的国家出现,但没那么普遍。

  南都:你刚才说的热钱危机,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从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流入中国的热钱规模迅速上升。2005年到2007年三年间流入中国的热钱超过八千亿美元,占2007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存量的一半以上。这么巨大的热钱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中国还应当采取哪些措施应对潜在的热钱危机?

  谢国忠:热钱倒流是会瞬间发生的。中国现在的预期主要是对升值的预期,中国的热钱跟华人的关系非常深。中国不像越南,主要是基金管理公司在外面卖越南基金来的钱,这么小的地方,一下子出现几十家基金。中国在QD(合格境内投资人)方面,政府控制的钱是有限的。中国进来的热钱主要是和华人有关,比如说深圳这么大的一个现金市场,中国一半的现金在那边。香港人、台湾人、全球华人的资金,比如在香港,至少我认识的人,都有现金在内地的,都是人民币。这个钱是巨大的。

  我们可以看到,人民币远期在NDF(无本金不可交割远期)上的价格还有升值的预期。升值的预期现已回落了很多,上个月最高是6.2,后来回落到6.6,这两天我没看。中国现在的现货价格是6.9多,等到远期价格和现货价格一样的时候,就是一个转折点了。那时热钱回流的可能性就很大。

  南都:像您刚才说的通胀,中国也和越南在通胀上面临着相似的问题。面对全球性通胀继续上升的趋势,对于经济结构转型尚未成功、仍高度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来说,会不会存在着更大的困难?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处理好通胀和人民币升值等关联难题?

  谢国忠:通胀一方面是因为过去钱放得太多,全世界都有通胀,另一方面说明现阶段中国经济模式有问题了。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它需要的劳动力和资源与中国的现状已不吻合了,继续推动这个模式会非常容易通胀的。中国过去的模式要调整了,调整是什么意思呢?有通胀就要加息,加息后一些公司的成本上升,继而退出市场;比较有竞争力的公司就扩大了,这是市场经济自己调整的一种机制。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遇到这种情况时,就成功地做了调整。中国面临的问题有很大的历史性,但目前国内对调整依然没有一个足够的认识,总是光看着GDP速度的增加,想维持它的增加。我认为,现在高通胀高增加的状况已不能维持下去了。

  现在宏观政策主要是低利息和能源价格控制、补贴低效益的公司,对于已经不能撑下去的公司,依然通过补贴让它强行生存下去。但现在的问题并不是一个暂时的问题,拖是没有用的。当然调整后经济增长会放慢,也会带来一些失业,但这是一个经济转型的过程,需要把空间让出来给效益比较高的公司发展。然后整个经济的效益上升,进入下一轮比较高的增长阶段。

  越南和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在于,2005年人民币开始升值的时候,很多出口商要寻找另外的机会。而越南答应过很多出口商,它不会升值。于是,广东东莞不少制衣、制鞋、制家具的企业就搬到越南去了。在热钱进来的时候,越南没有其他的手段,又不可以升值,所以带来了货币的大幅度上升。越南不敢放弃对出口商“货币不升值”的承诺,怕有严重的后果,种子因此埋下:一方面要向出口商承诺货币不升值来吸引他们,一方面又没有其它办法来把货币的供应量压住。在发展中国家,有很多其他的措施可以做,特别是对房地产和股市,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去压制投机,这样也可以减少热钱的流入,因为热钱的流入缘于看到资产价格大幅度的上升。政府里面很多人,特别是官员,在炒楼、炒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身在其中,并不是自己完全能控制自己的。

  南都:另外我们也看到,在中国和越南的转轨过程中,两国的银行都担负了很多财政任务,这里面有一定的亏损和坏账。不管是在中国还是越南,银行对于风险的抵抗能力都是很有待于提高的。

  谢国忠:中国的银行业还是好不少的。第一点,中国从2004年到现在,对银行的信贷管得比较严,主要体现在贷存比比较低,越南是很高的。第二点,中国的银监会在拨备上这几年都是逼得比较紧的,对下一轮的坏账已经存了不少钱了,对应住了。

  还有就是我们对于房地产和股市早就不让借钱了,房地产压得比较严,开发商都借不到钱,说明管理还是有效果的。这次我们的银行不会面临1998年一样40%的坏账,但是我觉得10%以上是有可能的。

  南都:中国的银行业在健全现代银行制度的道路上,你觉得还有哪些关口要过?

  谢国忠:中国的国有银行还是一个国家机关,还不是完全商业化的。中国的股份制银行里也有不健全的地方,它没有一个很大的控股,股东结构比较分散。管理层特别热衷于盈利的增长,盈利增长了就好发奖金。盈利的增长现在都靠贷款增加,最终如果变成坏账,以后会有什么事?这是以后的事,而盈利是今天的,这就是激励机制里的一个毛病。当然不光是中国,华尔街也有同样的情况。

  南都:中国的市场化已经快三十年了,利率和汇率等要素是不是也到了该考虑市场化的时候?

  谢国忠:中国现在在银行这一块管得严一点是应该的,因为银行的存款是国家担保的,政府在这方面确实需要做很多事情。银行不是那么灵活,带来的损失也不是那么大。因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银行所做的,比如借钱造工厂、造桥、造房子,都不是那么复杂。不像在一个成熟的体系里,银行业就变得很复杂。

  中国金融上最大的失败就是股市没弄好。股市是风险资本一个很重要的来源,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股市应该起很大的作用。中国股市的出生就不太好,最初是为了帮国企解决困难的,所以不可能是个真正赚钱的地方,变成股民相互博弈,赌谁的运气好。

  南都:就目前来说,主要是政府、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捆绑关系,使得金融领域的一些改革很难取得实质性突破。为了避免遭遇可能的巨大危机,理顺当前的金融监管权力结构是否显得尤其必要?

  谢国忠:但是怎么样冲破这种利益捆绑关系?第一个能够冲破的地方就是股市,有些有竞争力的公司至少还有股市可以做好,我就去投资,我去融了钱之后公司做好了,市场相信我,进入良性循环。现在谈到股市,就是给谁给了多少钱,不谈那个拿了钱的人给股民赚了多少钱。这样的股市是不能健康发展的。股市发展很简单,政府不要干预,让它自己去折腾,自然会折腾出好东西来。虽然说股市制度严密一点,老百姓不容易有损失,但至少自由市场是会带来好处的。

  南都:但是自由市场的前提是信息公开。

  谢国忠:是啊,只要有自由进出的机制,骗子公司骗了一回骗不了第二回。因为中国有政府干预机制,挂牌是一个短期产品,所以骗子公司就可以不断地在股市里面混,骗了之后换一个牌照样再来,所以它没有机会自己长大。

 

*************************************

投资中国的灾难和机遇

美国《远东经济评论》



  虽然中国一心想借举办奥运将全世界的目光聚拢于其令人目眩的经济成就之上,但2008年对于中国、乃至中资企业的投资者来说都可谓流年不利。中国股市较2007年年末时已跌去了将近一半。奥运宣传助长了人权活动家的声势,他们趁机站出来指责中国的西藏政策,而同时西藏地区又爆发了骚乱。再接下来是惨烈的汶川大地震,迄今遇难及失踪人数已经超过了8.5万人,另有30万人受伤。但我认为四川大地震的长期遗产将会是中国所发生的结构性变化,中国将因此变得更为自由、政府会拥有更佳的形像、同时对中西部地区的开发也会获得新的支持政策。而近期中国股市的大跌实际上是给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入市良机,使多数个人及机构投资者得以扭转中国股票在其投资组合中所占比例严重偏低的局面。

  中共政府在汶川地震后所采取的行动和它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的表现、以及美国政府对卡特里娜飓风灾害做出的反应形成了鲜明对比。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夺去了25万人的生命,但中共政府的救灾行动却进展迟缓。当时,中共政府拒绝了国际社会的帮助(就象不久前缅甸政府最初的反应一样),国家领导人也没有探访受灾地区。更有甚者,政府宣传部门拒绝承认问题的严重性,禁止媒体对这场灾难加以报导。

  而今中共政府的救灾反应已不可同日而语。政府派遣了10万名军人参与救灾。温家宝总理在地震发生后立刻飞赴灾区,人们常能在电视上看到他在前线指挥救灾的身影。而胡锦涛主席也视察了多家帐篷制作工厂,要求他们开足马力赶制90万顶帐篷以解灾区之急,他此时看上去更像一位政治家。

  中共政府的反应与卡特里娜飓风过后美国政府的反应也形成了强烈对照。当时,布什总统在灾难发生两天后才视察遭到严重破坏的新奥尔良,他的飞机仅在灾区上空盘旋却并未着陆。舆论普遍认为,美国政府救灾反应不足、效率低下,这导致布什的支持率降到了新低。反观中国,温家宝因为其在救灾过程中的表现成了英雄。

  这次,中国的互联网“防火墙”也受到强烈冲击。大量博客文章赞扬救灾工作。普通民众志愿加入救灾工作,他们的救援行动完全不在政府计划之内。救灾过程激发的爱国热潮压过了那些批评中国西藏政策的声音。

  哈佛大学的本杰明·弗里德曼(Benjamin Friedman)认为,经济发展最终将加强政治自由。一些研究中国问题的人士一直对弗里德曼这个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表示怀疑。在中国发展为公民社会的过程中,2008年这场地震或许注定会成为标志性一刻,它见证着个人自由的加强以及公民对政府不信任感的减弱。

  对国际投资者来说,中国在过去一年来遭遇的困难或许正是一个增持中国股票(包括在香港交易的H股和在纽约交易的N股以及在世界其它开放型资本市场上交易的中国公司股票)的恰当机会。从以下几点因素来看,眼下中国公司的股票与以往一段时期相比更有吸引力。

  首先,地震的长期经济效应可能是正面的。短期而言,中国当然会面临更大的通胀压力,因为地震造成(养猪大省四川)大量生猪死亡,同时,农业灌溉系统遭到破坏,在一定时期内将影响到农业生产。但从长远看,中共政府有可能利用灾后重建的机会加倍努力,使贫困的中西部像东部沿海地区那样取得经济上的成功。

  其次,2008年以来股市的下跌增加了中国股票的吸引力。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和其它观察人士曾担心,中国股市在2007年年底前的点位可能有泡沫。但目前中国企业盈利增长依然强劲,中国股票的市盈率也已降至与全球其它金融市场一致的水平。

  因此,中国股票的PEG值(市盈率/企业利润长期预期增长率)现在相对世界其它市场已很有吸引力。尽管没有人能预测股价的短期走势,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股票目前的估值比它们曾经的水平要合理多了。

  此外,投资中国股票的人可能会因人民币持续升值而获益。自从两年前中国开始放松人民币盯住美元的制度以来,中国每年都让人民币以5%左右的幅度升值。这样的升值可能还会继续,因为人民币可能是世界上低估最严重的币种了。随着人民币升值,投资中国股票的美国人也可从中获益,因为其人民币收益折算成的美元会不断增加。

  中国股票还是实现投资多元化的良好途径。虽然中国与外部世界并未脱节,但其经济和股票市场的变化与世界其它市场的关联度并不强。当然,如果市况低迷的话,我们也不可对投资多元化抱过大的希望,毕竟所有市场都有联动趋势。不过,就2008年而言,预计中国会继续迅速增长,而美国经济可能会缓慢爬行甚至停顿。

  最后一点,大多数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参与程度均严重不足。以官方汇率计算,中国在全球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是5%,根据购买力平价进行调整后,中国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占比可能在10%左右。而大多数美国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目前投在中国资产上的资金在其总投资中所占比例要远远低于10%。对一个过去25年来增长率居世界主要国家之首的经济体不能充分涉及,这是不是明智的。

  自从邓小平带领中国走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产出和收入方面实现了从未有过的长足进步,经通货膨胀调整后的年均增幅接近10%。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意味着共同贫穷,邓小平则提倡“致富光荣”。在他的领导下,数亿中国人摆脱了贫困,整个国家的国民收入(经购买力平价调整)已升至世界第二位。邓小平解放了中国人的生产力,中国成了展现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力量的生动范例。中国现任领导层让我们感到,中国将来实现一定程度的政治自由至少是可以期待的。对珍视自由的人们以及投资中国市场的人而言,这都是让人欣慰的事。(作者 Burton G. Malkiel 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撰写了《从华尔街到长城》(From Wall Street to the Great Wall)等著作。)
****************************
 
沪指大跌近200点失守2800点 近千只个股跌停

--------------------------------------------------------------------------------

2008年06月19日 15: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


  中新网6月19日电 沪深两市周四大幅下跌,沪指下跌近200点,深证成指下跌近750点。两市个股普跌,近千只个股跌停,成交量较昨日有所萎缩。

  上证综指今日开于2921.72点,收于2748.87点,下跌192.24点,跌幅6.54%;深证成指开于9808.42点,收于9161.56点,下跌741.57点,跌幅7.49%。

  沪深两市今日双双大幅低开,一路震荡下挫,此后大盘在权重股的带领下大幅下跌。午后,“石化双雄”等权重股加速下跌,沪指跌破2800点,盘中最低下探到2742.15点。



  沪深A股个股多数跌停,权重股中国石油大跌5.72%,中国石化下跌3.38%。几乎所有板块全线下挫,航空运输,证券,粮食等领跌,近百个板块跌幅在5%以上。

责任编辑: 郑浩中  来源:议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08/0624/92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