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政府加大干预新一轮食品涨价
中共政府加大行政干预力度,限制新一轮来势凶猛的食品涨价,广东人大代表甚至提议恢复粮、油、肉的票证制度,以保护中低收入家庭的利益。但是绝大多数分析人士和社会舆论称这是一种社会倒退。
中国通货膨胀指数居高不下,迫使中央政府进入2008年以来接连以行政手段来控制物价。国家改革和发展委员会日前宣布,对日常粮食制品、食用油、肉、蛋、奶制品和液化天然气等产品启动临时价格干预的措施。通知规定,大型食品企业要调整食品价格,必须提前10个工作日向政府申请,由当局审批。
根据官方的统计,部分重要商品价格明显上涨。本月上旬,36个大中城市的食用油和各种肉类价格都上涨了%50左右。广东市场上的瘦肉价格竟然比去年同期贵了3倍。正在出席广东省人大和政协“两会”的人大代表朱列玉表示,他将向省人大提出议案,建议在物价显著上涨时期恢复使用粮票、油票和肉票的供给制度,保证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必需品供应。
*市场供应的补充措施*
朱列玉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解释,他提出的票证制度是对建立国家储备,保证市场供应的补充措施。他说:“我们有一些低收入人群,他们的收入很大一部分用来购买生活必需品,比如大米、肉和食用油。对于他们来说,价格上涨的压力更大。所以通过票证供应或者免费发放,或者以更低的价格来保证低收入家庭的生活。”
朱列玉的建议使人们回想起30年前中国各地普遍存在的粮票、肉票、油票和豆腐票等等,引起社会舆论的重大争议。新浪网的调查显示,约47%的网民支持这一提议,但是即使拥护这一主张的人也担心,在目前人口流动量日益增加、官员腐败的情况下,公平发放票证实际上是难以做到的。反对这种提议的网民达到51%,他们认为,凭票供应违背市场的实际情况,是社会的倒退。
朱列玉希望他的建议不至于引起人们的误解。他说票证制度是对市场调解供求关系的补充,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手段。他说:“我的想法和以前的票证制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以前用票券是因为物资比较匮乏,买不到猪肉,我们用票来保证分配。现在,我的设想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为了让物价稳定一下而起到辅助作用,同时对困难的家庭和群众有所救济。”
*通货膨胀形势严峻*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夏业良认为恢复票证制是一种“倒退的、反市场化的倾向”,他对美国之音表示,面对通货膨胀,尤其是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社会上出现了一股“走回头路”的倾向,这是很危险的。夏业良教授说:“如果要恢复票证制度,那就不是一两种商品的问题了,它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造成全面的社会倒退,只要物质供应紧张,就都要发票。”
夏业良教授说,票证制度和目前政府采取的物价管制措施还不一样,前者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后者是市场经济框架内的行政权宜之计。夏业良强调,即便是作为权宜之计的物价管制,也不能经常使用。他说:“在经济学里面,物价管制是经济学家普遍反对的做法,因为物价管制不能最终解决供需矛盾,反而会使市场上的供给减少。有了价格天花板,必然减少供应,加剧供需矛盾。”
但是另一方面,物价上涨的影响不容忽视。夏业良教授认为,政府的物价管制和民间出现的票证制度等极端思潮反映了通货膨胀形势的严峻。
香港 2008年1月18日 |
![]() |
食品涨价凶猛: 北京菜市场 |
中国通货膨胀指数居高不下,迫使中央政府进入2008年以来接连以行政手段来控制物价。国家改革和发展委员会日前宣布,对日常粮食制品、食用油、肉、蛋、奶制品和液化天然气等产品启动临时价格干预的措施。通知规定,大型食品企业要调整食品价格,必须提前10个工作日向政府申请,由当局审批。
根据官方的统计,部分重要商品价格明显上涨。本月上旬,36个大中城市的食用油和各种肉类价格都上涨了%50左右。广东市场上的瘦肉价格竟然比去年同期贵了3倍。正在出席广东省人大和政协“两会”的人大代表朱列玉表示,他将向省人大提出议案,建议在物价显著上涨时期恢复使用粮票、油票和肉票的供给制度,保证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必需品供应。
*市场供应的补充措施*
朱列玉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解释,他提出的票证制度是对建立国家储备,保证市场供应的补充措施。他说:“我们有一些低收入人群,他们的收入很大一部分用来购买生活必需品,比如大米、肉和食用油。对于他们来说,价格上涨的压力更大。所以通过票证供应或者免费发放,或者以更低的价格来保证低收入家庭的生活。”
朱列玉的建议使人们回想起30年前中国各地普遍存在的粮票、肉票、油票和豆腐票等等,引起社会舆论的重大争议。新浪网的调查显示,约47%的网民支持这一提议,但是即使拥护这一主张的人也担心,在目前人口流动量日益增加、官员腐败的情况下,公平发放票证实际上是难以做到的。反对这种提议的网民达到51%,他们认为,凭票供应违背市场的实际情况,是社会的倒退。
朱列玉希望他的建议不至于引起人们的误解。他说票证制度是对市场调解供求关系的补充,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手段。他说:“我的想法和以前的票证制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以前用票券是因为物资比较匮乏,买不到猪肉,我们用票来保证分配。现在,我的设想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为了让物价稳定一下而起到辅助作用,同时对困难的家庭和群众有所救济。”
*通货膨胀形势严峻*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夏业良认为恢复票证制是一种“倒退的、反市场化的倾向”,他对美国之音表示,面对通货膨胀,尤其是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社会上出现了一股“走回头路”的倾向,这是很危险的。夏业良教授说:“如果要恢复票证制度,那就不是一两种商品的问题了,它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造成全面的社会倒退,只要物质供应紧张,就都要发票。”
夏业良教授说,票证制度和目前政府采取的物价管制措施还不一样,前者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后者是市场经济框架内的行政权宜之计。夏业良强调,即便是作为权宜之计的物价管制,也不能经常使用。他说:“在经济学里面,物价管制是经济学家普遍反对的做法,因为物价管制不能最终解决供需矛盾,反而会使市场上的供给减少。有了价格天花板,必然减少供应,加剧供需矛盾。”
但是另一方面,物价上涨的影响不容忽视。夏业良教授认为,政府的物价管制和民间出现的票证制度等极端思潮反映了通货膨胀形势的严峻。
**************************************************
中国再三干预价格防通胀 学者疑虑重重

路透北京1月17日电(Simon Rabinovitch/周昕)——中国官员周四声称,它新推行的价格干预措施将不会扭曲经济,但是经济学者和分析人士警告,持续的政府介入可能会导致短缺和黑市。
中国本周公布了计划经济式的价格干预措施,针对从方便面到牛奶在内的一系列产品,并称这是阻止通胀上升的“临时价格干预”。
政府长期以来一直给石油和电力设定价格,并决心将它们的价格维持在当前水平。但是经济学家声称,这是北京十多年来首次下重手干预食品市场价格。
“政府从未有过,也不会要求企业亏损经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周四在政府网站的访谈中说道。
“价格干预措施不会影响市场机制发挥,”他说道。发改委声称,除目前新的价格控制措施外,政府控制价格的产品仅占所有产品的5%。
去年11月的消费物价指数创下了11年来的新高6.9%,这引起官方的高度关注,他们已经表示稳定价格是2008年的关键目标。
发改委已经下令,面粉、大米、面条、食用油、牛奶和液化气的所有主要生产商和零售商都必须在24小时内向政府通报任何一次性超过4%的涨价措施。
瑞信香港的中国经济学家陶冬声称,这种高度不寻常的举动仅仅能够起到给通胀临时刹车的作用,通胀压力很快仍会浮上水面。
“部分资本主义和部分社会主义是很难做到的,”他说道。“市场机制最终将取胜,短缺经济将迫使政府做出调整。”
陶冬举了兰州面馆的故事,当时兰州的拉面馆试图集体涨价,但当地政府对拉面实行限价,结果拉面分量就变小了。
执行
对于这些限价政策是否会执行,其他的经济学家感到怀疑,因为这个大国的地方官员经常不执行中央政府的政令。
“监督这些价格调整和确保公众不付高价的责任被放在了这批人和机构手中,他们在执行此类政策方面纪录欠佳,”匹兹堡大学的中国经济学家Thomas Rawski说道。
大型面条生产商统一企业(0220.HK: 行情)、食用油巨头鲁花集团、奶业巨头伊利集团(600887.SS: 行情)和蒙牛乳业(2319.HK: 行情)等在涨价前都需征得发改委的同意。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声称,这些措施是为了消除恐慌,打破驱动通胀的市场行为周期。
“如果生产者预测这个价格可能是要往上涨的,他就惜售了,不卖出了,把东西放在家里不卖,就囤积起来了,”他说道。“作为消费者来说,感觉这个价格可能往上涨,我就多买一点。”
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在官方智库工作的经济学家声称,这些价格控制显示一些官员的思维仍植根于中国的指令性经济时代。
“高官们总想做点事来控制通胀,”他说道。上次政府干预食品价格发生在1993年,当时通胀率达到10%以上。
“中国似乎正走回头路,”他说道。(完)
翻译:程华 发稿:王丰

路透北京1月17日电(Simon Rabinovitch/周昕)——中国官员周四声称,它新推行的价格干预措施将不会扭曲经济,但是经济学者和分析人士警告,持续的政府介入可能会导致短缺和黑市。
中国本周公布了计划经济式的价格干预措施,针对从方便面到牛奶在内的一系列产品,并称这是阻止通胀上升的“临时价格干预”。
政府长期以来一直给石油和电力设定价格,并决心将它们的价格维持在当前水平。但是经济学家声称,这是北京十多年来首次下重手干预食品市场价格。
“政府从未有过,也不会要求企业亏损经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周四在政府网站的访谈中说道。
“价格干预措施不会影响市场机制发挥,”他说道。发改委声称,除目前新的价格控制措施外,政府控制价格的产品仅占所有产品的5%。
去年11月的消费物价指数创下了11年来的新高6.9%,这引起官方的高度关注,他们已经表示稳定价格是2008年的关键目标。
发改委已经下令,面粉、大米、面条、食用油、牛奶和液化气的所有主要生产商和零售商都必须在24小时内向政府通报任何一次性超过4%的涨价措施。
瑞信香港的中国经济学家陶冬声称,这种高度不寻常的举动仅仅能够起到给通胀临时刹车的作用,通胀压力很快仍会浮上水面。
“部分资本主义和部分社会主义是很难做到的,”他说道。“市场机制最终将取胜,短缺经济将迫使政府做出调整。”
陶冬举了兰州面馆的故事,当时兰州的拉面馆试图集体涨价,但当地政府对拉面实行限价,结果拉面分量就变小了。
执行
对于这些限价政策是否会执行,其他的经济学家感到怀疑,因为这个大国的地方官员经常不执行中央政府的政令。
“监督这些价格调整和确保公众不付高价的责任被放在了这批人和机构手中,他们在执行此类政策方面纪录欠佳,”匹兹堡大学的中国经济学家Thomas Rawski说道。
大型面条生产商统一企业(0220.HK: 行情)、食用油巨头鲁花集团、奶业巨头伊利集团(600887.SS: 行情)和蒙牛乳业(2319.HK: 行情)等在涨价前都需征得发改委的同意。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声称,这些措施是为了消除恐慌,打破驱动通胀的市场行为周期。
“如果生产者预测这个价格可能是要往上涨的,他就惜售了,不卖出了,把东西放在家里不卖,就囤积起来了,”他说道。“作为消费者来说,感觉这个价格可能往上涨,我就多买一点。”
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在官方智库工作的经济学家声称,这些价格控制显示一些官员的思维仍植根于中国的指令性经济时代。
“高官们总想做点事来控制通胀,”他说道。上次政府干预食品价格发生在1993年,当时通胀率达到10%以上。
“中国似乎正走回头路,”他说道。(完)
翻译:程华 发稿:王丰
*************************************
恢复粮票、肉票对抑制物价上涨没有帮助
2008年01月17日 11: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去年以来,以粮、油、肉等食品为主导的居民消费价格大幅上涨,给低收入群体生产生活带来了较大影响。参加广东省“两会”的人大代表朱列玉建议,广东应在物价显著上涨时期恢复使用粮票、油票、肉票供给制度。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几乎离不开各种票证:买粮食要凭粮票,买布买衣服要凭布票,买油要凭油票,买肉要凭肉票。凭票购买商品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产品严重短缺,无法保证人民生活必需品的最基本供应,只能通过票证进行分配。但是,粮票、肉票本身并不能提高供应,对于抑制物价上涨并没有什么帮助。
效率和公平始终是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任何一项决策都围绕着这两点展开,而恢复粮票、肉票既违背公平也违背效率。
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如果要发行粮票、肉票,首先要对市场上所能供应的粮、肉总量有一个比较准确的统计,然后,比照供应量发行票证,否则,如果商品与票据严重脱节就无法实现实物商品的分配。而这项统计工作在目前根本无法完成。计划经济时代,粮、肉的供应是计划性的,是尽在有关部门掌握之中的。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粮、肉等的供应是一个可变量,即市场本身具有天然的调节功能,当某种商品价格飞涨的时候,相关生产投入就会加大,供应量就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总量就根本没有办法统计清楚,如何发行粮票、肉票?
其次,印制粮票、肉票本身就需要相当大的成本,而且,粮票、肉票等,主要是针对本地居民发放的,而在目前的中国,人口流动性非常大,一些城市的流动性人口甚至占了一半比例。这意味着,发行、分配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折算成成本也是不小的数目,既然目前的市场并没有出现花钱买不到粮、肉的状况,因恢复粮票、肉票而耗费成本纯属多此一举。
从公平的角度来看,任何分配的过程都难以避免权力寻租,即使在腐败不严重的上个世纪80年代,照样有人通过倒卖各种商品票证大发横财,完成第一桶金的原始积累。在反腐形势严峻的今天,恢复商品票无疑为权力寻租提供了又一重要平台。同时,由于商品票证一般都是比照本地的商品供应量,针对具有本地户籍的居民发放的,在流动人口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商品与票据之间存在着非常严重的脱节,那些流动人口占比较高的城市的票证要远远超过市场可供应商品的总量,反之亦然。
实际上,粮票、肉票等只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商品票证的载体已经不复存在。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市场经济进程逐渐加快的今天,以计划经济的思维来解决供需问题不仅毫无用处,而且非常危险:
其一,它可能加剧人们对商品供应紧张的担忧,进而,引发囤积居奇、抢购等投机行为。其二,它将严重损害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影响我国市场化国家地位的认同度。我国政府历经15年的艰苦谈判,才得以在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但是,截至今年1月11日,才仅有75个国家或地区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在这种时候出现计划经济思维的回潮是不合时宜的。(魏也)
2008年01月17日 11: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去年以来,以粮、油、肉等食品为主导的居民消费价格大幅上涨,给低收入群体生产生活带来了较大影响。参加广东省“两会”的人大代表朱列玉建议,广东应在物价显著上涨时期恢复使用粮票、油票、肉票供给制度。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几乎离不开各种票证:买粮食要凭粮票,买布买衣服要凭布票,买油要凭油票,买肉要凭肉票。凭票购买商品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产品严重短缺,无法保证人民生活必需品的最基本供应,只能通过票证进行分配。但是,粮票、肉票本身并不能提高供应,对于抑制物价上涨并没有什么帮助。
效率和公平始终是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任何一项决策都围绕着这两点展开,而恢复粮票、肉票既违背公平也违背效率。
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如果要发行粮票、肉票,首先要对市场上所能供应的粮、肉总量有一个比较准确的统计,然后,比照供应量发行票证,否则,如果商品与票据严重脱节就无法实现实物商品的分配。而这项统计工作在目前根本无法完成。计划经济时代,粮、肉的供应是计划性的,是尽在有关部门掌握之中的。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粮、肉等的供应是一个可变量,即市场本身具有天然的调节功能,当某种商品价格飞涨的时候,相关生产投入就会加大,供应量就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总量就根本没有办法统计清楚,如何发行粮票、肉票?
其次,印制粮票、肉票本身就需要相当大的成本,而且,粮票、肉票等,主要是针对本地居民发放的,而在目前的中国,人口流动性非常大,一些城市的流动性人口甚至占了一半比例。这意味着,发行、分配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折算成成本也是不小的数目,既然目前的市场并没有出现花钱买不到粮、肉的状况,因恢复粮票、肉票而耗费成本纯属多此一举。
从公平的角度来看,任何分配的过程都难以避免权力寻租,即使在腐败不严重的上个世纪80年代,照样有人通过倒卖各种商品票证大发横财,完成第一桶金的原始积累。在反腐形势严峻的今天,恢复商品票无疑为权力寻租提供了又一重要平台。同时,由于商品票证一般都是比照本地的商品供应量,针对具有本地户籍的居民发放的,在流动人口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商品与票据之间存在着非常严重的脱节,那些流动人口占比较高的城市的票证要远远超过市场可供应商品的总量,反之亦然。
实际上,粮票、肉票等只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商品票证的载体已经不复存在。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市场经济进程逐渐加快的今天,以计划经济的思维来解决供需问题不仅毫无用处,而且非常危险:
其一,它可能加剧人们对商品供应紧张的担忧,进而,引发囤积居奇、抢购等投机行为。其二,它将严重损害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影响我国市场化国家地位的认同度。我国政府历经15年的艰苦谈判,才得以在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但是,截至今年1月11日,才仅有75个国家或地区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在这种时候出现计划经济思维的回潮是不合时宜的。(魏也)
**************************************************
中国启动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六种商品调价须申报
中新社北京一月十六日电(记者 于晶波)中国启动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国家发改委今日宣布,成品粮及粮食制品、食用植物油、猪肉和牛羊肉及其制品、牛奶、鸡蛋、液化石油气等六种重要商品须进行提价申报和(或)调价备案。
国家发改委表示,在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期间,有关企业应按照规定履行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的义务。对于违反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行为,价格主管部门将责令经营者改正,并依法实施行政处罚。据悉,方便面行业、食用植物油行业及乳品行业的十二家企业进入此次需要提价申报的企业目录。
根据中国官方要求,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企业实行提价申报。有关企业须在提价前十个工作日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提出调整价格的申请。有关企业一次调高价格达到百分之四以上、十日内累计调价达到百分之六以上、三十日内累计调价达到百分之十以上的,需在价格调整后二十四小时内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书面报告调价情况。
目前,中国约百分之九十五点六的商品均为市场定价,约百分之四的商品为政府定价。发改委官员今日表示,此次列入临时价格干预范围的是极少数价格上涨较多、且与居民基本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重要商品。实行临时价格干预并不会改变企业自主定价的性质,不是冻结价格,不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行政干预价格只是辅助性手段”。
去年八月以来,中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连续五个月超过百分之六,今年一月上旬,中国三十六个大中城市豆油、猪肉、牛肉和羊肉零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百分之五十八、百分之四十三、百分之四十六和百分之五十一。中国官方认为,价格上涨对广大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而“不合理涨价已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完)
北京去年12月新房售价同比涨17.5% 涨幅全国居前
中新网1月17日电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消息,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7年12月北京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7.5%,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涨幅排名靠前。
数据还显示,2007年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5%,涨幅与上月持平;环比上涨0.2%,涨幅比上月降低0.6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涨幅较高的主要城市包括:乌鲁木齐25.3%、北海19.3%、惠州19.0%、北京17.5%、南宁17.4%、宁波17.3%、兰州16.7%、重庆15.9%和长沙15.1%等;环比涨幅较高的主要城市包括:海口 4.4%、合肥1.8%、九江1.7%、南充1.6%和桂林1.5%等。
07年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售价同比涨10.5%
中新网1月17日电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消息,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7年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5%,涨幅与上月持平;环比上涨0.2%,涨幅比上月降低0.6个百分点。
一、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4%,涨幅比上月低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低0.7个百分点。分类别看,经济适用房、普通住房和高档住房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9%、12.1%和11.8%,环比分别上涨0.0%、0.3%和0.2%。分地区看,同比涨幅较高的主要城市包括:乌鲁木齐25.3%、北海19.3%、惠州19.0%、北京17.5%、南宁17.4%、宁波17.3%、兰州16.7%、重庆15.9%和长沙15.1%等;环比涨幅较高的主要城市包括:海口 4.4%、合肥1.8%、九江1.7%、南充1.6%和桂林1.5%等。
二、二手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4%,涨幅比上月高2.1个百分点;与上月比,二手住房销售价格与上月持平。同比涨幅较高的主要城市包括: 乌鲁木齐24.2%、宁波16.5%、无锡15.2%、深圳13.9%和长春13.1 %等;环比涨幅较高的主要城市包括:宜昌6.4%、大理4.2%、洛阳2.4%、桂林2.2%和天津1.8%等。
三、非住宅商品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0%,涨幅比上月高0.6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1%,涨幅比上月低0.3个百分点。办公楼、商业娱乐用房和工业仓储用房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8.3%、8.0%和5.2%。
国家发改委表示,在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期间,有关企业应按照规定履行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的义务。对于违反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行为,价格主管部门将责令经营者改正,并依法实施行政处罚。据悉,方便面行业、食用植物油行业及乳品行业的十二家企业进入此次需要提价申报的企业目录。
根据中国官方要求,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企业实行提价申报。有关企业须在提价前十个工作日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提出调整价格的申请。有关企业一次调高价格达到百分之四以上、十日内累计调价达到百分之六以上、三十日内累计调价达到百分之十以上的,需在价格调整后二十四小时内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书面报告调价情况。
目前,中国约百分之九十五点六的商品均为市场定价,约百分之四的商品为政府定价。发改委官员今日表示,此次列入临时价格干预范围的是极少数价格上涨较多、且与居民基本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重要商品。实行临时价格干预并不会改变企业自主定价的性质,不是冻结价格,不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行政干预价格只是辅助性手段”。
去年八月以来,中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连续五个月超过百分之六,今年一月上旬,中国三十六个大中城市豆油、猪肉、牛肉和羊肉零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百分之五十八、百分之四十三、百分之四十六和百分之五十一。中国官方认为,价格上涨对广大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而“不合理涨价已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完)
北京去年12月新房售价同比涨17.5% 涨幅全国居前
中新网1月17日电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消息,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7年12月北京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7.5%,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涨幅排名靠前。
数据还显示,2007年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5%,涨幅与上月持平;环比上涨0.2%,涨幅比上月降低0.6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涨幅较高的主要城市包括:乌鲁木齐25.3%、北海19.3%、惠州19.0%、北京17.5%、南宁17.4%、宁波17.3%、兰州16.7%、重庆15.9%和长沙15.1%等;环比涨幅较高的主要城市包括:海口 4.4%、合肥1.8%、九江1.7%、南充1.6%和桂林1.5%等。
07年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售价同比涨10.5%
中新网1月17日电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消息,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7年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5%,涨幅与上月持平;环比上涨0.2%,涨幅比上月降低0.6个百分点。
一、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4%,涨幅比上月低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低0.7个百分点。分类别看,经济适用房、普通住房和高档住房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9%、12.1%和11.8%,环比分别上涨0.0%、0.3%和0.2%。分地区看,同比涨幅较高的主要城市包括:乌鲁木齐25.3%、北海19.3%、惠州19.0%、北京17.5%、南宁17.4%、宁波17.3%、兰州16.7%、重庆15.9%和长沙15.1%等;环比涨幅较高的主要城市包括:海口 4.4%、合肥1.8%、九江1.7%、南充1.6%和桂林1.5%等。
二、二手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4%,涨幅比上月高2.1个百分点;与上月比,二手住房销售价格与上月持平。同比涨幅较高的主要城市包括: 乌鲁木齐24.2%、宁波16.5%、无锡15.2%、深圳13.9%和长春13.1 %等;环比涨幅较高的主要城市包括:宜昌6.4%、大理4.2%、洛阳2.4%、桂林2.2%和天津1.8%等。
三、非住宅商品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0%,涨幅比上月高0.6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1%,涨幅比上月低0.3个百分点。办公楼、商业娱乐用房和工业仓储用房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8.3%、8.0%和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