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创造”的“经济奇迹”遇上瓶颈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生态 > 正文
中共“创造”的“经济奇迹”遇上瓶颈

 

VOA: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能源及减排挑战 记者: 杨明
华盛顿
2007年12月21日
 

辽宁一座火力发电厂
辽宁一座火力发电厂

 

能源需求急剧增长,温室气体排放不见减少,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从1980年开始,中国经济GDP平均每年以9.8%的速度增长,预计2007年的增长率将达到11.5%。中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直接推动了能源需求的剧增。中国已经从多年来的煤炭出口国,今年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中国在2006年已经成为天然气的净进口国。中国石油供应已多年不能自给自足,今年进口石油及成品油约1亿9千万□,占中国总消费3亿5千万□的50%以上。

美国东西方中心中国能源项目专家吴康博士说:“所以说,三大能源石油、天然气和煤,从天然气和煤的角度讲是个转折点。今后中国会一直走向净进口国的不归路。”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预测,如果中国经济在2005到2030年的25年中保持平均6%的增长率,在全球能源需求增长中,中国占三分之一,在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占三分之一,在全球煤炭需求增长占近三分之二,在核能发展中占40%,在水利发电发展中占三分之一。中国对一次性能源的需求将在2005年的17.42□油当量的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38.19亿□油当量。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将从2006年的每天350万桶,增长到2030年的每天1310万桶。净进口在总需求中的比例将从50%上升到80%。

国际能源机构首席经济学家比罗尔博士说,中国将在2010年前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

能源需求和环境污染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对连体婴。中国能源需求急剧增加,给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但能源利用率低造成能源的浪费,更直接导致高污染和高排放。

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数字表明,2005年到2030年全球与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上升57%,其中40%以上来自中国。中国从1980年到2030年的50年间,累计排放量相当于欧盟27国过去150至200年的累计排放总和。中国2007年正在赶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2030年的排放量将达114亿□,超过美国、日本和俄罗斯的总和。

 世界银行说,全球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其中16个在中国。

*无法兑现指标*

面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高能耗和高污染问题,中共政府开始认识到高能耗和高污染对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带来的严峻挑战,并且在第11个5年计划中提出减排降耗的目标,在2010年前把能耗降低20%,把污染排放减少10%。

美国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能源项目负责人罗伯特.埃贝尔博士(Robert Ebel)说,中国的排放量对世界气候变化影响很大,明年北京奥运会将是一次实际考验。北京2005年提出的每年减排降耗4%的目标,并没有实现,去年仅达到1.3%。

他说:“他们想在2010年前降低能耗20%,减少污染10%,可是实际上做得一点也不成功。2006年降耗4%的目标没达到,今年的目标也不会达到。他们的计划看起来挺好,但计划兑现,则是另外一回事儿。我认为,北京控制不了那些边缘省份,地方省份不太重视北京关注的问题。”

中国发改委主任马凯表示,今年的节能减排工作初见成效,前3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约3%,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出现近年来首次下降。不过他警告说,今年头3季度重工业增长19.6%,比经济增速高8.1%。6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同比增长22.6%。而且违法违规排污情况普遍,形势仍然严峻。

*明年能源挑战仍严峻*

中国减排节能的努力还表现在通过了修改后的《节约能源法》,正在起草的《能源法》和《煤炭法》修订案。中国还加强跟发达国家在节能降耗方面的合作。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三次美中战略经济对话中,双方签署了一系列加强能源合作的备忘录。

美国东西方中心中国能源项目专家吴康博士说,中国为了适应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在国内正在进行水电建设,提高国内石油和天然气产量,推动核电的开发。在海外,中国也加大了在南亚、中亚、非洲等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和投资。与此同时,中国还迅速发展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乙醇等可再生能源。他说,回顾2007年,展望2008年,中国仍面临严峻的能源挑战。

他说:“一方面,石油净进口的形势无法改变。这是肯定的。中国自己也知道能维持现在1亿8千5百万□的原油生产就已经不错了。到2020年能增加到2亿□。原来计划用天然气洁净能源能解决一些环保问题,但是液化天然气的进口比原来想像的降低了。所以说前景还是比较严重的。”

吴康研究员说,即使中国制定的2010年前每年节能4%的目标能达到,中国能源需求总量持续增长,也势必对中国产生很大的压力,尤其是在石油价格不断飙升和天然气供应紧张的情况下。

*有效使用能源为最大挑战*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能源项目负责人罗伯特.埃贝尔博士指出,中国在能源方面要面对的最大挑战是有效地使用现有的能源。

他说:“首先他们必须获取足够的能源来支撑预期达到的经济增长,跟发达国家相比,他们的增长率相当高。第二,增长带动的能源消费,导致污染上升。中国将如何对付排放量的增加,是更有效地利用能源呢,还是逐渐提高能源价格,以迫使消费者节约能源。”

埃贝尔博士说,中国上个月提高了成品油的零售价,但这仅仅是开始,还远远不够。中国必须跟国际市场接轨,才能对消费产生真正的影响。

英国石油公司中国首席执行官德开瑞(Gary Dirks)预测,如果中国在2010年前节能降耗20%,所节约的能源相当于7亿□煤炭,所减少的排放量达16亿□。  

**********************************

中国水荒报告:经济发展隐现缺水死穴

 

2004-05-09 11:38:32 中国经营报

 
 水将是人类的最后一滴眼泪!

  如果你不亲身走进八百里沂蒙,你也许永远不会相信那一个个老农用一根粗粗的绳子把一个七八岁大的孩子滑到深深的井底,为的只是一瓢一瓢舀上两半桶略带泥沙的饮用水。

  如果你不走进陕西西安阎良区的关山镇农户,你也许永远看不到农户在锅里烧开水的时候,锅的一圈竟然是泛白的硷性沉淀物。这样的水他们已经喝了很多年。

  我们的母亲河──黄河1997年一年就断流达270余天,作为山东最大的客水源,黄河几乎成为了季节河。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景象,在每年的春秋也变成了遥不可及的梦……

  比水荒更触目惊心的是,我们仍在毫无节制地、粗暴地浪费和污染我们的生命之源。如果你不是亲眼所见,你肯定不会相信:江苏有的城市会将城市生活用水排污口建在取水口的上游。长江沿岸重化工企业云集,长江存在进一步被污染的危险。

  比浪费和污染更令我们不安的是漠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长沙和常德分别斥资一个多亿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可那仅仅是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的摆设。领导来了,就把机器开动,领导一走就关机了事。

  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不仅仅只是这么简单的一笔经济账能够算清楚的:因为缺水,每年工业总产值大约有2000亿元的损失;因为缺水,每年农业有1500亿元的损失。

  如果真是到了如何去运南极的冰这样“天才设想”的时候,一定是地球上的先人们对环境犯下了太多的罪孽。

  “五□一”长假之后,当报社同仁们从祖国四面八方将采访到的水荒和水污染的事实汇集出来的时候,职业的良知让我们速成此文。如果对水的浪费和污染还不停止,不要说中国的经济会跌入死穴,国人的生存都将面临危机。愿国人警醒,愿华夏长安。

  水资源南北失衡:导致中国中度缺水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中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

    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缺水日益严重令人忧心,南方的状况也并不乐观。吴季松表示,水质性缺水在南方是比较普遍的,也就是达到质量要求的水不够。专家指出,南方地区由于不注意污水的处理,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体,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这就是污染型缺水。

    受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在季节上分布极不均匀,总是连枯连涝。时间上不均匀的水资源的变化需要有水库来调节。建国以来,我国兴建了大量水库,但由于水源工程建设投资额大,投资回报率不高,难以吸引到更多建设资金。这种由工程滞后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明显。

    华北缺水样本:奥运压力下的北京资源性重度缺水

    北京水资源匮乏的状态不容忽视。从1999年至今,北京已经遭遇了连续5年的干旱,平均年降雨量只有多年平均的70%,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北京面临缺水和污染两大矛盾。北京市水利局局长焦志忠对北京缺水状态的判断是:“北京属于资源性重度缺水的特大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是全国的1/8,世界的1/30。”

    曾实地调查华北水安全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贾绍凤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水污染造成的损失要远大于水量不足所造成的损失。” 据贾绍凤调查,华北平原地区几乎所有河流淌的都是污水。海河流域河道60%~70%被污染,平原地区几乎100%被污染。

    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是北京地表水的两大水源。因为上游严重污染,官厅水库1997年被迫退出了北京市饮用水供水系统。
北京寄予厚望的一大工程是“南水北调”,2003年底,北京段的工程已经开工。此前,曾经有国际奥委会的人士担心,北京的缺水状况能否保证奥运会的顺利召开。这似乎给北京市政府很大的压力。北京市水利局副局长毕小刚日前对媒体表示,2007年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建设完工后,将每年向北京供水3亿至5亿立方米,确保北京奥运会期间供水无忧。

  华南缺水样本:珠海缺水的链式危机

    “如果五月份仍不降雨,居民饮水又可能出现危机,”在珠海做了近15年生意的山东老板胡阳谈到水时颇有感触地告诉记者。
据珠海水务局提供的资料表明,这次大面积咸潮为珠海有水文记载以来的百年不遇的一次大咸潮,供水系统从1月29日采取了分时供水措施,每天只有两三个小时的供水时间,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珠海水务局局长梁社新随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咸潮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珠海水源的上游西江出现严重枯水期,流向珠海入海口的江水大量减少,大量海水倒灌进取水区,自来水便出现无法饮用的咸味,珠海出现了暂时性缺水现象。

    更重要的是,珠三角缺水影响的不仅仅是本地居民,与港澳的繁荣稳定也息息相关。澳门每天要从珠海进口20万立方米以上的淡水,约占城市用水的1/3,当珠海缺水,澳门就会喊渴,澳门只好向香港借水,香港的淡水却主要来源于深圳,而深圳的水仍然取自珠三角流域。

  华东缺水样本:江苏的长江污染之忧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江苏有的城市将城市生活用水排污口建在取水口的上游。

    民进江苏省委的调查显示,被称为“江南水乡”的苏州,人年均水资源量只有315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8。苏州水资源紧张并非个别,江苏省是一个水质型缺水和资源型缺水并存的省份,苏州等苏南地区属于水质型缺水,南京、扬州一带为季节型缺水,而淮北地区为常年型缺水。目前,江苏省的人均水资源量在全国排在20多位,和印象中的江南水乡大相径庭。

    江苏的河道湖泊污染情况严重。据有关数据显示,江苏省70%以上的河道湖泊污染严重,南京、无锡徐州淮安连云港、南通等地的城市河流污染严重,河水发黑发臭,鱼虾绝迹。

    地产水紧缺的江苏一半用水量来自长江,长江成为江苏用水的支柱。但是,长江污染的日益严重让江苏各方忧心忡忡。民进江苏省委副秘书长云建介绍说,长江沿岸重化工企业云集,危险品运输和油轮多,对长江的水质造成极大的危害。一旦有化工厂或运输危险品的轮船出现意外,整个长江沿岸将出现缺水危机。同时,长江沿岸的城市多将废水直接排到长江,导致污染严重。

    云建建议,目前对水资源是多头管理,水利部门管防汛抗旱,建设部门管供水,环保部门管治污。为此,需要改革现有水资源管理体制,由一个部门来统一负责管理水务。
 

  中西部缺水样本:西安飞机城的水之困

    “西安市阎良区是最严重的资源性缺水,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在区内建设一个大型的水库。”该区副区长伍江坦言,他这个副区长不好当,关键是阎良区截止到现在还没有“面水”,农业灌溉、人畜引水等都很难保障,更何况水质还非常的差。

    阎良区位于西安市的东北,居于渭北平原,以飞机制造工业而闻名于世,素有“中国飞机城”之称。该区内原有石川河与清水河交汇流入渭河。但是两条河流早已干涸,加上以前林立的大小造纸厂的严重污染和大面积的抽取地下水,使得该区的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现在的机井深度一般都在二三十米以上才可以勉强抽取井水,个别的水井已经打到了100米以上。

    记者在阎良区的关山镇采访时看到,农户在锅里烧开水的时候,锅的一圈竟然是泛白的硷性沉淀物。这样的水他们已经喝了很多年,有的村子还靠修建水池积蓄雨水生活。该区的武屯镇近七八年来很多村子因为缺水只能种植一茬麦子,秋玉米根本无法耕种,“有时候干旱的荒地里野草都可以点着,”该镇任张村的农户闵大爷告诉记者。

    据陕西省水利厅宣传处处长王辛石介绍,陕西是全国缺水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约126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特别是陕西关中地区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韩城经济带,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

  第二部分:经济之伤

    北京:首钢搬迁和不再种水稻

    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贾绍凤博士调查,上世纪80年代,北京市的用水量是40亿立方,现在反而下降到了37亿~38亿立方。原因是社会经济的转型。如原来高耗水的重要单位首钢,其高科技等非钢产业收入已超过了其钢铁收入。

    目前看来,首钢仍然是用水大户,每年6000万立方。贾绍凤表示,未来的趋势是耗水量小的产业部门代替耗水量大的产业部门。

    此前,出于北京市环境规划的需要,首钢搬迁的呼声一度甚高。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环保活动家梁从诫先生建议,用15~20年的时间,将首钢的上游企业逐步迁至唐山京唐港地区。炼铁、炼钢、炼焦、烧结和轧钢这几个上游环节是污染、耗水最严重的部分。

    业内分析,如果将首钢迁入唐山,有利于首钢接卸所需进口矿石。同时就近使用唐山地区其他原料和能源,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为水所困,北京市发改委日前发文,限制造纸、化工等12个高耗水行业的发展。要求耗水量指标必须达到规定的节水定额要求,新建项目必须经北京市节水管理部门审核并报北京市发改委审批。

    受水资源的制约,北京地区的农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北京市水利局宣传处的于处长告知记者,因为稻米的灌溉用水定额大约是其他种植作物的2倍,北京市决定用3年的时间逐步“消灭”20万亩水稻田。提倡对农作物进行筛选,挑选需水量少又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作物。提倡发展生态农业。

    辽宁:每年工业产值损失53个亿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带队的中国工程院“东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一行4月20日到辽宁进行调研。张文岳省长在和项目组讨论时说,制约辽宁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将是水资源的短缺问题。
    “辽宁是严重缺水的城市,仅沈阳、大连鞍山、营口四个大型工业城市,因缺水每年影响工业产值53亿元。因为缺水,每年影响全省利税达20亿元。同时,农业也几乎年年抗旱。目前,辽宁已成为我国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省份之一,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3,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12。”辽宁省水利厅水资源处处长尉成海告诉记者。

    辽宁省水利厅厅长仲刚告诉记者,辽宁水环境问题触目惊心。工农业争水、城乡争水、地区间争水,工业和城市超采地下水,挤占环境用水和水污染严重的问题普遍存在,辽宁所有的地级市、几乎所有的县城都面临着缺水问题,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问题并存。

    缺水:每年全国工农业损失3500亿元

  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令人触目惊心,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告诉记者,由于缺水,每年工业总产值的损失大约2000亿人民币。

    中国的主要粮食产区在北方,农业需水量较大,在水资源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为了保证粮食安全,还要拿出有限的水资源很大一部分供给农业灌溉。尽管如此,农业还是难逃缺水的命运。吴季松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农业每年缺水都在250亿到300亿□之间,使33亿亩的土地收成受影响。影响粮食产量大约在250亿到300亿公斤的产量,按每公斤0.6元计算,每年也有1500亿元的损失。

    除了工业和农业,全国660座城市有2/3缺水,有110座左右是严重缺水。缺水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水质性缺水:遏制珠三角工农业发展

  从去年10月开始,珠江三角洲包括番禺、东莞、增城、珠海、中山等地的不少区域都出现了咸潮灾害,大量的海洋咸水逼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导致当地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咸度升高,淡水缺乏。

    咸潮性缺水袭击工业企业

    中山市联成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是当地一家以生产塑化原料、树胶制品为主的台资大型企业。年产量10万□,占据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该类产品的五分之一。

    今年2月至3月间,20年一遇的特大“咸潮”向珠江三角洲袭来。联成公司尽管颇有准备地启动了此前花费50万元人民币打造的蓄水量3000□的化工消防两用储水槽,造价150万元的咸水淡化设备也紧急开动,产量还是下降了两成。该公司技术人员表示,以年产10万□,360个工作日,每□产品9000元计,仅减产20%一项就意味着每日公司要白白损失至少54万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启动咸水淡化设备每日所增加的生产成本。

    中山市另一饱受咸潮之苦的印染企业老板郭先生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因为受咸潮性缺水的影响,他的企业今年已前后停工好几次,损失无法计算。

    记者从中山市经贸局了解到,在今年年初的这次咸潮灾害中,生产中用水量较大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等产业受到的冲击较大,其中一些企业不得不停产,直至中山市政府紧急抽调当地长江水库等库区的存水实施支援后,情况才得到缓解。

    咸潮袭农:1/3早稻无法下插

    咸潮也给“鱼米之乡”的珠三角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3月底,记者从广州市番禺区农村看到的情况令人触目惊心。在番禺石楼镇的一些稻田边,尽管水沟里蓄有一些水,然而田地却龟裂着。该镇植保员陈德容告诉记者,因为咸潮,沟里的水咸度已达5‰,而如果农作物“饮用”咸度超过4‰的水,半个月后就会停止生长,甚至死掉。

    水质性缺水对当地农业的影响是明显的。统计数据显示:广州番禺区今年全区早稻面积计划完成6.5万亩,同比减少2.1万亩,近1/3的稻田无法下插;甘蔗面积5.2万亩,同比减少0.1万亩;常年蔬菜面积11万亩,同比减少1.8万亩。

    广东省水利专家表示,华南一带沿海地区随着经济急速发展,工业生产规模扩张,常住人口增长,相应的环保体系没有及时跟上,导致江河水流量减少,这是当地咸潮入侵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

    其次,近年来珠三角一带滥采河砂行为愈演愈烈,严重破坏河床,导致河流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咸潮上溯频率大大提高,范围扩大。

    山东:大旱曾使农业年收入锐减135亿元

    “你永远也无法忘记那些场面,几乎所有的河流都干涸了,满眼看去,不见一丝绿色,河道里只剩下一片龟裂,只有裂缝里还依稀可见些干巴巴的小鱼。因为一个夏天几乎就没下过一滴雨,因此那一年所有的夏季作物几乎全部绝产。”日照市黄墩乡的一位副乡长在描绘起2002年的那场旱情时依然心有余悸。

    “那一年,整个南四湖全干了,世代靠捕鱼为生的渔民不得不走下渔船,到不熟悉的他乡异地打工。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群,南四湖也正面临着一天天消失的危险。”在闻名遐迩的微山湖畔,微山县渔业综合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对记者说。

    如果你不亲身走进八百里沂蒙,你也许永远不会相信有这样的事:一个农民用一根粗粗的绳子把一个七八岁大的孩子滑到深深的井底,为的只是一瓢一瓢地舀上两半桶略带泥沙的饮用水。

    在鲁中山区,有位80多岁的老人告诉记者,前几年由于连续干旱,春季连井水也大都干枯了,有时一口井会呼啦围上近百人,因抢水争斗甚至还曾闹出过人命。

    有数据显示,自1998年以来,山东持续5年大旱,中小河道全部断流。2002年更是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全省农作物累计受害面积1亿多亩,仅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135亿元。显然,干旱、缺水,已经成为制约山东经济发展的“心腹之痛”。

  第三部分:解决办法

  用水价调节弹性需求

  针对如何调节对水资源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关系问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认为,要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宏观上就是水资源使用权的初始分配,即把一条河流的水量经过评估确定其总水量,优先把生态环境用水保留下来,然后再把剩余的水按各省情况分配,各省再分配给各地市,这样逐级地分配下去。各省的水量只有量入为用,才会促使其节约。微观上,则要有一套定额管理制度,比如对于耗水工业要进行定额管理。另外就是水量水质的统一管理,目前,水量管理正走向正轨,但水质管理还是一个薄弱环节。进入>>

  全面应对水危机

  除了油荒、电荒、煤荒外还有水荒。“水”这个曾被认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竟然到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人民生活的程度。因为缺水,每年给我国工业造成的损失达2000亿元,给农业造成的损失达1500亿元,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其中六分之一是严重缺水。水危机将是长期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如何应对这场危机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问题。进入>>

  第四部分:前景

  调水工程有经济风险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贾绍凤博士告诉记者,解决缺水问题,有水资源需求管理、节水、污水回用、雨水利用等多种办法,但政府往往最看中调水。我国的调水工程很多,如引滦入津,引黄济青等,论证的效益很大,但建成后却很难发挥效益。进入>>(编辑 张颖)

 

 我国水资源概况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们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2002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199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1998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199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水荒现状
·走近甘肃大漠边缘最后的留守人家:缺水的明天
·守着河网闹“水荒” 太湖水乡缺“好水”
·浙江嵊泗海岛出现水荒 上海每天船运千吨水
·南京市民酷暑遇水荒 自来水公司大唱高调招不满
·甘肃面临严重水荒 未来10年供水缺口几近20亿方
·黄河断流形势严峻 全流域告急沿黄各地备战水荒
·水荒逼近“塞上江南” 宁夏200万亩农田无水可灌
·人为因素加速西部水荒 生态建设要“量水而行”
·“给后代留点好水好不好!” 水荒呼唤用水分级

 水污染现状
·青海湖越来越“瘦” 25年湖面萎缩近150平方公里
·太湖污染八年未除 水质持续恶化
·钱花了官免了污染咋还堵不住 沱江又发生严重污染
·研究显示:中国约一半城市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
·淮河再次发出污染警告 9个国控监测断面13个超标
·黄河水污染回潮 干流三成八已基本失去水体功能
·美丽沱江变哭泣之河 四川沱江特大污染事故调查
·三峡船舶污染令人担忧 长江重创快成垃圾场
·湘江干流水质日趋恶化 污染状况仍未获有效遏制
·渭河污水导致三门峡水库污染严重 水变成酱油色

 损失
·山东:大旱曾使农业年收入锐减135亿元
·水质性缺水:遏制珠三角工农业发展
·辽宁:每年因缺水工业产值损失53个亿
·我国每年因缺水造成工业产值减少2300亿元
·专家:黄河水污染每年造成经济损失上百亿元
·2003年我国天然渔业资源因环境污染损失36亿多元
·因水源污染设备严重腐蚀 我国首座水电站停产
·水污染迫使中国最古老的电机90年后悲壮退役
 调水
·南方干旱昭示缺水困局 藏水北调势在必行
·调水工程有经济风险
·南水北调中线行—首都媒体河南采风·工程篇
·“调水”会带来什么? 南水北调:一切刚刚开始

·南水北调中线文物工作凸现“多学科考古”优势

****************************************

中共创造的“经济奇迹”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comment/data/2007/0502/article_3976.html

责任编辑: 郑浩中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07/1223/68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