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汇率齐飙 怎么调控周小川尚未拿定主意
在CPI、油价、汇率齐攀高的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11日表示,货币政策要应对物价过快上涨,而具体使用何种政策工具须综合平衡考虑。“货币政策有多种工具,也不见得就一定要用哪一种,要综合平衡一下哪个更好。”
《上海证券报》报道,周小川是在列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时作上述表示的。同样出席此次会议的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也表示,政府工作报告里面包括了多项稳定物价的措施,目前关键是使这些措施得到落实。
**************************************
华尔街日报 通胀预期考验中国
中国持续的高通胀已经成了一个心理问题,很可能让高涨的价格一直持续下去,就算猪肉和粮食等商品价格的涨势今年逐渐平息也无济于事。
2006年12月,消费价格开始加速上涨,2007年3月突破3%的平均年增长水平。今年1月,通胀率达到了7.1%,是10余年来最高的。周二将公布的数据预计会显示出2月的增幅更大,可能介于7.5%至8.5%之间。
这些数字给一段时期内通胀还将继续高位运行的公众预期火上浇油,而且就算实际的通胀率如许多分析师预计的那样,在未来几个月内开始下降,这样的预期也会令中国的经济管理复杂化。如果人们认为价格将一直上涨,并作出相应的举动,比如说趁价格进一步上涨之前进行抢购,这样的行为本身就会推高通胀。
这样的预期会加大通胀压力,目前通胀还主要限于食品,尤其是猪肉和禽蛋类。中国央行在上个月的金融政策报告中说,通胀预期加大增加了工资上涨压力,也会促使企业调整定价行为,容易形成价格上涨的扩散和自我强化。
包括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内的中国高层决策者已经表示,抑制通胀是中国最重要的短期经济工作重点,不过一旦美国经济减缓开始造成更严重的影响,中国领导层也可能改变看法。
周一,中国海关发布数据,显示出中国的贸易顺差2月出现明显萎缩,从1月的194.9亿美元下滑至85.6亿美元。由于对美发货量疲软,2月出口额仅较上年同期增长6.5%,而进口额增长了35.1%。
经济学家表示,最近一个月的贸易数据受到了春节长假和雪灾阻断交通等季节性因素的严重影响。但这些数据仍然反应出,由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升,中国出口增长从2007年年中开始逐渐放缓,并一直在持续。
虽然种种迹象表明全球经济增长将会减缓,中共政府却一直对价格上涨态度强硬,一大原因就是对通胀预期的担忧。最近几乎没有传出什么能平息通胀预期的消息。周一,统计局宣布,衡量企业成本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2月较上年同期上涨6.6%,这是2004年12月以来的最大增幅。
Capital Economics驻伦敦经济学家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说:“通胀的延续时间比我所预计的长得多。而持续的时间越长,对人们的预期的影响就越大。”
政府发表强硬声明的原因之一是让公众相信通胀得到了控制,这本身就有助于控制通胀。但通胀预期看来很难抑制。比如,中国缺乏发达国家投资者可用来对未来的通胀进行预测和对冲的成熟的债券和期货市场。
现有的种种迹象不容乐观。在央行最近的季度居民调查中,65%的受访者认为今年的价格还将更高,这个比例是该项调查为时尚短的历史上最高的。而且上述调查是在去年11月进行的,那时的通胀率还没有超过7%。
对通胀预期的担忧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共政府在加息等更为传统的手段之外还极力宣传对食品和燃料价格的控制。许多经济学家都批评价格控制是弄巧成拙:他们说,如果不用高价格来刺激生产商生产更多产品,短缺的情况就不会消失,价格也会保持在高位。但价格控制确实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即短期内价格不会猛涨。
世界银行(World Bank)在其最新的中国经济季度报告中说:“行政手段有助于控制通胀预期,在迅速稳定形势方面尤其有用,并能在短期内发挥作用。”同时,世行也强调价格控制有一定的副作用,不能长期依赖这种手段。
由于美国就业数据疲软加剧了对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中国的上证指数周一下跌3.6%。(作者 Andrew Batson)
*************************************
21世纪经济报道 贸易数据揭示通胀之源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已处重要时刻:2月顺差仅为85.55亿美元,大幅低于1月份的194.9亿美元,而同期CPI上涨8.7% PPI涨6.6%。当然,全面的判断中国经济形势还要等信贷、投资、消费等数据出炉。若分析中国海关所呈数据,会发现许多问题,既揭示中国通胀之源,又暗示未来贸易的走向,为减少偶然因素的影响,以下分析若无特别注释,则都以2008年1-2月累计数据与去年同期累计数据对比。
2月贸易顺差大幅下降,整体上看是因为2月的出口基期数据较高,且进口过快,2月进口额共计788.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5.1%。较多分析师认为,1-2月份的雪灾可能导致出口较多的东南部地区因交通受阻等原因延迟了交货,春节较长的假期也影响了出口活动,但仅为猜测,不能量化和证明。
与去年同比,农产品进出口数量和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如今年玉米出口数量下降96.5%,食糖出口下降47.3%等,而同期进口大豆546万吨,计30亿美元左右,去年则进口361万吨约11亿美元,今年食用植物油的进口额也大增79.5%。农产品价格上涨是此轮通胀的主要推动力,2月的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23.3%。去年,中国粮食(不包括大豆)总出口量是991万吨,进口不到160万吨,今年已原则上全面叫停粮食出口,因此,农产品出口大幅下滑,而大豆进口大幅增长,这抵消了部分贸易顺差。
资源类商品进口价格呈现大幅上涨,如铁矿砂以及精矿进口量只上升16.2%,但金额上涨114.5%,原油、成品油金额分别上涨77.7% 89.1%,而数量仅增长9.5%、17.7%。铁矿石涨价是在去年较高的基础上进行,去年中国铁矿石进口3.8亿吨,上涨17.5%。
分类数据显示,石油、大豆、谷物干果、铁矿石、天然橡胶、纸浆等资源性商品在前两个月进口金额增速远远快于进口数量,显示输入性通胀较为明显,这也说明进口强劲增长的背后,很大部分来自于进口商品价格的大幅飙升,内需对进口的推动因素明显高估。
在国别上,去年前两个月对美出口345.3亿美元,进口93.3亿美元,而今年出口为346.39亿美元、进口131.18亿美元,出口增长停滞而进口增加,一个原因是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升值,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美国需求减缓。因此,中国可能面临内外需求双重减缓,而上游资源类商品涨价的压力,从而呈现出滞胀趋势,即高物价、高失业率并存,如何防止经济过快下滑与抑制通胀是中国经济能否软着陆的主要困境。(作者:张立伟)
***************************************
中国证券报 防止价格上涨“接力赛”
目前,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较多,控制物价上涨的难度加大。因此,对于价格上涨原因的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弄清物价上涨的来龙去脉,有预见性、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治理措施将会带来更显著的效果。虽然当前我国总需求对通胀的影响大于总供给,但随着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到位,相信经过必要的实施和执行过程,总需求主导的通胀压力会得到有效缓解。但是我们更应该密切关注输入型成本拉动的通胀压力。因为,目前国内外各类要素成本上升拉动总供给而带来的价格水平上升,可能会“接力”总需求推动的通胀水平的下降而成为主导我国通胀上升的新的驱动力。
统计局公布了2月份的经济数据,CPI增长达到了8.7%,我国的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物价上涨关系到国计民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以较大的篇幅对通胀问题给予高度的关注,并提出了全面治理通胀的措施。报告明确指出,要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8%左右”,要“考虑到居民、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努力避免物价涨幅过大”。目前推动我国价格上涨的因素较多,控制物价上涨的难度加大。因此,对于价格上涨原因的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
总需求主导通货膨胀
从去年4月CPI同比增长4.4%开始,中国经济结束了近三年的低通胀高增长态势,出现了高增长高通胀的趋势。这一轮物价的上涨,原因确实是很复杂的,有总需求推动的因素,也有总供给拉动的因素。 总需求推动的主要动力是:过度的投资,过大的贸易顺差,过剩的流动性,特别是第三个原因,可能是其他原因的根源。总供给拉动主要是要素价格上升,比如工资上涨,石油价格上升,粮价上升对食品成本的拉动等。总需求的推动则使总需求曲线右上行,总供给的拉动型使总供给曲线左上行,结果都是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总需求推动型与总供给拉动型对经济产生影响的不一致之处在于,总需求曲线右上行使价格水平和用GDP描述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步上升,也就是所谓“高通胀高增长”的经济形态。总供给曲线左上行使价格水平上升而总产值下降, 就是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 “高通胀低增长”的所谓“滞胀”经济形态。
目前,中国经济在通胀上升的同时仍然继续保持高增长,说明近期通胀预期的变化,成本拉动的成分相对较小。从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增长一直小于CPI增长也可以看出, 能源、矿石等等原材料价格涨幅低于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游产品价格也没有传导到最终消费品的压力,进一步显示目前通胀水平的增长不完全是成本拉动的通胀,总需求可能是推动通胀水平和通胀预期上升的主要动力。
因为认识到目前我国总需求对通胀的影响大于总供给影响。所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9项措施,再加上紧缩的货币政策,财政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鼓励生产增加供给,对总需求推动的通胀是有针对性的。相信经过必要的实施和执行过程,我国总需求主导的通胀压力会得到有效缓解。
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
2008年,可能要加倍关注要素成本上升对通胀拉动的影响。我们注意到两个现象。
首先,2月份的PPI已经同比上升到6.6%。 去年CPI从4月开始一路攀升至6.9%。PPI却一直在2.5%到3.5%之间徘徊。去年PPI最高是11月的4.6%。也就是说,去年在通胀上升的过程中,上游的成本并没有对最终消费价格产生上升的压力。这也支持了我们上面强调的这一轮通胀是以总需求推动为主的结论。但是,今年一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CPI达到7.1%的同时,PPI蹿上6.1%的水平,几乎是2007年同期PPI增长的2-3倍。统计局周一公布的2月份PPI达到6.6%。上游投入品价格上升较快,理论上一定会在一段时间后传导到最终消费价格上,对通货膨胀产生成本拉动的压力。美元的持续贬值,价格与美元挂钩的大宗商品,包括石油,钢铁,铜,矿石,粮食等等,价格持续大幅上涨或高位运行。这些在下半年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高价格的能源、原材料输入,PPI可能持续走高,而PPI对通胀的成本传导的压力加大,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风险上升。
其次,国内工资水平的上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工资上涨是必然的。我国经济连续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与劳动力红利有很大的关系;出口产业的迅速扩大,也应该得益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
近几年经济的两位数增长,劳动生产率提升等等高于GDP的增长,工资呈上升趋势是必然的。沿海地区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也显示了工资上升的压力。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从保护劳工权益的角度做出的各项法律规定,使工资增长的预期加大。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通胀预期高的环境中,工资上升是通货膨胀的刚性因素。而在目前我们的通胀环境中,工资上升可能从要素成本和消费两方面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由于国内外的要素成本都有上升的趋势,所以我们应该高度关注有可能推动通胀上涨的成本要素,包括国际市场高价格原材料价格输入型通胀和工资成本上升的刚性要素。
防止成本因素的“接力效应”
2008年上半年,由于去年价格上涨对今年价格的翘尾影响,年初风雪和农历春节需求上升的临时因素,加上一些调控措施的周期并没有完成,CPI的数据应该不会发生较大的改变。 下半年,这些临时因素消失,调控措施到位,一些加大力度支持的农产品生产周期完成,特别是,紧缩的货币政策累积效应的显现,相信我国总需求拉动的通胀可能会得到控制。
但是,需要特别注意,要素成本上升拉动总供给带来的价格水平上升,可能会“接力”总需求推动的通胀水平的下降而成为主导通胀上升的新驱动力。特别是当成本拉动的价格水平上涨“接力”总需求推动通胀的时候,非常容易抵消我们正在采取的通胀治理政策组合的作用和效果,使人们觉得政策无效。当然,我们不是说半年以后再关注这些要素成本的上升带来的影响,因为这个“转接”过程,或者说“演变”过程,不会如此被清晰地划断。
治理成本驱动的通胀,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治理输入型通胀的结论在目前的国际大环境下可能并不成立。因为这个结论有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没有被满足,这就是“其他条件不变”。如果全球大宗产品价格是稳定的,人民币升值对降低国内的PPI,进而降低PPI的传导压力是有意义的。但是在当前国际环境下,特别是美元不断贬值,能源、粮食价格不断大幅攀升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只不过使这些进口产品的人民币计价有所下降,而不是价格的下降。如果国际价格继续上涨,按人民币计价的价格也会相应上涨。在目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有诸多变数和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这种相对价格的作用不仅是非常有限的,而且还可能带来其他的负面影响。但是目前可能是更灵活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合适时机。
比较可行的措施之一可能是刺激内需来吸收工资的增长部分。而贸易顺差减少增加的国内供给,可以使增长的工资的消费支出不至于推高价格。而因为生产成本的增加而减少的利润,也有望在更大的市场规模中得到补偿。
总之,从现在开始,在治理以总需求推动为主的通货膨胀的同时,有必要密切关注总供给拉动的价格水平上涨,提前制定防范措施,防止通货膨胀的“接力赛” 。(作者:左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