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9个月,北京奥运会就要开幕了。在这个巨大的政绩工程面前,最重要的利害关系人——建设奥运场馆设施的农民工的人权状况究竟怎样?带着种种疑问,记者上周先后走访了在建的北京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国家体育场(俗称“鸟巢”)和国家游泳中心(俗称“水立方”),近距离了解奥运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状况。
种种迹象表明,参与北京奥运工程建设的农民工的人权状况令人担忧,迫切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
北京奥运场馆建设工程的安保都相当严密。所有正式出入口都由保安甚至便衣警察把关,除非官方许可,外人都不得进入,甚至照相也必须在围墙周围百米以外。这表明,中国当局试图封锁奥运工地的信息,包括奥运民工人权状况的信息。
(国家体育场正门的治安巡逻岗)
根据记者的调查,参与建设北京奥运场馆的民工在以下方面面临着人权危机:
基本生活状况恶劣
民工们一般每餐只有一个菜,一般都是咸菜、白菜或者萝卜,极少有肉,大多数民工没有见到过肉。
显然,从营养学角度看,这种饮食跟民工所从事的重体力工作完全不对称。高强度劳动者需要补充大量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而长期摄取这些缺乏营养的食物,将导致营养不良。
多数工地无法为民工提供洗漱用的热水,国家体育场多个工地甚至连基本的饮用热水也无法保障。民工们不但没有热水洗脸洗澡,而且也没有热水喝,只能喝冷水解渴。但北京目前的日最低气温为-2℃至0℃,已经处于冰点以下。
由于缺乏热水,施工企业也没有为民工修建浴室,民工们无法在工地洗澡。而工地外的商业浴室价格高昂,远远高于民工的消费水平。因此,绝大多数民工已经数月没有洗过澡了。
所有的工地都没有为民工配备电视、报纸等娱乐设施,民工们的业务生活乏味,一般吃过晚饭后只能埋头睡觉。
部分民工住在塑钢材料的工棚里,但也有很多民工只能住在帆布材料的工棚里。而这些工棚隔热效果很差,也都没有配备取暖设备。民工们夜间只能在这种冰冷的环境下休息。
个别工地没有为民工住宿的工棚配备必要的电源,民工晚上在工棚里只能摸黑,这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即使在配备电源的工棚,民工也被禁止使用电热毯和烧水的电热器。
(很多民工只能住在这样简陋的临时工棚里)
工资收入低下
根据中国建筑行业的潜规则,民工工资一般根据工作日期计算,民工不工作就无法获得收入。这个潜规则也延续到了奥运工地。
由于该潜规则的制约,民工们为了获得工资只能每天工作,不但每个周六和周日不能享受带薪假,甚至劳动节、国庆节等国家法定节假日也无法享受带薪假。更为恶劣的是,他们在周六、周日以及国家法定节假日获得的工资仍然与普通工作日相同,而不是官方要求的更高标准。
部分民工表示,秋冬季每天工作时间为10-12个小时,夏季一般每天工作14个小时,而每日工资只有40元左右,没有加班工资。甚至有民工表示每天工作11个小时,却只能获得35元的工资。这远远低于北京市自2007年7月1日起执行的最低工资标准。按照该标准,每小时最低工资不低于4.36元。
职业无保障、拖欠工资
所有接受采访的农民工都表示,施工企业未跟自己签订任何形式的劳动合同。有民工表示工资能否全额结算无法保证,担心老板会克扣工资,而克扣工资的现象曾经发生过。
多数接受采访的民工表示,工资一般只能到年底或工程结束才可结清,每月只能支取两三百元的零用钱。提前离开的民工也不能在离开工地时结清工资,只能到年底再找工头结算,而绝大多数民工和工头并不是来自相同的地域。
尽管当局屡次高调声称禁止拖欠农民工工资,但这种情况还是在官方主导的工程中发生了。
没有社会福利保障
由于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所有农民工也都无法享受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福利,甚至也没有基本医疗保险。工地没有为他们配备医生。如果生病了,只能自己花很贵的价钱去医院买药。
记者遇到一位年届60、可能身患职业病的民工老胡。他因为付不起两百元左右的医学检查费,只能舍放弃去医院看病,无奈地躺在简陋的床上养病。
至于政府部门三令五申要求提供的工伤保险,也没有任何施工企业提供给民工们。据了解,个别工地曾发生民工猝死和工伤等情况,但具体的处理情况并没有公开。
五棵松某工地的办公区有一个房间门口挂着“农民工夜校”的标牌。记者通过询问旁边工作的民工得知,该房间从来都没有为民工们使用过,而一直都是作为建筑公司的办公室。根据中国的传统,该标牌可能是应付上级检查的工具。
(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建筑工地上一位民工粗糙的双手和布满灰尘的毛衣)
缺乏必要的劳动防护
大风、干燥是北京气候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记者进入工地的时候,几个工地都在刮风,工地上到处都是大风刮起的扬尘。如果呼吸系统长时间暴露在这种环境中,极有可能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但是,记者发现没有任何施工企业为民工提供防尘口罩或其他防尘用品。
据了解,除了安全帽以外,施工企业没有为民工提供任何职业安全防护用品。长期暴露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民工已经形成了极易辨认的外貌特征:粗糙、干裂、乌黑的双手,黝黑、粗糙、憨厚的脸颊,破烂、布满灰尘的衣裤,凌乱的头发……
女性和老年民工劳动强度大
记者发现,奥运工地还有很多女性和老年民工。
五棵松某工地的一位女性民工告诉记者,该工地最多时曾有三四十位女民工。女性的工作基本和男性差不多,同样也需要干重体力活,而她自己的工作是扛钢管和倾倒废料。
另一位年届60的民工告诉记者,他因为连续7天扛钢筋而累倒。而他同屋还有2位工友都是六十多岁,他们的工作也主要是扛钢筋和钢管。
(国家体育场及其附属设施建设工地)
很多民工认为奥运工程给予他们的待遇还比不上以前普通工程的待遇,还有民工自比旧社会的奴隶和要饭的乞丐。
尽管中国当局多次高调关注农民工问题,也在保障农民工工资福利、生活条件等方面制定过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但是,言行不一向来就是中国政治的最显著特征。中国当局及其控制的媒体,至今都没有关于奥运民工人权状况的报道。
中国当局可以为了奥运会这一重大政绩工程投入了无数的金钱和人力,却不能给予奥运民工们最起码的人道关注。这种巨大的反差,是对中国当局所谓的“人民当家作主”最讽刺的解注。
北京奥运会标榜的口号之一是“人文奥运”。该口号带给全世界的,是对中国人权进步的期盼。
但是,就目前的现实而言,“奥运”带给中国的是一个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一个被中国当局称为“人文奥运”的政绩工程,却是建立在侵害其建设者的人权基础上的。
这是对奥运精神的侮辱,也是对支持北京奥运会的各国友好人士的侮辱。国际奥委会及支持北京奥运会的人士应该为此感到耻辱。
国际社会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应该对北京奥运民工的人权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应该给予北京奥运民工更多的人道关注,也要对中国当局的人权工作施加更多的压力。