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们暴露在阳光下 国人 记住真理部的面孔吧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军政 > 正文
让他们暴露在阳光下 国人 记住真理部的面孔吧

愚民政策(英文:Obscurantism)是指统治者钳制民众思想的政策:统治者愚弄人民,让人民变成无知的顺民,从而更加容易统治。


 语源
“Obscurantism”这个字源自拉丁文的obscurare,意思就是“使之变黑暗”[1]。过往知识都与光明作配对,所以“使之变黑暗”其实含有“使之变愚昧”的隐藏意思。

这个词语后来演变出两种不同的意思[2]:

其一用于文学或艺术上,指作者刻意地把主题变得空泛或abstruseness;
其二是指一种对知识传播的拒抗,或一种把阻止知识在公众流传的政策。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简称“中宣部”或“中共中央宣传部”,为中共中央直属机构。

历史
中宣部前身为1921年中共一大后成立之“中央宣传局”,1924年5月正式成立中宣部。文革后不久被取消(职权由中央文革小组兼至),在1977年10月召开之十一大中宣布恢复职权。


职能
中宣部的主要职能是管控意识形态、新闻出版甚至教育方针。它对中国大陆与媒体、网络和文化传播相关的各种机构的监督以及对新闻、出版、电视和电影的审查,另外对国务院组成部门文化部和直属机构国家广电总局也有监督权,在省市区及其以下文化局和广播电视局均由同级党的宣传部管理。


评价
一些人认为中共中央宣传部的主张是符合事实的。但很多学者认为,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的领导下在中国大陆流传着许多谎言,比如三年自然灾害、壮丁、沈崇案、“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因此,“正史”是有良知的中国学者的责任。

有人认为,中共中央宣传部对于弘扬主旋律,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另一种观点认为,本质上,编造中国共产党的正面形象,丑化异己,成为中共中央宣传部的根本原则。在这个语境下,宣传和新闻成为一个对立的词语,前者唯有目的宗旨而可置事实于不顾,后者则是对事实的真实记录,否则被称为“假新闻”。

也有法律人士认为,中国没有《新闻法》,中宣部只是中国一个政党的下属机构,根本不是适格的执法主体,却对言论与媒体拥有极大的管控裁量权力,严重侵害宪法规定的言论出版等自由。

一般认为,中共中央宣传部是中国共产党夺得及维持政权最强有力的武器,和中共中央组织部同为中国共产党最核心的部门。

因其以权威姿态强力管控学术研究、学校课程、新闻报道、出版发行和影视节目,试图使一切涉及思想和意识形态的领域宗奉中国共产党的官方说法,中宣部也被公众戏称为“真理部”,调侃其自认掌有一切真理的傲慢态度。


架构

领导
中央宣传部现任负责人:

中央政治局委员 书记处书记 中央宣传部部长 刘云山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 中央文明办主任 吉炳轩(负责常务工作,正部级)


中宣部副部长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局长 王太华(正部级)


中宣部副部长 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 蔡武(正部级)


中宣部副部长 雒树刚 (分管研究室 理论局 舆情信息局 社科规划办)


中宣部副部长兼秘书长 高俊良(分管办公厅 机关党委 培训中心 机关服务中心 学习出版社)


中宣部副部长 李东生(分管新闻局 出版局)


中宣部副部长 李从军(分管文艺局 文化体制改革办公室)


中宣部副部长 欧阳坚(分管宣传教育局 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协管文化体制改革办公室)


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 翟卫华(负责中央文明办日常工作)

 
中宣部副秘书长 官景辉(培训中心主任)


中宣部副秘书长 王世明(办公厅主任)


中宣部副秘书长 杨新力(宣传教育局局长)

新闻局
中宣部下设机构,

局长为胡孝汉

副局长刘汉俊

黄传芳

明立志

高善罡


新闻阅评组
中宣部下设机构,隶属新闻局之下,不定期发行内部刊物《新闻阅评动态》

该组组长刘祖禹

正局级阅评员柴全经。


历任部长
李达(1921年8月─?,以主任身份)
罗章龙(1924年5月─?)
彭述之(1925年2月─?,以主任身份)
瞿秋白(1927年3月─4月于武汉汉口,以委员身份)
蔡和森(1927年5月─?)
李立三(1928年10月4日─?)
沈泽民(1931年1月─同年4月)
张闻天(1931年2月─?)
吴亮平
陆定一(1944年─1952年9月22日、1954年7月─1966年12月)
习仲勋(1952年9月22日─1954年)
陶铸(1966年12月,1967年初被四人帮实行军管,部门仍在但失去权力至四人帮倒台)
耿飙(四人帮倒台后成立之中央宣传组)
张平化(1977年7月─1978年12月)
胡耀邦(1978年12月25日─1980年3月12日)
王任重(1980年3月12日─1982年4月)
邓力群(1982年4月─1985年8月)
朱厚泽(1985年8月─1987年2月)
王忍之(1987年2月─1992年12月)
丁关根(1992年12月─2002年10月24日)
刘云山(2002年10月24日─)

***************************************

焦国标

焦国标(1963年-)生于河南省杞县,是中国新闻学研究者、作家和异见学者。


经历
他获河南大学中国文学学士、古代汉语硕士,又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后任北京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2003年4月发表诗《致美国兵》,支持美国发动美伊战争。

2004年3月发表《讨伐中宣部》一文,指责中宣部实行愚民政策,主张新闻自由。该文最初发表在《开放》杂志上,后来被互联网上广泛转载。2005年3月应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邀到华盛顿做访问学者,计划6个月。同时被北京大学当作“自动离职”单方面除名。校方认为他未经批准擅自出国访问,焦认为是对他写作《讨伐中宣部》的报复。

2005年7月,发表《朱成虎就是中国的本□拉登》,批评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朱成虎发动核大战的骇人言论。

2005年11月,和高智晟调查中共政府迫害法轮功练习者的问题。


出版作品
杂文言论集《奉献与义务的边际》、《新闻之外的敏感》、《独立的悲伤》、《你根本吓不住人家》,新闻史《名士风流──文化名人的报刊生涯》。

(以上文字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

把“新闻阅评组”的坏人放到阳光下

晴续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简称“中宣部”或“中共中央宣传部”,下属新闻局的“新闻阅评小组”是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警察”。“新闻阅评小组”专门负责新闻箝制,新闻审察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在中共的组织架构内,中宣部「阅评组」是个怪胎。

「阅评组」极为频繁编发的不定期内部刊物「新闻阅评」,中宣部新闻局出版《新闻阅评》期刊,已经出到第8136期。无须通过正常管道上呈或下发,可以直达「通天」交到高层领导手中,也可直接下发到省市宣传部和媒体。据报导,向「冰点」发难的那一期「新闻阅评」就直接送给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周强、常务书记杨岳、「中青报」总编辑李而亮,以及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担任组长的「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中宣部为中共中央直属机构,其主要职能是负责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同时对中国大陆国内与媒体、网络和文化传播相关的各种机构的监督以及对新闻、出版、电视和电影的审查,另外对国务院组成单位文化部和直属机构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也有监督权,在省市区及其以下文化局和广播电视局均由同级党的宣传部管理。

13位前各界要人就冰点事件发表联合声明,前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江平,前中宣部部长朱厚泽,前毛泽东秘书李锐、前《新华社》副社长李普、前《人民日报》社长胡绩伟等13人就《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在农历新年前遭禁的事件发表联合声明,要求整顿中宣部,撤销“阅评小组”,废除一切恶性管制新闻的办法,保障新闻媒体的职业权利。

中宣部新闻局“新闻阅评组”骨干人物名单:
中宣部:原新闻局局长 及“新闻阅评小组”组长刘祖禹
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柴全经
中宣部:新闻阅评小组副组长何黄彪
中宣部:新闻局宣教处处长尚墨玲
中宣部舆情局副局长 孙瑜
中宣部:网络阅评组副组长 李德民
中宣部:新闻局网络新闻处处长 葛玮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 蔡名照
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副局长 刘正荣
新闻出版总署音像电子网络出版管理司司长 肖时国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江绍高
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副局级巡视员 宋乃琪
外交部新闻司参赞 宋荣华

中宣部:骨干人物名单:

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宣部部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云山

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局长王太华

中宣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党组书记,中央文明办主任胡振民
中宣部:副部长、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金炳华
中宣部:吉炳轩副部长
中宣部:李东生副部长
中宣部:高俊良副部长
中宣部:雒树刚副部长
中宣部:副部长李从军
中宣部:刘鹏副部长
中宣部:办公厅副主任、中央文明办秘书组长孔令
中宣部:干部局副局长齐鹤
中宣部:文艺局艺术处副处长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王茂林
中央外宣办主任赵启正
新闻出版署署长于友先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
解放军总政宣传部副部长张西南
中央文明办秘书局副局长刘斌
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
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李牧
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覃志刚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
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江绍高
求是杂志社总编戴舟

前中宣部:部长丁袁木
前中宣部:部长丁关根
前中宣部: 部长朱厚泽

前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2005调)
前中宣部:副部长龚心瀚
前中宣部:副部长王晨
前中宣部:副部长、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翟泰丰
前中宣部:副部长兼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
前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刘忠德
前中宣部:副部长白克明
前中宣部:文艺局局长孟伟哉
前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李准
前中宣部:副部长周扬
前文化部:部长刘忠德
前文化部:副部长潘震宙


 

责任编辑: 郑浩中  来源:本站原创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08/0506/85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